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12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12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12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12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12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12 新人教版【新闻背景】“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陷入困惑,他在清华的学生博士萧杨(化名)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程代展在博客上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大材小用”、“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流失”这封信引起网友热议。18日,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正方:清华博士“弃研从教”是大材小用 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时间过得飞快,上周五,他突然对我说,北京某中学给他offer,要在本周二前签约,而他明天就要到美国去了。我一下子急了,和他谈了两个钟头。好话坏话都说尽了。好话是:“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坏话是:“年轻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怎么可以向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我告诉他:“你一定会悔的。”可不管我怎么说,他就只重复一条理由:“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最后,他答应再好好想一想,大家就不欢而散了。 网友王传合:名牌大学的博士到中学当老师,恐怕绝非是由于单纯就业引发的“高学低就”所能解释清楚的。说到底,这种大材小用现象,既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也反映出教育及科研部门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缺失。清华博士当中学老师岂止是大器小用 近日,一篇名为昨夜无眠的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搅动了科研的“江湖”。发帖者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程代展,文中讲述了他的一名极有科研潜质并已经取得耀人成绩的博士生,放弃了科研道路,选择到一所中学任教。(11月25日中国教育报)近年来,大学生当保姆,硕士研究生当城管,博士生中学执教等消息不断见诸于媒体。一方面,社会的多样性、人生的可塑性被一览无余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人目不暇接;另一方面,博士生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而当中学老师,却让人大惑不解,平添了几分忧虑。或许如其本人所说,当中学老师是因为“厌恶科研”或“做科研太累”的缘故。但不管怎么说,此举应引起教育界及科研部门的关注和反思。大学生当保姆可能是权宜之计,研究生当城管或许是无奈之举,因为大学生人满为患,研究生学历贬值,就业前景不佳。至于名牌大学的博士到中学当老师,恐怕绝非是由于单纯就业引发的“高学低就”所能解释清楚的。说到底,这种大材小用现象,既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也反映出教育及科研部门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缺失。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寻求个人利益,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一种造福社会和人类的崇高的事业。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认识未知,造福人类。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大道,自始至终充满艰辛和曲折。科研的过程时刻与枯燥无味和寂寞相伴,只有那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孜孜不倦、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潜心学术研究,认认真真做学问,并成为科技界的佼佼者。相反,只注重学生考试分数,忽视了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加之部分科研人员价值观发生了偏移,所谓的科技造福人类等理想信念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由此看来,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而培养和选拔高学历科研人才,首要的是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注重学生和科研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及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充实科学研究等高端行业人才比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培养科研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且不可等闲视之。反方:清华博士“弃研从教”不是大材小用 网友于文军:行当之间无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干得一般化与干得出彩之分。当中学老师怎么了?当中学老师也不轻松,若要当一个优秀的中学老师就更不容易了。