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必修2.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必修2.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必修2.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必修2.doc_第4页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方案】2013届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必修2(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跻身侪辈剂量济济一堂光风霁月b入殓 眼睑 验证 横征暴敛 勤俭节约c禅让 阐释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d悲怆 寒伧 创伤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解析:选d。a项,“剂”和“霁”均读j;b项,“睑”和“俭”均读jin;c项,“箪”和“殚”均读dn。2. 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愁怅历练拌脚石唉声叹气b炫烂 烦燥 殊不知 风彩照人c毅志 震憾 高品味 虚无缥渺d度假 弦律 天然气 世外桃源解析:选c。c项,“毅志”应为“意志”,“震憾”应为“震撼”,“高品味”应为“高品位”,“缥渺”应为“缥缈”或“飘渺”。a项,“愁帐”应为“惆怅”,“拌脚石”应为“绊脚石”。b项,“炫烂”应为“绚烂”,“烦燥”应为“烦躁”,“风彩”应为“风采”。d项,“弦律”应为“旋律”。3. 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b在楼市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今天,鼓励盘活存量,或许能够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扼住信马由缰般飞涨的楼价。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一发功疾病就能消除,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d开会时,常常遇到老板不满意某位同事的报告或观点,或会议进行一半时,同事因意见不同而造成尴尬的气氛。身为与会者的你,该怎么打预防针,好打破僵局,继续进行会议呢?解析:选a。b项,“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的闲逛或随意行动,不能用来修饰“楼价飞涨”。c项,“果不其然”,果然,表示符合听说的情况与引文后的“没有那么大的能耐”矛盾。d项,“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此处应用“打圆场”。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釉下五彩瓷的艺术魅力和精致工艺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们,它的传播对中国制瓷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b只有当学习与兴趣、爱好、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c钱塘潮在国内可谓声名远播,每年八月十八日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由此发生潮水卷走游客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当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d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身处农村的“失业农民”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希望融入城市。解析:选b。a项,搭配不当,“人们”是集体名词,不能用“无数”修饰,可将“人们”改为“人”。c项,句式杂糅,“由此发生潮水卷走游客事件每年都有发生”改为“由此发生的潮水卷走游客事件每年都有”。d项,成分残缺,在“目标”后加上“的地方”。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 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 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 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5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解析:选c。c项中的“标准官帽”有误,文中无相关信息。6.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d顺治皇帝入关后, 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解析:选b。a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c项,用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d项,颠倒因果。7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解析:选c。a项,原因推断错误,应是“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b项,“玉饰越少,官职越小”不对,官职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乌纱帽上没有玉饰,“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于文无据;d项,“巩固清朝政权”错,于文无据。