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江西省鹰潭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江西省鹰潭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江西省鹰潭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江西省鹰潭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鹰 潭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选项当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宗法制、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制、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b.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答案】b【解析】考点:宗法制。注意材料中“实质”。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说明政治关系中的血缘关系逐渐被地缘关系取代。a、c两项只是其表现,d项是原因。2.“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考点:宗法分封制度。a项内容只是材料内容中的部分,并且是作者用来比较诸侯国间相灭的少的,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的“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表明此时的分封制还没有走向崩溃,所以c项错误。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形成于西汉时期,所以d项错误。3.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 )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考点:中朝。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含义是大将军权利同时兼及中外朝,在内朝事先决策,而参与决策商讨之人皆为心腹,这表明中朝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故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中朝只拥有行政决策的参与权而决策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d项项说法错误,中朝能够参与决策说明其拥有实权。4.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c【解析】考点:三省六部制。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a不符合唐代史实。5.“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消弱 【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诸侯原是相对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诸侯权力受到削弱,中央权力得到加强。故选b项。a、d两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与材料无关。6.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郡制 【答案】a【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叙述了:如果宰相存在就能对君主进行劝谏。符合这一内容的为a项“限制君权”。b项“削弱相权”与材料中“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这一信息不符,故错误。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而材料给出的是对君主进行“劝谏”,这并不意味着树立了人民主权,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故d项错误。7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b【解析】考点:宗法制。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夫多妻和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强调立嫡以贵不以长,故b项正确;诸子拥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否定及嫡长子的特俗地位,违背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门当户对”指的是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8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答案】b【解析】考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儒学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礼乐为先,刑政为辅”,故排除a,选b。c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9.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政治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初统治者将地方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在中央,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甲说、乙说符合宋代史实;丙说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丁是清朝设立的军机处。故选a。1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考点:君主专制的强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办公机构,虽然偶有内阁大臣专权现象,因为大学士是依附于皇权的,如同秘书的权利来自首长,大学士的权利也是来自皇权,如果没有皇权集中,大学士如何号令朝野。所以本题答案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11.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行省级单位,江南各省多逆地理形势呈南北狭长状。此举主要是为了( )a遵守祖制实行地方分权 b“强干弱枝”抑制行省力量c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d依据山川走势分行省辖区【答案】c【解析】考点:行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由此可知元统治者此举的主要用意是弱化地方权势,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c,a项是行省制的作用而非目的,b d两项显然与统治者的主观目的不相符合,同时材料也无直接体现。12.周枏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从材料“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体现了罗马法对奴隶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故应选d。13.同属海洋文明,古希腊有法律但倚重民主,古罗马有自由选举但更崇尚法律,之所以产生如此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政治家的执政理念不同 b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邦体制与帝国的政治需要不同 d人文主义的弘扬程度不同【答案】b【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所学知识,同属海洋文明,希腊和罗马却形成不同的政治文明。产生其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决定一个国家形成不同的政治文明方式的是经济因素,故本题选b。14.如要撰写一篇有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文章,最恰当的标题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罗马帝国统治的兴衰c.希腊城邦时代的来临 d.克利斯提尼改革始末【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这一阶段这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繁荣时期,故选a。罗马帝国的兴衰应该是从公元前27年至395年;希腊城邦时代开始是指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改革是公元前6世纪进行的。15.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 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的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秩序。“对此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罗马人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但是”“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确立和平秩序”等关键信息可知,诗人所的讲应该是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所以答案选d。16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考点:罗马法。a项说法与罗马法的实质不相符合,十二铜表法公开的维护贵族的私有制,所以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平民不懈的斗争是法律制定的关键,所以排除c项。d项是错误贡,故答案选择b项。17.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c. 