退一步说,即使没当上优秀老师而只当了一名普通教师也没什么,正是成千上万的普通老师构成了最可爱、最受尊敬的“园丁”群体,没有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培育,哪能有各行各业的栋梁?哪能有宏大的建设者大军?搞科研有意义,搞教学也有意义,萧杨的选择无可厚非。 网友邓海建:是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年轻人更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兴趣,这是时代的进步。萝卜白菜各有所好,年轻人选择何职业,完全是个人的权利。只要他们有兴趣,学有所用,造福社会,就有助于社会和谐,我们应尊重其选择,大可不必指手画脚。就萧杨弃研从教而言,少了一个搞科研的,科研界不会伤“元气”;多了一个搞教学的,也许教育界可能升起一颗“明日之星”。孰轻孰重,不言而喻。新华网评:清华博士“弃研从教”,惋惜吗? 一位在科学研究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却突然放弃科研工作去一所中学任教,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用他导师的话说,“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而网友除了觉得这是一种“大材小用”之外,还由此反思了博士改行的社会因素,觉得正是当下这种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不断流失。 客观而言,按照萧杨目前在科研领域的成就和发展势头,他的弃研从教势必是科学界的一个损失,令人感到惋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做出这一关系到自己人生走向和命运的选择,并不是萧杨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结果。我们不能仅仅因了科学界可能损失一位“明日之星”,就剥夺他作为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 而按照萧杨自己的说法,他之所以做出这一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的选择,唯一的原因是没有兴趣了,甚至说已经厌恶了科研工作。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放弃,也许并不是从事科研工作待遇不好,没有前途,或者是自己所处的科研环境让他不满意,而是他没有兴趣了。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人生最好的指引,如果一辈子都从事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无疑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在他有机会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当然有权利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何况去中学当老师也不是一件坏事。 虽然我们现在都觉得他放弃科研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但是正如萧杨自己所说,对科研没兴趣的人,肯定不会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之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只代表过去,或者是只说明当时他还对科研充满热情和兴趣,现在已经失去了这种兴趣,再想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恐怕也很难。 其实,当我们为科学界损失一位人才而感到惋惜的时候,却忽略了教育界的明天因为萧杨的加入,也许会收获一位有着非凡成就的教育家。所谓的“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于清华博士弃研从教,我们不妨多些耐心,多些理解,在给予他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对他多些宽容和期待。清华博士“厌恶科研”带来几多反思萧杨的选择引发广泛争议,从报道中容易发现,对于智商较高的清华博士而言,他的选择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而是深思熟悉后的结果。而要想从典型个例中寻获公共反思的价值,也需深入到当事人的心理抉择中去,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实质,以及这问题是在如何影响一个年轻人的职业之路。他说,“此前一直坚持科研不是老师强迫的,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程老师以为我喜欢做科研”。可以说,萧杨对自身职业选择的反思,已触及了教育的软肋。容易看出,萧杨因为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导致他背离了自己原有的兴趣与爱好,而只是按照导师的要求来做科研,尽管也做的很好,但这却并不是他的快乐之选。相比而言,做一名老师能让他更有成就感。他的选择没错,可是谁错了?错就错在他从小就被教育成了“听话的好孩子”,一直在走别人指好的路。“听话的好孩子”是一个教育标准,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标杆。从上学开始,无论孩子的天赋如何,兴趣何在,本身“性质”怎样,都被类似标准所要求,这就像是有一个标准定型的模子,而教育则通过这个模子来给孩子们塑形,把孩子塑造成“科研奇才”“工程师”等社会有用人才。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与兴趣,背离了孩子真正的喜好。就比如萧杨可能原本喜欢教书,但教育制度却让他成为理工科博士,而当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快乐与成就所在,“当一名中学教师”式的背离的发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理想的教育应是培养人而不是按照一个或几个模子“塑造”人,它应按照每个人天性资质、兴趣爱好等的不同,给孩子们阳光雨露,助其自然快乐的成长成才,而不是简单的成为“听话的好孩子”,这样才不会出现萧杨式的职业尴尬。