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1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2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3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4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时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a组对点练对点提示:15精耕细作的农业;68手工业技术的进步12013、2014年分别是蛇年、马年,传统历法中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与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形成关联最密切的是 ()。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的发展c古代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繁荣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解析本题易错选c项,应联想到十二生肖多以常见的动物、家畜为原型,是农耕文明在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反映,同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从内涵上也从属于农耕文明,故选b。答案b2(2014滨州调研)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耕作方式的演变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解析创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总结的农业经验、注重农时等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模式,所以最佳选项为d项。答案d3(2014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说明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己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一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战国中晚期,一是河北、河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铁制农具,说明铁农器得到普遍推广,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春秋时期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材料不能体现牛耕,不能反映制作技术的水平。答案c4(2014淄博调研)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解析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轻视商业的思想。a、b、c、d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但只有c项符合题意。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人们生活相对安定,所以人们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答案c5(2014泰安调研)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析结合题干材料,题干的实施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故答案为b项。答案b6(2014泰安模拟)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手工作坊应为私人手工业,排除c项;b项是明朝中后期以后,不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西汉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答案为a项。答案a7(2014临沂高三调研)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唐朝初年的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答案d8(2014潍坊三县联考)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解析本题考查制瓷业。青花瓷出现于元朝,而青瓷出现于东汉晚期。故选a。答案ab组提升练9(2014菏泽模拟)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c庄园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农民耕种“富民”即地主的土地,收获物由地主和农民各得一半,由此可知,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答案d10(2014青岛质检)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文学记载侧面反映考古发掘史书记载民间传说a b c d解析唐诗反映的事件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说明可以通过文学记载、考古发掘作为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材料并不涉及史书记载也不是民间传说。故答案为a项。答案a11(2014济南检测)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解析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理解能力。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勉强自给自足;但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要承受统治者剥削和压榨。答案d12(2014寿光模拟)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根据材料“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可以看出田妇织布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以材料最能体现元朝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故答案为c项。答案c13(2014河北保定调研)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材料三(清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依据材料,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材料三所描述的清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汉武帝禁止私人铸铁器煮盐,说明政府控制了这些行业,据此分析“经济政策”即可;第二小问,据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受到阻碍的因素可以从经济、政府政策角度分析比较。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推行重本抑末、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4(2014德州模拟)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历史悠久。第(1)问,浙江制瓷业发展特征从历史悠久、工艺高超、产品精美等方面概括,从手工业对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以及对中外经济交流的促进作用方面回答影响。第(2)问,结合明清手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区域分工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