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语言支架 促养语篇意识.doc_第1页
巧搭语言支架 促养语篇意识.doc_第2页
巧搭语言支架 促养语篇意识.doc_第3页
巧搭语言支架 促养语篇意识.doc_第4页
巧搭语言支架 促养语篇意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源期刊网 巧搭语言支架 促养语篇意识作者:曹国文来源:学周刊B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并以PEP教材为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语言构建,帮助学生进行语篇的输出,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关键词:小学英语;语言支架;语篇意识一、提出问题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都是为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服务的。语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语篇意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意识是一种意识,应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知道,无论是否有语篇意识的课堂都不外乎“复习热身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但是语篇意识下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两条线推进教学过程,一条是明线(语境的发展),一条是暗线(语言支架的构建)。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如何通过有意义的语言构建,内化为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下面笔者从语言支架的构建过程来谈谈语篇意识在各个环节中的渗透。纵观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关于语言支架的搭建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形同虚设英语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该是有目的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搭建支架而搭建支架,事实上根本没有为新语言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或者说搭建的支架在语言综合输出时没有用到。(二)空中楼阁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只是结合教材内容将句型结构简单拼凑在一起,或者抛开教学内容和要求单独寻找一个故事或片段来完成教学拓展,往往把语篇意识误理解为“课末语篇”,在课堂最后环节硬生生地搬出“语篇”,造成学生语言输出时“言之无物”或者“言不由衷”的尴尬。(三)原地踏步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却忽略了语言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没有形成一个不断丰富的授课过程。(四)肢解处理很多教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过多地关注细节、语法、结构、词汇等,使整堂课显得支离破碎,虽然进行了字、词、句的训练,却忽视了语言是一个整体的事实。支架与支架之间没有关联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整体理解和整体输出。二、语言支架搭建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定义是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会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搭建语言支架,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不断滚动复现,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完善呢?首先是充分激活旧知,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利用旧知来带动新知的呈现;其次是在操练新知的过程中滚动旧知;最后通过层层语言支架的串联或叠加后,慢慢形成语篇的范本,直到学生已经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接下来笔者从具体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语言支架的构建而达到语篇输出的过程。三、具体操作(一)仔细分析文本,确定目的“语言支架”教师接触到文本,特别是面对句型纷繁复杂的教学材料时不要急于着手设计,要精心分析,理清脉络,找准切入点,层层推进。教师要找到每课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考虑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用整合和拓展语言支架的方法,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知识的积累。1.分清新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做到用70%的旧知滚动30%的新知。拿到一个文本后,教师除了分清楚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还要搜罗下知识库中学生已经学过的和这些新知可以挂钩的旧知识点。2.寻找关联。在分清新旧知识后,就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教师要思考所涉及的话题、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他们基于现有的语言能力能获取哪些知识和技能、文本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和文化等。3.提炼目的语言支架。提炼目的语言支架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达到怎样的语用目的,如何整合和拓展本课知识与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语言所搭建的语言支架。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与某一话题有关的内容有很多,我们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根据具体某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拓展。(二)透视语篇意识,搭建“语言支架”接下来笔者从语篇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支架的构建过程。1.高效激活旧知。新语言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语言基础之上的,教师在热身环节要设计教学活动来唤醒学生的旧知,激活学生的原有支架。从语篇意识的角度来讲,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特别要关注旧知激活的信息量和信息差。(1)激活旧知,要关注是否够信息量。旧知激活一般处于热身环节,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却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旧知激活越成功、激活的量越大,学生后续的学习越有方向,所以我们在设计热身活动时,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也好把握好效率,最大程度地激活旧知。例如:在以“Whats your favourite”为话题的课堂中,教师设计了“30 seconds-non-stop”的教学环节,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在一分半钟内围绕“颜色、食物、水果、味道等”几个话题回顾所学知识,结果30-40个单词被复习到了,而且和新课内容有关,在随后的教学会用到。因为这种形式较新颖,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2)激活旧知,要关注是否有信息差。信息差是人们对事物或人了解、知晓的程度上存在的差距。人们进行谈话交流,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谈话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差,从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和想法。英语教学也一样,有了信息差,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我们要使free talk 变成真正的“free”,还可以多设计猜测性的活动,如听一听猜一猜、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猜一猜等,使语言交际变得更真实有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如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衣服类单词时,直接指学生(课前准备)所穿的某件衣服问他们:Is this your?像这样的提问就是明知故问,笔者认为可以改为:教师在课前悄悄收集部分学生衣服,设计一个失物招领的活动,这种交际就显得真实有效。2.创意新知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旧知来引出新知,实现以旧带新的过程。(1)新知呈现,要关注是否以旧带新。