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创新性人才“不要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千篇一律就没有创造性。”而知名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中,也通过大学生对梦想的追求与对墨守成规教育观念的反抗,讽刺了教育制度。清华博士萧杨最终认识到了自己快乐的归属,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其选择的勇气令人敬佩,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有如此的勇气?而国家、学校、老师在教育投入上的成本更令人心痛。(丁洪峰 原题:清华博士的选择警示“塑模”式教育)1.看了以上材料,你是站在哪方立场上?为什么? 平坟背后的利益计算 年初以来,河南持续发起大规模“平坟”运动,仅周口市一地在数月内就平掉300多万座坟墓,成为和谐诉求下的一个不和谐音符。根据河南省有关文件,“平坟”的主要目的在于“复耕”。但是,坦率地说,千百年来,中国最懂得珍惜土地的人,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官吏,而是“面朝黄土、靠地吃饭”的农民。在农村,坟墓多在山林荒地或田野的犄角旮旯,只有少量在耕地之中且面积很小,一般在1.5-2.0平方米之间。中国有史以来逝者累计或已高达数百亿众,但从未发生过“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事实上,河南“平坟”虽多,但“复耕”面积甚少。以周口市为例,该市原有坟头约340万座,现已平迁300万座。其中,耕地中的坟头至多150万座,按每座2平方米计算,才复耕地300万平方米,约合0.45万亩,仅为该市2011年底1281万亩耕地面积的0.035%。此前,有河南报纸称,周口“平坟200万座,复耕土地3万亩”这纯粹是夸功邀赏的漂亮话。因为,即使这些坟墓都在耕地之中,按其数字倒推,每个坟头占地面积高达10平方米,严重违背事实。但是,为推动“平坟”工作,周口市级财政已投入5000多万元,下辖商水县级财政已投入3000多万元,全市财政投入总计至少3亿元。区区0.45万亩土地,以每亩年产粮食1吨、收入1000元(刨除成本)计算,每年总收入不过450万元,需要风调雨顺生产70年才能换回“平坟”投入成本。莫非周口官员已具有百年发展战略眼光?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众所周知,国家严令死保18万亩耕地“红线”,层层下达各级政府“红线”指标,并明确规定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就要开垦多少耕地。但是,日渐加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吞噬了大片良田。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踏过耕地“红线”,又能大搞新城区、开发区、科技园等项目,拉动gdp增长,这才是官员们热衷“平坟”的真实目的正如周口市某县县长所说:“作为产粮大县需要土地支撑,县产业聚集区亟待西扩,但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根深蒂固,死人与活人争地矛盾突出。”因此,完全可以断定,河南发起“平坟”的主要目的,不是在原有耕地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而是将“平坟”所得耕地置换成开发用地,大搞“政绩工程”,垒高自己的乌纱帽,同时维持“土地财政”运转。以周口市为例,如果将“平坟”所得0.45万亩土地用于出让,以每亩价格10万元计算,至少能获得4.5亿元的财政收入。所以,“平坟复耕”运动的实质,不是“死人与活人争地”, 而是“活人与死人争地”,其最大赢家是官方,不是民众。另有河南有关官员称,“平坟”的另一目的是推动“殡葬改革”,因为现行国家有关条例明确禁止在耕地内埋葬遗体、建造坟墓。问题是,周口市作为试点地区,规划三年内建设3130座农村公益性公墓。倘若以每座公墓占地3亩算,至少需要0.9万亩,是已平坟复耕面积的2倍,可谓得不偿失。同时,公墓坟穴皆用水泥建成,不容易自然缓慢湮灭,必然导致坟头无限增多。特别是,在这些公墓在没有建好的情况下,就开展大规模“平坟”运动,甚至将葬在山林荒地的死者挖出强行火化并收取费用,不排除背后有殡葬行业既得利益集团推动的可能。此外,河南有关官员还称,“平坟”另一目的是革除“丧葬陋习”或“四旧”。问题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而且明确写入官方文件。国家已将清明节确定为法定节日,鼓励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特别是,河南官方一方面平掉普通人祖先的坟墓,一方面又每年在新郑黄帝陵、周口太昊陵举行祭祖大典“只许官员祭祖,不许百姓上坟”,让民众情何以堪?坟墓是每个人的最后归宿。发明坟墓礼葬祖先,是人类脱离野蛮而臻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中国人坚信“祖有功,宗有德”,封坟树木,礼葬祖先,并时加追祭和缅怀。平坟运动将对这一价值观念和礼仪体系造成破坏,损害国人的信仰和文化根基,并且伤害民众情感,激化官民矛盾,影响社会和谐。人民网:“美国式过马路”还不如中国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源自网友的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个提法一出来,响应热烈,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也纷纷跟进,网友议论纷纷,其中一个老话题又带了出来:中国人素质低,集体不守规则。将集体闯红灯的现象,命名为“中国式”,本身就有“中国独有”的含义。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此现象绝非中国独有,中国人心目中最发达的美国,自称是“世界中心”的大都市纽约,集体闯红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几年里,时时在曼哈顿的大街上行走做行人,天天开车在纽约的马路上做司机,对纽约行人闯红灯的现象深有体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时间、在任何一个路口,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行人在闯红灯。