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 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答案】a【解析】考点:公民法。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和材料中“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说明只要是罗马公民均受公民法的保护,故项正确;中万民法是世纪颁布的;中成文法还没有出现;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国会的权力利,总统权力,各有自己的权力,因此体现的是分权与制衡,故选b。材料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高低,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总统权利至上和国会处于权力中心都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c,d。19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在君主立宪制下,虽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规定,没有国王的印章的文件是不合法的,因此,才会出现银行审计长发现未盖章国王印信,拒绝支付的事,这体现了英国宪法至上的施政理念,故选d。ab表述错误,c项曲解了题意。20.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c以和平方式进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答案】c【解析】考点:“光荣革命”。 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来促进国家的近代化,成为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故答案选c。2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下列对材料所表现的英美两国政治体制运行规则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受国会牵制,内阁对国会负责b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扮演仪式性角色c英国首相是多数党领袖,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d美国的联邦制体现了分权制衡思想【答案】c【解析】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根据所学,该材料主要讨论的是,一是针对拥有行政权力的总统和首相与拥有立法权的议会之间的关系,二是针对总统和首相与政府组成机构内阁之间的关系。最符合史实的是c。22.沃尔特白芝浩(1826年1877年)在比较英美两国政制中“最高权威机构”的区别时,他指出,美国的最高权威机构不是单一的,而英国是单一的。英国的“单一性”表现在( )a国王为世袭元首,是英国国家的象征b议会掌立法权,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经济政策c首相有权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d内阁成员在大政方针上必须与首相共进退【答案】b【解析】考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美国的是“三权分立”模式;英国的是“君主立宪制”模式。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制约制衡性,不是单一的具有权力机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议会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经济政策,“大权独揽”显现出了它的“单一性”,所以答案选b。23.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和派与保皇派长期斗争的结果b它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c它规定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d该宪法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法国的1875年宪法,在该宪法中总统由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所以错误的是c,abd是该宪法的意义。24. 1890年,俾斯麦因为与德皇威廉二世意见不合被罢免。德皇的这种做法属于()a.合法的 b.违法的c.说不清d.屠戮功臣【答案】a【解析】考点:1871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由皇帝任命,不由议会选举。因此,德皇随时罢免俾斯麦是符合宪法规定的25.“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b专制主义色彩c民族主义色彩d民主主义色彩【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材料反映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大,控制内阁和主宰议会,反映了专制主义色彩。故选b。a项指的是穷兵黩武的特点,材料未体现;cd项材料亦未体现。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8分,总分50分)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 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4分)(3) 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3分)(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是被认为违制的。(4分)(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6分)(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3分)【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自秦朝开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历代统治者为解决好这两对矛盾,特别是在对待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时,可谓煞费苦心:是用丞相还是不用丞相;是多用丞相还是少用丞相。至汉代,为解决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汉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时,可谓煞费苦心,至唐代,统治者在对待丞相问题时,采取的态度是多用丞相,丞相相关部门间相互牵制,已达到“分而治之”,从而巩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传达)、执行功能,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部门间职责明确。正因为如此,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所以,刘祎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明朝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明朝对丞相的态度是:不用丞相,即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但皇帝日理万机,忙不过来,怎么办,于是,到明成祖朱棣时,协助皇帝的一个机构产生了,即设立内阁。因为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其地位当然不能够跟丞相等同。(4)自秦朝开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历代统治者为解决好这两对矛盾,特别是在对待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时,可谓煞费苦心:是用丞相还是不用丞相;是多用丞相还是少用丞相。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代王朝统治者在对待相权这一难题上,采取的策略是,分散权力,“分而治之”,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材料二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材料三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四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6分)(4)依据材料四,概括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4分)【答案】(1)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答出3条可以)(3分)(2)特点: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过去习惯法的痕迹(3分)(3)原因: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版图的扩大,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主纠纷增多。(6分)(4)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等来源于罗马法。(4分)【解析】考点:罗马法。(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直接进行概括即可,即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是注重保护私有财产,从形式看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联系材料三中文字“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结合教材内容可以找出罗马法注重法律解释的原因;(4)概括材料四的内容即可发现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发展影响的表现即: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等来源于罗马法。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