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伊川县实验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随着商业的发展,唐朝在货币金融方面有重要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a.出现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b.出现柜坊和飞钱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货币存放和借贷d.邸店成为我国最早的金融机构2历史学者指出“公元十世纪以前,黄河的水流基本上安稳而平静,而东汉至唐末,仅有四十个年分有决溢的记载;但唐末至近代,黄河大小决溢达一千五百余次,不再是一条安稳平静的大河”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关黄河的变化,下列解释何者妥适?( )a古代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比较完整。唐代以后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唐代以后,历史重心往东移,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荒废,逐渐淤塞,泥沙集于黄河 c安史之乱后,南方各方面的发展均超过北方,水利工程集中于南方,黄河已遭遗忘 d黄河的决堤是因农民与水争田,不断在河边修筑围田、圩田,破坏自然生态的结果 3明代福州的绸丝、漳州的纱绢、漳泉的糖等“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但“闽不畜蚕,不植木棉,布帛皆自吴越至”。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手工业技术发展相对均衡 b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c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d区域间贩运贸易发展迅速4分析下面人口简表,导致人口户数剧减的主要原因是皇帝纪年公元纪年人口户数人口指数太祖开宝九年976年3090504100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10723695346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20882258676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11375733368光宗绍熙四年1393年12302873398a政治形势 b.生产力水平c.社会动荡 d.思想文化5“当新大陆的白银开始到达时,中国的金银比价仍然只有1:6,而欧洲是1:11或1:12,波斯是1:10,印度为1:8。”这导致了( )a.白银流入中国 b.西欧封建制度瓦解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d.美洲白银被掠夺6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过程已经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已经开始”在当时主要指(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美洲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d美洲与欧洲开始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7从1763-1914 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有关“三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科学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根本动力 b.工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与内在要求c.政治革命是西方列强扩张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d.三大革命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8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即“蝴蝶拍拍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产生一场风暴”。下表中最符合该现象的是( )选项蝴蝶拍翅膀产生的风暴a社会风俗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c英国等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资本主义世界出现1929年的大危饥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9民国初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对诗文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这些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外贸繁荣受到中外商人欢迎苏杭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a. b. c. d.10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 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 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11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2下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主义、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发展变化情况。其中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最主流的( )13下表为1972年至1985年中美贸易状况表,对下表内容解读不当的是( )a1980年之前中美贸易总体呈现低水平增长趋势b1980年中美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与中美建交有关c80年代中国实施对外开放致对美出口增长迅猛d8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致对华出口几无增长来源14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b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15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最能体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a. b. c. d.16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3200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b.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c.认清了与世界的差距,推动了改革开放d.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17“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b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d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18辛亥年(1911年),革命浪潮激荡全国,蚌埠亦受影响时间事件5月15日津浦铁路蚌埠淮河铁桥建成11月19日淮上军光复蚌埠12月2日清江南提督张勋率部沿津浦铁路北遁,淮上军奉命阻截,张勋部在遭重创后仓促乘车北逃。年底淮上军袁家声所部在蚌设立办事处,并开办敬业转运(运输)公司本年淮北烈山煤矿老板周玉山来蚌首开普利煤厂。本年蚌埠邮政局上升为一等乙级局由上表信息可知蚌埠在辛亥年间a. 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地区 b.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c.近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d.民族工业仍然举步维艰19下方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不能反映了a. 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b. 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c. 人文类西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小 d. 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20中国家庭结构的明显变化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根据调查显示,尽管一些富裕之家仍然保持传统的大家庭,但是46口之家的小家庭在北洋政府时期已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规模已经不是多代同堂或多个已婚子孙或兄弟共存的大家庭,而多半是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小家庭”。上述家庭结构的出现a标志着中国传统宗法制的崩溃 b是中国社会人权和个性解放的结果c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21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生活的衰败。与之观点相似的经济理论是( )a.重商主义 b.重农抑商c.凯恩斯主义 d.自由主义22墨西哥小说家富恩特斯说“如果有什么事在今天世界上正在发展的话,那就是人民决定不再简单接受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而是寻找能将技术力量与他们自身传统的活力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材料中“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指的是a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b西方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c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d农业文明、工业文明2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 1966 年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24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gnp总量(10亿美元) gnp增长率% 失业率% 1930 904 -123 87 1933 556 -41 249 1935 722 109 201 1938 847 -63 190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25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26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27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28影响下表中1921年数据变化的政策因素是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39.79221334554424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29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以下阐述合理的是( )欧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亚太经合组织是本地区政府间最有影响的经济论坛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各成员国仅限于经济合作a. b.c. d.30下图阴影部分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这一组织的发展( )a加剧了地区的军事对立b实现了货币的完全统一c基本实现了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 d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1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国家类型时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1980年38%43%42%30%1996年40%52%52%42%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32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33(36分)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材料三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四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10分)(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10分)(3)依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0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3分)综合上述材料。