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哲学200510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编写人: 黄玉顺 编写时间:2005年10月30日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中国哲学史-1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1课程号: 40139530课程类别: 专业课学 时: 48 学 分: 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目的:系统地学习从先秦至汉代的中国哲学。要求:全面地了解从先秦至汉代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情况,深入地掌握从先秦至汉代的中国哲学的重点知识。三、教学内容第一章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先行思想观念一、存在的视域与儒家的本源观念 1、海德格尔的存在视域 2、儒家思想的本源观念二、轴心时代与社会转型 1轴心时代的观念 2社会历史转型的观念三、轴心时期与层级观念之关系第二章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问题一、中国社会历史两次大转型与中国社会史之分期 1、第一次社会历史大转型:从宗法时代到专制时代 2、第二次社会历史大转型:从专制时代到宪政时代二、中国社会历史两次大转型与中国哲学史之分期三、诸子百家的兴起 1、礼坏乐崩:旧制度的崩裂-政治关怀 2、名实淆乱:旧名份的紊乱-名辩思潮 3、形而上学的建构 4、所谓“十家九流”第三章 小说家、纵横家、杂家一、小说家 1、古“小说”与今“小说”之关系 2、小说的特点3、小说家与儒家的比较 4、小说作为艺术的意义 二、纵横家 1、何为“纵横” 2、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 3、纵横家与儒家的比较三、杂家 1、先秦杂家的代表:吕不韦 2、杂家不杂:吕不韦吕览的思想体系第四章 农家、名家、阴阳家 一、农家许行的思想 1、由重农至唯农 2、由重农而无礼 3、农家与儒家的比较:许行与孟子的辩论 二、名家 1、关于“辩者” 2、“合同异”派-惠施3、“离坚白”派-公孙龙子三、阴阳家-邹衍 1、形上学:谈天衍 2、空间观:大九州 3、时间观:历史观 4、方法论:实证与推衍 5、宗旨第五章 法家与墨家 一、法家的先驱者 1、商鞅的“法” 2、申不害的“术” 3、慎到的“势” 二、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1、反对“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2、韩非思想的三个要素: 3、韩非思想的三个来源: 三、墨家的思想 1、墨家概说 2、兼爱 3、墨家与儒家之比较第六章 老子思想一、老子其人其书 二、观念的层级性1、观念的层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观念的境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归于无物”。3、家族的譬喻:“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三、道的层级显现 1、本源之道-德: 2、形上之道-有: 3、形下之道-无:四、道与言-言说方式问题 1、“语言”与“言说(方式)”之区别 2、本源之道的言说:五、老子的生存关怀 1、在生活:个体生命的忧患 2、去生活:生存问题的解决第七章 庄子思想一、庄子的“道”论 1、道之存在 2、道之形上显现 3、道之形下显现 二、庄子的人生哲学 1、逍遥无待: 2、齐物无杂: 3、丧我无己: 4、坐忘无为: 5、自然无情:三、庄子与老子和儒家的比较 1、庄子与老子的比较 2、庄子与儒家的比较第八章 人类的导师孔子 一、孔子的事业 1、政治活动:游说诸侯 2、聚徒讲学:创立儒家 3、文献工作:整理六经 二、孔子思想的观念层级 1、兴于诗:生活本源的情感言说 2、立于礼:从形下学到形上学的建构 3、成于乐:和谐的复归 三、孔子的仁学 1、仁爱的层级显现 2、直道而行的品质3、一贯的忠恕之道 四、孔子的礼论 1、礼的层级性: 2、礼的规范性: 3、礼的变动性: 五、孔子的境界第九章 孟子的哲学 一、孟子的本源论 1、本源论:有本有源 2、生活论:知人论世 3、情感论:恻隐之心 二、孟子的心性论 1、天命与人性 2、先立其大体 3、本心与良心 4、良知与良能 三、孟子“仁-义-礼-智”的四端建构 1、仁: 2、义: 3、礼: 4、智: 四、孟子的政治哲学 1、民本 2、王道 3、仁政 4、社会分工第十章 荀子哲学思想一、荀子的“天人”论1、天人相分2、天行有常3、天人相参:制天命而用之二、荀子的人性论1、性的生理性:形具而神生2、性的二重性3、性的可塑性三、荀子的“礼法”论1、礼之起源:明分使群2、礼之作用: 3、礼法兼治四、荀子的知识论 1、注错习俗与化性起伪 2、人性与物理 3、天官与天君 4、物蔽与解蔽5、知与行五、荀子之“正名”与“王霸”思想1、正名论:制名指实2、王霸论:王霸并用第十一章 从“六经”到“六艺” 一、经的儒学化 1、“六经”的前儒性 2、“六艺”的儒学化 二、六经 三、六艺第十二章 周易的哲学 一、周易的文献构成 1、符号系统-六十四卦、八卦、原始数字卦 2、文字系统-系辞二、周易古经的哲学意义 1、占筮的神学观念背景 2、人神沟通的观念背景 3、占筮的解释性质-蓍筮与龟卜之比较三、周易大传的哲学意义 1、“象数”化与“义理”化的意义 2、“乾坤成列”与“绝地天通”的对应 3、“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第十三章 大学的思想一、大学的“三纲领” 1、明德-内圣之道 2、亲民-外王之道 3、止于至善 二、大学的“八条目” 1、格物致知 2、诚意正心 3、修身 4、齐家治国平天下 5、八目与三纲之对应关系 三、大学的哲学意义 1、宗法社会生活方式的渊源 2、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 3、明德亲民的当代可能第十四章 中庸的思想 一、中庸总纲 1、天命之谓性-天命心性 2、率性之谓道-尽心知性知天 3、修道之谓教-存心养性事天 二、中庸之“诚” 1、喜怒哀乐之性情 2、诚者天之道-天下之大本 3、诚之者人之道-天下之达道:成己、成物 三、“中庸”之义 1、诚之性:中 2、诚之用:和第十五章 汉初的黄老之术 一、黄老之术的渊源 1、战国黄老之术 2、汉初黄老之术 3、黄老之术的文本 二、黄老之术的基本思想 1、无为之道德 2、清静之法术 3、审察之刑名 三、黄老之术与法家和儒家的比较 1、与法家一脉相承 2、与儒家可以沟通第十六章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一、春秋公羊学 1、公羊高、公羊寿的公羊传 2、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3、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天人三策”)二、天人感应论 1、阴阳五行 2、天人合一3、天人相类 4、天人感应5、符瑞、灾异谴告三、专制政治学 1、君权神授2、纲常天出3、朝代三统循环4、人性三品5、屈民伸君第十七章 刘向、刘歆父子的工作的意义 一、向、歆父子的文献整理工作 1、刘向 2、刘歆 3、向歆父子的文献整理工作 二、向、歆父子的文献整理宗旨 1、学术总结: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2、观念建构:尊崇儒学、综括百家 三、向、歆父子的工作对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1、继往: 2、开来:第十八章 汉代的经学及其承前启后的意义 一、汉代的经学 1、汉代经今古文之争 2、今文经学 3、古文经学 二、汉代经学对于诸子之学的继承关系 1、崇尚五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