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8《短文二篇》教案 长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短文二篇》教案 长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短文二篇》教案 长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短文二篇》教案 长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短文二篇》教案 长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4.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体会父亲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5.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体会父亲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宋代学者苏洵送二子苏轼和苏辙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其实,知子莫若父,苏洵又是如何评价和教导两个儿子的呢?二、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其文得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三、写作背景介绍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四、朗读课文1.听范读。明确字音。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3.齐读。五、理顺文章大意1.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2.结合注释,试译课文。3.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参考: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轼,我就看不出它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善掩饰外表。天下所有的车无不按照车辙行进,而讲到车的功用,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即使车辆翻倒马匹摔死了,祸患患也和车辙无关。因此车辙是善处于祸福之间的。苏辙啊!我知道你是能避免祸患。六、夯实基础1.识记重点实词。1 名二子说:命名,起名。2 虽然:即使。3 去轼:去掉,去除。4 惧汝之不外饰也:担心,忧虑。5 辙不与焉:参与。6 吾知免矣:了解,知道。7 不外饰:不装饰外表。8 辙:车轮辗出的印迹。9 仆:倒下。10 毙:死。2.课时速背课文,同桌互考。七、整体感知1.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明确:“轼”名说。“辙”名说。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苏洵依据车的组成结构特点,给两个儿子起名的缘由和期望。八、作业1.抄写实词。2.背诵并默写课文。板书设计:名二子说苏洵“轼”名说“辙”名说第二课时一、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八家之中苏家占三席,可见其父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如果没有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不能有我们日后的两位文学大家。二、课文研读1.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2.“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明确: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3.苏洵写车轼,借助车轼对苏轼提出怎样的希望?明确:苏轼个性刚直不阿,才气过人,锋芒毕露,所以苏洵告诫他要注意“外饰”,注意收敛约束自己,隐蔽自己,要像车轼那样不显眼而又不可或缺。4.从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轼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能看出苏洵对苏轼的担忧和关爱,苏洵了解苏轼的性格,为苏轼的锋芒毕露深深感到忧虑。5.第二段文字写车辙有什么特点?明确:苏洵认为天下所有的车辆都必须循辙而行,但是论车之功时车辙是排不上的,而当车发生灾祸时,祸患也不会殃及到车辙。车辙是“善处乎祸福之间也”。6.从苏洵的这番话里能够看出苏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苏辙温良敦厚,谨慎持重,能够避免祸患。7.从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辙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能看出苏洵对苏辙的性格十分清楚,对苏辙的为人处世很是认可,表现出对儿子的拳拳之爱。三、写法归纳提问: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明确:是引物托喻,作者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以物喻人,以物的特性来写人的性格,使道理更加明确清楚,令人信服。四、拓展1.阅读苏轼的洗儿诗,体会苏轼对自己儿子的情感和希望。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2.了解“大小苏”。苏轼:北宋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有栾城集。3.名字知识: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僧佑;唐宋时,道僧红极一时,以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簪)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小结:其实无论文中的苏轼苏辙,还是同学们的名字,都不能称之为名字。名字名字有名还得有字。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五、作业1.依照课文,为自己的名字写一篇自名说。2.完成练习题。板书设计:名二子说苏洵“轼”名说劝诫内敛外饰“辙”名说勉励冲和淡泊第三课时一、导入一门三文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再来常常苏轼的文章。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二、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三、朗读课文1.听范读。明确字音和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3.齐读。四、理顺文章大意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参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五、夯实基础1.识记重点实词。1 欣然:高兴的样子。2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3 遂至:于是、就。4 相与:共同、一起。5 交横:交错纵横。6 盖:原来。7 但:只是。2.课时速背课文,同桌互考。六、整体感知提问: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1)寻伴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叹。七、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第四课时一、导入齐背课文。二、课文研读1.文中哪一句点明了作者夜游的缘由?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欣然”一词体现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明确:作者喜悦的心情。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用了哪种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明确:“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4.作者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明确:“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有相同的志趣。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什么特点?明确:空明。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7.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8.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9.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闲”?明确: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 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3 月光如积水空明,竹柏影4 藻、荇交横。5 夜来无事,解衣欲睡。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11.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参考;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等。三、拓展1.借月抒怀的诗句: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2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3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李白4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6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