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新旧连接,以旧带新,通过不断的复现滚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在教学PEP4 Unit6At A Farm单元 B 部分的Lets talk 时,主要句型是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让学生来猜,笔者在教学时就利用了Whatre they?让学生来猜,等到学生熟练后再加入What are these/those的句型,学生接受知识自然就很快了。(2)语言输入,要关注是否整体输入。如在教学PEP6 Unit5In a nature park中city和village两个单词时,教师通过一个语境小语段I live in a village.There are houses、bridges、lakes and green grass in the village. But my aunt lives in a city. There are many tall buildings、 wide roads、many beautiful cars and flowers in the city. 然后让学生猜 which one is village?Which one is city?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的已知单词house、lake、bridge、green、grass等让他们认识和学习新单词,而不是直接出示图片,教给学生单词。3.大量新旧知识滚动.第一,新旧滚动,要关注学生自由操练的空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放风筝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更贴切、更实际、更具实效,即在操练巩固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很多教师认为这个过程可有可无,只是把支架提供出来,走个过场,结果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练习,就草草结束,可想而知这样的操练效果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因此,教师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操练和运用语言。在教学Whats he/she like?He/She时因为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操练时间,学生就出现了She is tall,but not strong.She has long curly hair. She is really very beautiful.等精彩的如句子。第二,新旧滚动,要关注语言输出的丰富性。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语句输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如何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有赖于教师的智慧和理性的引导,以及提供必要的支架。其实很多句子都是旧知,就看教师有没有提供适当的语言支架把旧知和新知充分结合了。如在教授PEP7 Unit4 “Hobby”这一课时,笔者试图从学生的业余活动入手,通过询问“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in the evening?”等引出业余爱好这一主题。学生输出的语句大都是“I often play football./I often swim./I often sing学生说不出有灵气的句子就要靠教师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架了,如学生说:“I often sing,”我就可以问下去:“Can you sing English songs?他就可能回答:“I often sing English songs.这样,学生输出的语言就更丰富了。4.完善语篇支架。语言的支架不是一次形成的,它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同时,支架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有新的成分进入时,就可以在原有的支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得整个支架日趋完善。因此,教师要巧建语言支架,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逐渐学生会将零散的支架串联成段或篇。因此我们要注意支架搭建的问题,让语篇意识的形成水到渠成。(1)完善支架,要关注支架构建的层次性。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输入建立在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内化之后,因此教学必须要有层次地顺序展开,保证学生掌握了“i”后教师再输入“i+1,继而再输入i+2,由此螺旋式上升。教学中追寻这种相互“链接”的方式,是一种知识的“交响”,体现了语言学习本质的回归。如在教学PEP Book5 Unit1 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述Whats like?先描述一个特征She/He is tall/short/quiet/然后发展为多个特征的描述She/He is tall、thin and young/甚至是She/He is tall、thin and young/ But she/he is very再发展为I have a new teacher/friend/She/He is tall/short/quiet/But she/he is very She/He has a small mouth /big eyes/由此层层递进,学生的输出也就水到渠成了。(2)完善支架,要关注语言支架的多样性。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语言的“支架”,帮助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多为单词教学,因此,填空式支架居多,其实支架的呈现形式还可以更多样如概念图支架、体态语支架、范例式支架、问题式支架、表格式支架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融合新知旧知,完成语言输出的“脚手架”。如:问题式支架Step1:以lets read 两个邮件中的一个为例,设计如下问题:1.Who writes the e-mail?2.Where does she live? Whats her hobby?3.What does her mother/father do?4.What does her mothers/fathers hobby?Step2:请学生看着答句复述邮件内容。表格式支架Look at the .Its big small long short fat It has a/an.and. earseyesnosearmsOh,its funny/nice.范例式支架Lily,teacher,teach EnglishPeter,doctor,hospital概念图式支架5.形成语篇范本。从语言构建的角度来说,形成语篇范本就是把这些搭建的支架尽可能地用一个完整的交际场景出现,利用范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从而能举一反三,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相同的语言。(1)要关注范本的完整性。在支架搭建完成的基础上,为了使语言更符合交流的实际,更加自然,就可以添加一些语句,使用一些连词,使支架更具关联性,使对话更生动,交际更真实、更完整,同时也能达到语用的目的。如:Hello, XX.Er,let me seeWell.What about you?Great/Lets go together.(2)要关注范本的交际性。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使逐步搭建的语言支架得到灵活的运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创设的情境具有实际的交际意义,提供的范本要能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如在教学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这个句型的拓展时,课件展示志愿者报名的情境,需要通过一些问题向志愿者采集更多信息,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at do you do?Whats your hobby?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等。(三)撤离语言支架,达到真实输出在支架搭建之后必须有撤离的环节,随着语言支架的逐渐撤离,可以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语言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语言的自如输出。1.把握支架撤离的时机。支架撤离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撤离会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反之,撤离太慢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为适宜的撤离时机是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潜在水平即将获得的时候,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把握。2.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支架撤离的策略也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我们在撤离支架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掌握的好的学生可以完全撤离,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可以少撤离一些,或同步完整撤离,或分步部分撤离,相当于要分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