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要保持中国“经济优势”。你有何认识?(3分)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有人说:如果没有美国打开日本的门户,日本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美国对日本侵略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给日本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相对来说,两国之间算是平等的。但是甲午战争之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轻易忘记掉。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战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1)根据材料,概括16世纪以后东西文明的走向。简述影响其走向的经济和政治因素。(9分)(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3) 据材料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结合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日本也输了?(4分)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从现代化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9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出现柜坊和飞钱是唐朝在货币金融方面有重要的进步的具体表现,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另外,出现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设置机构管理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是富商而不是政府,邸店并不是我国最早的金融机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柜坊和飞钱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b选项,历史重心东移至洛阳、开封等地,也属于黄河流域,因此说法不正确;c安史之乱后南方还没有超过北方,到南宋时才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选项,围田、圩田是修筑在江浙和两湖一带,与黄河无关。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黄河水患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明代福州的绸丝、漳州的纱绢、漳泉的糖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但“闽不畜蚕,不植木棉,布帛皆自吴越至”可知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贸易4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从宋太祖到宋徽宗时期,人口户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此后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宋徽宗末年北宋灭亡。宋高宗时期南宋建立,但是偏安江南,因此导致人口户数剧减,故选a。bcd三项都没有正确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人口户数宋代人口户数。5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的金银比价仍然只有1:6,而欧洲是1:11或1:12”可知,当时的中国银价较高,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使用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由于中国银价较高和西方对中国商品的需要,最终导致白银流入了中国。所以本题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开始慢慢的联系起来,欧洲人通过新航路到达美洲亚洲,从而使得世界开始互相影响,开始联系紧密,c符合题意;a是在19世纪才形成,bd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7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学革命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政治革命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并不是政治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才是是西方列强扩张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但是这“三大革命”均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8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爆发、罗斯福新政”是蝴蝶拍翅膀,“社会风俗的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蝴蝶拍翅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1929年的大危机”和“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没有连锁反应,英国等完成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典型的蝴蝶效应现象,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史学研究蝴蝶效应符合蝴蝶效应的选项9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繁华富丽“压苏杭”足以证明苏杭并不是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所以本题凡是含均是错误的,本题是完全可以使用排除法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2-1919年间美日侵华资本增长,实力增强,与英国实力相当。此时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美日趁机扩张。所以a是错误的。bcd叙述正确。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1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有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不是自然经济迅速崩溃,b项不正确,c项正确;d项说法也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曲线a是指封建的自然经济;曲线b是指洋务派的企业;曲线c是指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曲线e指的是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以上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曲线d指的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它与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力量十分的弱小,所占的比例也少,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3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b,c皆正确,可排除。而d表述错误,因为美国经济“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危机逐渐缓和,所以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14c【解析】试题解析:“四三方案”出台于1973年,当时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该方案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量成套设备。“四三方案”是中国主动引进西方设备,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于1956年;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故b、d均不正确。综上,本题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70年代的对外贸易15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首先在安徽、四川试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首先在广东、福建试点。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从1978年1月到年底”、“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此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b项明显具有片面性,属于无关项;d项“直接促成”,错误。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17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观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b,c皆正确,可排除。而d中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是从革命史观看待他的行为,而非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包含两方面,一:纵向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二:横向的不同文明的交流。综上,本题选d.考点:史学基本素养史观革命史观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由表格中“津浦铁路蚌埠淮河桥建成”“蚌埠邮政局升级”可知该地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较快,b符合题意;a表述不合题意;c在材料表中没有体现;材料出现民族工业,但并不能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信息,排除d。故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19ab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中“总量”“科学类”“人文类”趋于上升即可说明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但同时注意到表格的对比中,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考点: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社会习俗的变革20b【解析】试题分析:家庭结构逐渐变小,说明以族权、夫权、家长制为代表的传统家庭开始解体;越来越多小家庭的出现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参与社交和政治活动增多在家庭观念中的反映,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人权发展的体现和个性解放的结果,因此b项正确。