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 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doc_第1页
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 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doc_第2页
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 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doc_第3页
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 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doc_第4页
优化探究高考地理总复习 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题组一区域差异(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12题。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城市化水平/%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全国1.0052.571.001.00青海0.8647.440.140.95河南0.8242.437.741.07黑龙江0.9356.901.000.29浙江1.6563.200.832.561.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解析:第1题,人均gdp最高的是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83,远小于河南的7.74,排除a项;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1.07,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项;河南的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最高,排除d项。故选c项。第2题,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不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说明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2.56,说明人均耕地少,不适合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而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0.29,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故选d项。答案:1.c2.d3(2012年高考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下题。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与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材料中“对襟短衣”“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可以散热;“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并且冬季可以防寒。由图中等高线形态可知,该地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注意将苗族男子着装的功能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结合起来考虑。答案: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题组二区域发展4(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表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水域滩涂未利用地199148.0814.4718.720.340.219.657.960.350.22200841.879.8917.270.040.0323.916.350.630.01(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3)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地形特点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状况和海岸线轮廓特点进行分析。第(2)题,沙洲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到河口处,由于水流缓慢而大量堆积下来,同时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而形成的。第(3)题,解题关键是能对图表呈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而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均呈现出减小趋势。这说明该地区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从生物、水的变化以及城市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课时作业一、选择题(2014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1在上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2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题,北京的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根据图中提供的方向信息可知东南为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其次,乙、丙、丁均为背风坡。三地距海渐远,降水渐少。故选a项。第2题,材料中提示板栗喜光、喜暖,所以应该在山地阳坡且海拔较低位置种植,四地中甲地最适宜。答案:1.a2.a(2015年泉州质检)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34题。3影响图示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表植被 大气环流a b c d4该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旱地 b水浇农田c牧草地 d沙地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等值线变化可知,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是距海远近和夏季风影响强弱造成的;地表植被分布特点主要是降水情况影响所致,而不是地表植被分布导致降水分布特点。第4题,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400 mm,天然植被以草地为主。旱地分布区降水在400 mm以上;黄河沿岸有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灌溉区,但分布范围有限。答案:3.d4.c2013年3月28日,南京市由原白下区与原秦淮区合并而来的新秦淮区正式成立(如下图)。读图,回答56题。5南京市撤销白下区与原秦淮区,建立新秦淮区说明()a区域没有明确的范围,难以度量b区域就是行政区c白下区与原秦淮区相似性明显d区域之间一定具有明确的界线6.右图中a、b、c反映了几个区域之间相互的关系,符合图示要求的是()a南京市新秦淮区玄武区b南京市新秦淮区原白下区c长三角新秦淮区南京市d栖霞区玄武区鼓楼区解析:第5题,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区域之间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界线,如文化区之间的分界就是模糊的。第6题,新秦淮区和玄武区、栖霞区、鼓楼区属于同等级别的区域。答案:5.c6.b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重点从过去的简单划分,进行了细化和延长(如下图)。东部沿海细化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增长极;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同时促进西北地区增强实力,在向西开放中形成新优势。读图,回答79题。7与西北经济地带相比,西南中南腹地区域()a对外开放城市多,有经济特区b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c油气资源优势明显d海外交往较为便捷8我国新的七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9着力打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途径和优势区位是()a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b石化工业、大型机械制造、纺织工业、森林工业基础雄厚c具有与俄罗斯、蒙古、韩国接壤,又邻近日本的地缘优势d农垦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解析:第7题,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都不在西南中南腹地区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优势明显;西南中南靠海近,出海较为便捷。第8题,东部经济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无论哪个经济区域,三大产业结构都表现为二、三、一的格局。第9题,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纺织工业不发达;不和韩国接壤;农垦历史短。答案:7.d8.b9.a(2015年湖北八校一模)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读图,回答1012题。10下列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11有关该地自然环境的推测不可信的是()a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b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c河流众多,含沙量小d该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解析:第10题,结合图例可得出答案。该地以草地为主,水土流失不严重,但也会有水土流失现象;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易出现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草甸草原区过度开垦也会出现荒漠化现象。第11题,以草原景观为主的地区,一般降水较少,河流数量不会很多,故c项不可信。第12题,草原区降水较少,过度开垦易出现荒漠化问题,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不宜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种植业。答案:10.a11.c12.b二、非选择题13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湖南省、广东省简图。材料二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6年)材料三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3)据材料分析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应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解析:第(1)题,湖南与广东交界处有南岭,故湖南南高北低、广东北高南低。第(2)题,由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可看出经济发展速度,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看出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由第二产业比重数据可看出工业化程度,由第二、三产业比重可以看出三类产业结构层次。第(3)题,湖南有资源优势,广东有资金、技术优势。答案:(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类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3)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14(20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