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第卷 单选题(共48分)1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2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 “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3“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a唐朝设立三省 b宋朝设参知政事 c明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5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6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7读表1,从表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表1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a商税总额不断增加b政府高度重视商业c商业已经成为本业d商业税率不断提高8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9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10“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11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12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城市建设的变迁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1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a道家学派b道教c理学d佛教禅宗14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15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15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17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18明宜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19“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政务 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20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21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2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23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24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25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a重获国家之独立b与列强和平相处c外交迈向近代化d对世界全面开放26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27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28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29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30“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3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32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a 三权分立b主权在民c司法独立d民主共和第卷 主观题(共52分)33.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材料二 、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分别形成的原因(9分)(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3)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10分)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35.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二 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4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10分)历史 月考试题 答案1-5 caaaa 6-10 dabbc 11-15 accbd 16-20 ddbab 21-25 aacbc 26-30 bdada 31-32ac33. 【答案】(1)1718世纪:中国农耕文明发达。 19世纪: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成为西方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