如果说,“中国式过马路”是“凑够一撮人”就闯红灯,尚有所顾忌,“美国式过马路”则还不如中国式,行人我行我素,全然不顾车辆和其他行人,自己直接开步走,连和他人“凑一起”的意识也没有。仿佛他们根本看不到红灯或者绿灯(纽约是白色通行灯),只要能免于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死,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闯红灯。在纽约,如果还有少数面对红灯犹豫不决的,或者看着其他闯红灯的人群而面带疑惑的,那肯定是外来的游客,包括初来乍到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在国内,一直被告知,美国人非常守规矩,绝对不会闯红灯。在网上看到一个国内来的学生写博客说:刚到纽约,看到行人随便闯红灯,不是只有我们中国人才闯红灯吗?纽约人为什么喜欢闯红灯?是他们素质太低了吗?恐怕不能一概而论。纽约地大人杂,什么文化水平的人都有,马路上走的,既有没上过学的非法移民,也有腰缠万贯的超级富翁,更多的是拥有高等学历的高级白领。闯红灯的原因与素质无关。纽约行人随意闯红灯,首先与纽约交通警察对行人的宽松放任有关。汽车闯红灯会受处罚,但纽约行人随意过马路,都是在交警的眼皮底下发生的。警察司空见惯,从不过问。据报道,1998年,纽约市整顿交通秩序,警察向一位乱穿马路的白领女士开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高额(50美元)罚单。此女士不服,上了法庭,最后不了了之。纽约行人闯红灯,还与纽约的交通规则不合理有关。纽约市内,很少有立交桥和行人过街天桥。绿灯亮时,行人通过,但交叉方向的汽车也开始右行,人、车发生地理空间上的冲突。纽约的司机也都不是吃素的,作风粗鲁野蛮。也就是说,即使面对的是绿灯,纽约的行人也无法安心享受通行权。反正一样要和汽车抢路,久而久之,行人眼中看不到红绿灯了。英语中,不顾交通信号、乱穿马路的人专门有一个词,叫“jaywalker”。这个词原意有嘲笑乱穿马路的人“老土”的意味,可现在的现实变得完全相反。维基百科记载说,不光纽约,在美国其他大城市,如芝加哥、波士顿等地,行人乱闯红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乱闯红灯不是件好事,网上热议,如果能够提高中国人的交通意识,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没有必要什么事都与中国人的素质联系在一起。前几天国庆长假,游客乱扔垃圾,也有人称国人素质低,美国人如何如何。美国人乱扔垃圾的现象太普遍了,公园景点不实行高额罚款(往往在1000美元以上)的话,根本管不住。人就是人,本质是一种动物,其天性是散漫自由的。是否遵守法条或规矩,与守法的成本有关,与违反的代价也有关系。不同的管理制度下,人的表现不一样。将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现象做一对比,不难看出,所谓素质高低,决定是否适合实行某种制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人民网驻美国记者 任建民)李智勇:“中国式过马路”折射什么心态明知违反公共约定,但心里“冻结”了是非,只看那点儿小利益、小方便,背后是庸俗后果论在作祟微博上最近流行一个段子,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并美其名曰:“中国式过马路。”转发此段子的人不少,有网友还加上自己的感慨:嚯!这是过马路啊,还是过景阳冈啊?靠人多硬拦汽车,忒不文明!感慨归感慨,仔细一想,还真让这段子说准了。平常我们过马路时,这样的过法确实不鲜见。有一两个身影老老实实等变灯,还被同伴责骂:快点儿,别傻等了!许多时候,我们自己下意识也就随大流走了,一抬头:哎,这不红灯吗?我怎么过来了?怎么会建立起这种“集体无意识”呢?说大一点儿,这跟我们的抉择偏好有关系。为人们的抉择提供参考的尺子,大致有两把:一把叫后果论,一把叫原则论。后果论,简单说,就是预判行为的后果,有利则行,有害则止,趋利避害。好比说躺着看书有害视力,老低头坐着对颈椎不好,那就别这么干;适当的锻炼有利健康,那就坚持。原则论,则是做事情前先对照某种原则或是社会的某种约定,或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合则为,不合则不为,不管行为会产生什么具体后果。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合准则,不干。按照现代话说,违反程序正义,即便会取得好的实际效果,也不对。这两把尺子,各有其适用领域,并无优劣之分。有时候,人们是两把尺子一起用,融合并济,利义兼得。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僵死的原则论和庸俗的后果论。庸俗的后果论,就是压根儿不问是非,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甚至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或者自己的小方便,就毫无顾忌,抛弃规则。这种抉择偏好,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高空抛物、践踏花草、无视红灯过马路种种陋习,背后都有庸俗后果论的影子。其实质都是:明知违反公共约定,这么干是不对的,但心里“冻结”了原则,只看后果逮着了,后果也不严重嘛。为了消解心中的不安,还常用“人家都这么干的”来做挡箭牌。有人说,是不是可以加大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罚呢?单从后果角度着手,行人闯个红灯,能罚到什么程度?再者说,处罚就得设执行者,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得管起来,那需要多高的社会成本?建立是非观、规则意识,才是与现代文明接榫的正路啊。外媒:“中国式过马路”不应全归责于行人素质何谓“中国式过马路”?即“撮堆过马路”。在中国城市,只要凑够一撮人,就可以大胆过马路了,与红灯绿灯无关。在一大群闯红灯的人潮中,坚定站在路边等候绿灯的人,往往要承受更大心理压力。原本不想闯红灯的人,正是在这种压力下“随大流”,面对红灯过了马路。这是一种典型的“规范大于规则”的体现。所谓规则就是交通法,而在人们内心发挥作用的其实是规范,路口闯红灯已成了一种规范,它对人的影响力更大,才会出现人们原本不愿意闯红灯,却担心被旁人翻白眼,担心被人认为“显得就你懂交通法”。最近,与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经由网络和媒体报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