江西省万载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江西省万载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江西省万载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江西省万载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江西省万载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万载2016届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干涸池塘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 bc d2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c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型曲线,值为16亿3甲、乙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b甲种群的竞争能力始终强于乙c在a点时,甲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乙种群的竞争能力增加db点时,乙种群消失,甲种群的环境阻力消失4下列有关概念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a.若甲中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则c最容易灭绝b.若乙中a、b分别代表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则c可以代表免疫调节c.若丙中a、b分别代表原核生物与生产者,则c可以代表蓝藻d.若丁中a、b分别代表核酸与酶,则c可以代表质粒5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b萨顿假说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类比推理法c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物理模型建构法d判断细胞是否死亡-台盼蓝染色法6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种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7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t2时刻甲种群数量接近k/28调查一片广阔草地上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取样器取样法 d目测估计法9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捕食 竞争 b.竞争 捕食c.寄生 捕食 d.捕食 寄生 10在食物(养料)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11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a(自然状态)和种群b、c(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调查黄杉各种群的方法是样方法b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为稳定型;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加剧1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c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13农田生态系统直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活资料,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 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c.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4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这种鸟的生活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发现当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捕食b.竞争c.寄生d.共生15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二、非选择题16在一种群中,生物体的死亡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若将某一种动物的种群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求出每个年龄的存活率,再按年龄百分比画成关系曲线图,便得到该动物的存活和年龄关系曲线图。如右图所示甲乙丙代表3种不同的动物,据图回答:(1)曲线图中ab段表示甲动物 ,这类动物的繁殖率 ,对后代的保护能力 ,后代的成活率 。请列举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 。 (2)cd段表示乙动物 。(3)丙曲线表示 ,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将应该做好 保护工作。请列举两个典型例子 。17蝗虫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蝗虫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左图),蝗虫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右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与蝗虫的关系是 ;蛙与蝗虫的关系是 。(2)当雨量充沛时、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蝗虫产卵数比空气干燥时要 。(3)在干旱的气候下,蝗虫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 ,可能原因是 。18回答有关生物与环境的问题: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 演替的结果。(2)若要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偏小/偏大)。(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 ,逐级递减的能量主要是通过 作用离开生态系统,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 ,大多数在呼吸作用中以 的形式散失。(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下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 (填序号),丁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19.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2)根据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若出现 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3)曲线和曲线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 ,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 (一定、不一定)会发生改变。(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干涸池塘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乔木阶段。答案d。考点:群落的演替点评: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保留有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演替的主要阶段是一样的。2【答案】d【解析】我国人口增长不是j型曲线,所以d错。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变化。由图可知,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a正确;甲种群的竞争能力开始小于乙,后来强于乙,b错;在a点时,甲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由于环境的阻力,c错;b点时,乙种群消失,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不变,因为甲种群的数量没有增加,d错。故本题选a。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若甲中三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b、c的生存空间都较小,但b的生存空间完全在a中,而c还有一部分与a的不同,所以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b,a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其中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因此a和c并列,a包含b,b错误;若丙中a、b分别代表原核生物与生产者,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也属于生产者,ab应包含c,c错误;质粒是小型的dna分子,a包含c,与b相交,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概念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而恩格尔曼实验用的是好氧型细菌和水绵做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故a错误;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与染色体关系,故b错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用了物理模型建构,而种群数量的变化运用了数学模型建构,故c错误;可以使用台盼蓝染色法判断细胞是否死亡,若被染上颜色,说明细胞已经死亡,否则没有死亡,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史和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能力。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图中不能直接得出狼与麝牛之间能构成捕食关系,a错误;图中只体现麝牛群数量与狼袭击麝牛成功率的关系,不能体现狼与麝牛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b错误;狼袭击麝牛成功率与麝牛群数量呈负相关,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种间斗争是选择的因素之一,c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7.【答案】a【解析】在t1t3时间内甲种群并不一定呈“s”型增长。t4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说明其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种群增长速率仍大于0,因而说明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说明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t3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为正值,说明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对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故a正确。对于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故b错误。取样器取样法通常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故c错误。目测估计法是取样器取样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区分程度。9.【答案】【解析】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汁液为生,应属于寄生关系,雄蚊与植物等.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碎食植物属于捕食关系。1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食物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增长曲线。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图表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11【答案】b【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自然状态下种群a呈增长型;适度的人为干扰使高龄级黄杉数量减少,对低龄级黄杉生长有利;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种群呈现增长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1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到种群密度。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姬鼠的数量是种群密度,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考点: 考查种群密度的概念。点评:种群密度是单位空间和时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1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所以a正确;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b错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c错误;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所以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4【答案】b【解析】两种鸟生活在一起,由于生活条件的一致,导致一种生存下来,一种灭绝,是竞争关系。1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可用取样器取样法,a项错误;该农田中的玉米是同种生物,属于种群范畴,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不是种群的特征,在农田中也有分层现象,b项错误;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项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先选择好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然后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这样可以取到不同土层中的动物),而不是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6【答案】(1)中年以前死亡率较低;较低;较强;高;人和象等。(2)幼年时期死亡率很高,达50%。 (3)幼体时期死亡率极高;幼体;鱼青蛙等。【解析】解题思路是分析曲线中动物种群年龄组成与成活率死亡率的关系。分析表示甲动物的曲线可知:中年以前年龄段的个体成活率很高,即死亡率很低,老年段的个体死亡率高,大部分个体能够达到生理寿命,如大象老虎人等。分析表示乙动物的曲线可知: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成活率基本一致,即各年龄段的个体死亡率差不多,这类动物如老鼠兔子小鸟等。分析表示丙动物的曲线可知:幼体成活率极低,即死亡率极高,这类动物是通过极高的繁殖率来保证物种的延续。研究各种生物的成活曲线对于保护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非常有益的。17【答案】(1)寄生;捕食 (2)多 (3)天气越干燥,蝗虫发生量越少;可能是因为在低湿度下蝗虫产卵量少,且成活率低。【解析】略18【答案】(1)次生 (2)标志重捕法 75 偏大(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决定的) 呼吸 3%(4)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热能(5)生物的种间关系(6) 非生物的物质及能量 (非生物的物质)【解析】试题分析:(1)弃置耕地形成的群落属于次生演替。(2)对于田鼠等活动能力强、范围广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50*30/10/2=150/2=75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3)因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