这一时期,传统宗法制依旧存在,家庭结构变小不是其崩溃的标志,充其量只能说明这一制度在衰落中,否定a;导致家庭结构变化的因素很多,如生产力水平(春秋战国的个体小农);思想因素(一夫多妻);政策因素(计划生育)等,经济结构解体的标志应该纺与织和耕与织的分离等经济现象的变化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不是标志,c 项表述不严密;d项则包含在项当中。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课标外)21c【解析】试题分析:“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是喻指通过刺激消费来改善经济发展情况,而刺激消费属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所以这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故选c;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2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世界历史表明,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20世纪在西方这种典范的基础上又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这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据此分析可知“两种路”指的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b项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与苏联23a【解析】试题解析:注意材料关键限制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1966年”、“英国”,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反对税收当局”,并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这一原因的出现时由于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中“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不相符合;d项是九十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故选a。考点: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分析表格内容可知,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失业率在1935年到1938年有所下降,故a项表述错误;1930年到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增长率与失业率均上升;1935年到1938年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失业率下降,故b、d错误。所以应选c。考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认识2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研究历史的视角问题,材料内容涉及的研究视角是全球化的视角。a项内容研究的视角是现代化史观,所以排除a项。c项是革命史观的视角,项也是从生产力的视角来研究史实。d项内容明显是从全球局面来研究历史的。所以答案选d。考点: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 、“论从史出”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中两个高点并不是斯大林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反映,而是后任领导者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成果,排除a;60年代初期的低点的原因除了恶劣的气候, 还有具体的气候、土壤条件、管理不善等,排除b;50年代中期的高点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c正确,答案选c;1985年,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的是经济改革,后因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才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排除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经济改革27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这与题干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斯大林模式强调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与柯西金所处时代不符,排除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28b【解析】试题分析:表格中1921年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都比1913年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推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欧盟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不仅限于经济合作,因此可以直接排除带的选项。正确答案为a。本题考查内容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学生应该准确把握三大区域合作组织的特征:欧盟一体化程度最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最早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倡导零关税;apec则是成员国差异最大,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3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组织是欧共体的发展,欧洲不断走向联合(从经济到政治)。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欧共体(欧盟)史实;b项“货币的完全统一”,明显错误;c项“均衡发展”,不符合欧共体(欧盟)史实。欧洲不断走向联合(从经济到政治),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不断走向联合(从经济到政治)3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直接得出1980-1996年间,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在增长,这直接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d两项含义不能由表格数据反映出来;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该时期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加强。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3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并且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足以证明中国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姿态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当然并不意味着中国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也并不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和当今中国的外交方针是矛盾的,本身问就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33(1)意义: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中西方的友好关系;推动了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发展。(4分)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6分)(2)内涵的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4分)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6分)(3)原因:利用了中国的鸦片市场;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西方实现了机械化生产。(4分)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6分)(4)三个节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分)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3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中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科技发展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结合所学从商业革命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世界市场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中归纳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归纳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三个历史节奏”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结合“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主题归纳即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西方的冲击34(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分)(2)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孕育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走向经济的近代化)。(3分)(3)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1分)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1分)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1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权权限考试题库及答案
- 畜牧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森林防火灭火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法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护林员培训知识课件
- 桥梁道路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财务会计中级职称考试面试预测题集
- 《机械员》考试题库带答案(黄金题型)
- 2025年调酒师资格认证考试高级模拟题及解析
- 2025年初级新媒体运营专员实操技能测试题库
- 抗菌型PE(聚乙烯)保鲜膜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版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考试真题(题后附权威解析)
- 医院收费窗口培训
- 园林绿化监理质量控制措施
-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 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2025修订
- 出疹性疾病的护理
- 企业运费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橄榄苦苷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 渔民远洋孤独感管理
- (2025)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业考试题库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