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借竹楼记徐渭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默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亦借也;见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以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 者,不反在于是邻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极于是邻,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所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飘飘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谓能忘者,举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稍并其邻之竹稍:略微b特是邻之竹乎 特:只是c龙山子固启之 固:本来d胡以易为 易:改变解析:选c。固,“坚持,坚决”的意思。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集交游燕笑于其中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b而自题曰“借竹楼” 方蝉子起而四顾c他邻之竹也 而子固不知也d如吾子之所为借者 龙山子固启之解析:选a。a项,介词,在。b项,表承接,而后/表修饰。c项,表判断/表感叹。d项,主谓之间,结构助词/代词。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有完整情节的寓言故事,作者虚构了龙山子与方蝉子两个人物,并通过对比,借助人物的对话,来表达关于如何看待外物的主题。b龙山子的“借”,指的是将身边自己喜欢而无法得到的东西巧妙地加以利用,把它当成自己的。这种“借”,未免偏于狭隘,流于庸常。c方蝉子指出,龙山子在对外物的态度上缺少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位置、眼界的束缚;而龙山子却固执己见,不知检讨、反省自己的错误。d本文通过方蝉子之言表达的观点是: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得到、占有,而应体其意,用其神,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格。 解析:选c。“龙山子却固执己见,不知检讨、反省自己的错误”属无中生有,原文的最末一段中,详细描述了龙山子反省、检讨自己的言行。 四、(本大题3小题,共22分) 11(1)用单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孟 子 日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 也 君 子 之 言 也 不 下 带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注】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4分)译文:_以次而极于是邻。(3分)译文:_答案: (1)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如今我没有能力买地,就只好借邻居的竹林景致而在它旁边盖楼。按照次序达到这邻居家。参考译文:龙山子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好了一座书楼,位置略微靠近邻居的竹林,不管是写书、读书或者朋友聚集谈笑,都在这座书楼上,并且自己题写了“借竹楼”楼名。龙山子的朋友方蝉子问他筑楼的原因,龙山子说:“如果一开始先父就选择在这里定居的话,一定会买现在邻居家的这块土地来建造房屋;如今我没有能力买地,只好借邻居家的竹林为景致而在它旁边盖楼。只是这样罢了!”方蝉子站起来,朝四周看了看,用手指着说:“如此说来,你想要借的,只不过是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龙山子回答说: “不错。”方蝉子又问:“那么邻居的竹林之外,又是什么呢?”“是其他邻居家的竹林。”“其他邻居家的竹林以后,又是什么呢?”“是会稽山绵延在南方,并逶迤向东边伸展的地方。”“会稽山之外,又是什么呢?”“是云天覆盖的地方。”方蝉子沉默了许久。龙山子坚持着请求他开口说话,方蝉子说:“你是看到邻居的这片竹林,希望拥有它却无法做到,所以才说借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是的。”“既然这样,那么看到其他邻居家的竹林而快乐,也应该把它说成是借 的;看到不是邻居家的竹林而快乐,也应该把它说成是借 的;又远远看到会稽山和云天覆盖的地方而快乐,也莫不应该说成是借 的,但你却唯独想借这邻家的竹林。如果你快乐地看到云天,你也不认为它是借来的;快乐地看到会稽山,你也不认为它是借来的;那么快乐地看到近处属于自己的竹林,也应该不必看成是借来的,又何必唯独要借邻居家的竹林呢?而且就像你说的那样,假如让你的房子处在邻居家的东边,依次一直到达云天所覆的地方,那么你满心希望要借 的东西,是不是也依次要向东延伸;而你所不想借的东西,反而就是你邻居现在的竹林了?又假如你现在的房子是位于云天所覆之处的西边,依次达到现在这邻居家,那么你乐于要借的东西,是不是也要依次向西延伸,而不想借的,反而是云天所覆之处呢?这样说来,你想要借的东西,究竟是处在哪个位置上呢?”龙山子很吃惊地说:“我知道了。我能对远的东西忘情,却不能对近的东西忘情,这不是真忘情,只是物有远近罢了。凡是急切地追求那些有可能得到的东西,而貌似潇洒地放下那些所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就说自己能置身物外,人们对待天下的东西大致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您的指点,我也不能免去这种毛病。请您改一改我题写的楼名,来开阔我的心胸,怎么样?”方蝉子说:“为什么要改动它呢?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那心胸的谦虚与正直,那行为的清廉与飘逸,那文章的铿然有声而坚持气节,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而你竟不知道!那根系的盘错和牢固,那拔地而起的昂然气势与高耸,那风格的洒脱而不累赘,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而你竟不知道!题为借竹楼,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龙山子俯仰思索了一番,终于感到释怀,就让方蝉子写下了题目,记下了这些话。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偶见明徐祯卿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分)答:_(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答:_答案:(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2)春恨(回答“恨”也可)。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1)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2)想当年,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春旱中的清泉杨卓成高原的季风如约而至。立春后,醒来的山风一天紧过一天,吹得山凹呜呜作响。尽管今年的山风依然强劲,却无法如同往年的春风一样,将满山遍野的绿色吹醒过来。六十年不遇的大旱,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秋、冬、春连续三季的奇旱,终于使这块充满生机的红土高原,一下子变得如此的沉闷。沿云南曲靖至胜境关的高速公路前行, 中途拐入一条便道,富源县那个山巅之上的小村子便可仰视了。正午的阳光直射在血红的土地上,反射出了一道炫目的光泽,幽幽地在山岗上飘荡,聚成了一股舞动的灼浪,缓缓地往天空升腾而去,整个大地都仿佛在燃烧。山岗似乎还在燃烧,透过眼前那一股股升腾的热浪,眼前的一切景物仿佛都在抖动,起伏的山岗在忽远忽近地抖动,成片的林木一会儿倒地,一会儿又奋力地挣扎着爬起来,沟沟壑壑不停地变化着走向眼前的景物在我们眼中已产生了幻觉,但这种幻觉似乎又是真实的,是我们在期盼、焦虑、疲惫、 自信的情绪状态下产生的感情流露,是一种经历着煎熬与理性渴求的自我慰藉。我们将眼光探向了天空中那道让人颤栗的蔚蓝,这颜色是那么透明,却是透明得一望无垠,留驻不下一丝丝的雨滴,仅有的几朵细小的白云在一望无际的天边游荡,不知道白云何时会滑到我们头上,哪朵云彩载着雨滴?从大地探向天空,又从天空寻回大地,在眼前继续出现幻化了的景色。在不远处那道血红的山梁上,隐隐看到了一片盛开的小白花,小白花满满地占据了一个缓坡,簇拥着朝坡底流去。我们惊呆了,仔细地分辨着这片象征着生命的小白花到底是现实还是幻觉。怀着十分矛盾的心理朝那片小白花靠近,既担心因为视觉差错,将其他东西误认为小白花;又害怕那道山梁上开着的果真是小白花。驻足那片白花之中。小白花开得正艳,蓬松而圆润,如同成熟之极的蒲公英。一片片细长的带刺的叶片依次排列,从根部一直延伸了上来,小心地护卫着那一朵朵亮丽的小白花,任凭烈日灼烤,劲风摇曳,依旧开得那么灿烂。我们久久不愿离去。鲜花与烈日、绿叶与灼浪竟然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恍惚中,我突然记起了富源县回隆村那位非常健壮的青年村干部。那年在村前的山上修水库,他就指着那一朵朵盛开的小白花对我们说:开挖土方的时候,可将这个叫马刺根的植物移一移,开春以后,无论放到什么地方,马刺根都会盛开一片,既涵养水分,粗根还可以做菜吃,非常好的东西。晃眼间多少个秋冬过去,尽管时过境迁,但关于马刺根的一番对话,回隆村当年出工出力修筑小水库的情景,在这特殊的环境中又一齐涌了出来,让人想淡忘都不能。仔细回味回隆村那个碧波荡漾的水库,洁白的云彩映在水中,如同云朵托起的天地。无数的水鸟贴着水面在飞翔, 两只小船牵挂在岸边,为的是有时用它去水中巡察一下。担水的妇女总在早晨和傍晚才从水边走过,闪动的身影倒映在碧绿的水面上,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冥想中,竟然听到了水流声,一泓亮丽耀眼的清泉果然从山顶的沟壑急涌而下,将透骨的清与湿润洒向土地。我们一齐飞奔过去,将脸和手都深深埋在水中。一切都是真实的:凉丝丝的沁人心脾的泉水!在那片醉人的流水声中,不禁对回隆村怀有深深的敬意,尽管此时的水资源非常稀奇,可回隆村还是顾全大局,合理调配水资源,定时给下游焦渴的土地送上泉水。顺着水流滑过的小溪,眼前依然是一片绿荫。我们知道回隆村虽然守望着几年前修好的水库,但在这特殊的干旱年景,他们依然在节水,在限制每人的用水量,为的是将那节俭下来的清泉,连同抗旱的勇气与希望奉献出来。我们的眼睛湿了,也许是因为感动。在困难中,人的品格最能彰显。在危难时刻,人的灵魂袒露得最为直接。我们还需要说什么吗?抗旱最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勇气。在这些崇高的村民面前,在这凝聚大爱的细流面前,这里肯定会绿荫一片,生机盎然。(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20日,有删节)14文章开头五个段落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答:_答案:(1)干燥、灼热、沉闷、令人焦躁。(2)交代高原史无前例的旱情;渲染生命难以生存的艰难环境;为下文白花、泉水的出现作铺垫,反衬回隆村的生存智慧。15分析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4分)(1)担心因为视觉差错,将其他东西误认为小白花。(2分)答:_(2)又害怕那道山梁上开着的果真是小白花。(2分)答:_答案:(1)担心将其他东西误认为小白花,会打碎了作者对于生命、对于希望的那种渴求与尊重。(2)害怕的是如果山梁开着的果真是小白花,在这灼热的空气中,在这滚烫的红土上,这些美丽的精灵如何经受得了这么严酷的煎熬。16作者追述关于“马刺根的那一番对话”和“回隆村当年出工出力修筑小水库的情景”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答:_答案:在结构上,与前文“一朵朵亮丽的小白花,任凭烈日灼烤,劲风摇曳,依旧开得那么灿烂”相呼应,交代了小白花灿烂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主旨的表达上,青年村干部对马刺根(小白花的根)的解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7请分析文中“小白花”有何象征意义,并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_答案:文中的“小白花”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坚韧、顽强、乐观生存的智慧生命的象征。作者热情赞美了不起眼的小白花,赞美它们的生存智慧,赞美它们给予了我们如何面对自然、面对生命的启示。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8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只写序号)古人主张“为情而造文”,就是这个道理。桐城派古文家重义理、考据、辞章,主要是就议论一类而言。大凡好的文章,不仅有意义,更要有意思。其实情感、性灵也是很重要的:“吐纳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