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影响 梁启超,这个最早出现在初中课本的人物,我相信对于任何中国学生来说,他的名字绝不陌生。每每谈到中国的近代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梁启超。自从鸦片战争后,几代先进的中国人曾以急起直追的心情努力学习西方,以求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在这当中,梁启超的积极贡献和某些消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10年前,人们偏重揭示他的负面影响,近几年,人们往往回避他的负面影响,都是片面的。从高中课本上罗列的一些他的思想,我觉得与康有为相比,梁的思想更加先进。借此机会,我终于可以详细的看看梁启超,读读他的思想,客观的分析一下他,不仅是为了对这一历史人物做出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从中总结对今人有益的经验教训,以作借鉴。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一、“兴民权”梁启超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是在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之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他认识到,仅靠军事装备、工艺技术的近代化并不能使中国振兴。他认为,洋务运动所以破产,是因为洋务派虽讲“变法”但却不知“变法之本原”,没有抓住近代化的根本。他断言,中国如仍按洋务派的主张去做,即使再过50年,顶多“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那么,什么才是中国振兴、实现近代化的关键呢?梁启超认为:“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由此他得出结论:中国“能兴民权,断无可亡之理”,今日“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这就是说,兴民权亦即政治民主化乃是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关键一环。离开政治民主化,中国就无从近代化。他坚信,一旦中国能兴民权,“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一定能赶上西方先进国家。因此,他把“倡民权”列为清议报“独一无二之宗旨”,并表示“海可枯,石可烂,此义不普及于我国,吾党弗措也。”对此,他是十分坚定而坚决的。诚然,把政治民主化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关键,最早并非由梁启超提出,但是,他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兴民权”的口号,并为之呐喊鼓动,就使这一主张为更多人接受,并为之而斗争。 二“破奴性”为了兴民权,实现政治民主化,梁启超比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做了更多、更深入的理论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对奴性的分析。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要兴民权,障碍是多方面的,而最大的障碍乃是长期存在于中国人之中的奴隶性。为此,他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他指出,由于“中国自秦汉以来,数千年之君主,皆以奴隶视其民”,人民长期处于无权的奴隶地位,结果在中国人民中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奴隶性。它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之中,在那等级金字塔中,下一层者即是上一层者之奴隶,中国“举国之大,竟无一人不被人视为奴隶者,亦无一人不自居奴隶者。”这种奴隶性使人“既无自治之力,亦无独立之心”,“依赖之外无思想,服从之外无性质,谄媚之外无笑语,奔走之外无事业,伺侯之外无精神”,一切皆保证唯上之命。这样,就在中国人中养成一种安于被压迫、受屈辱地位的顺民性格,以及对国事、对公共事务一概漠不关心的可怕的消极性,使人既无权利观念亦无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粱启超认为,这种奴隶性,不仅是提倡民权、民主的严重障碍,也是中国衰败不振的祸根,于是,在一系列论著中,他对奴隶性作了全面无情的清算。他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对奴性进行了分析。我觉得,他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内心的奴性真的很不容易。与他同时代的不少其他思想家,都只是看到了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局限,而梁则分析到了中国人的性格内部,从人的本身来发掘在“兴民权”过程中受到阻力的原因。在梁启超等人的倡导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领域形成了一股清算奴隶性的热潮,这对扫除中国民主化、近代化的障碍,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三、“成国民”破是为了立。梁启超所以大张挞伐地批判奴隶性,目的是为了使中国人民树立崭新的国民意识,使中国人由奴隶、臣民变为国民。梁启超大力提倡国民意识,并为国民下了明确的定义。1899年10月,他首次为国民作了如下界定:“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以今人标准评判,梁启超的上述定义显然未必精当。但是,他突出强调了国民是国家主人,主权在民,这就抓住了国民观念的核心。由于梁启超的大力提倡,国民一词迅速为新学家们普遍使用,它逐渐取代臣民一词,成为表述人民在国家中地位、作用的新概念。变奴隶为国民是20世纪初中国最响亮的口号,它曾激励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对此,梁启超的功劳是不可抹煞的。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所谓政治民主化,所追求的是中国人的解放。不同与其余的改良派,梁启超对人的解放作了颇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说明。他认为,人的解放不能等待统治者的恩赐,首先必须通过斗争。在著名的新民说中,他提出了权利由斗争而得、靠斗争捍卫的思想。他说:“权利者,常受外界之侵害而无已时者也,故亦必常出内力之抵抗而无已时,然后权利始成立。”权利如不经过斗争而得,则“如飞鸿之遗雏,猛鹯狡狐或得而攫之”,是不可靠的;只有“熏浴于血风肉雨而来”的权利,才是可靠的。这一可贵思想同他当时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显然是抵触的,它对激励中国人为求得民权而奋起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进而他又指出,人的解放的过程不仅是斗争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提高、改造、重塑的过程。不经过一番自我改造、重新塑造,人是无法真正解放的。所谓人的重塑是人的近代化。在他看来,“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人民德、智、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亦即人的近代化,乃是社会近代化的前提、基础。离开历史的主体人的近代化,其他方面的近代化就是去了根基。他同时认为,人的重塑乃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可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却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由于严复、梁启超等人的呼吁、提倡,对“国民性”、“国民劣根性”的探讨剖析受到许多新学家的关注,这对于进一步规划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曾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新民丛报创刊、新民说发表起,梁启超对人的近代化,通常是用“新民”来表述的。所谓新民,大而言之有道德与政治两方面的要求。从道德上说,是要造就一代具有新的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和理想人格的新人。他指出,人是社会动物,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孤立生存。一旦离开群体,“此身将不可日立于天地。”因此,人们又应树立群体意识、利群观念。特别是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提倡合群、利群就更为重要。为树立利群观念,他把利群看作是道德的根本精神和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严厉谴责了“自了主义”、“独善其身主义”,大力提倡公德。他认为,“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公德乃是新道德的核心,具有良好的公德乃是新民的重要标志。但是,梁启超是站在利己主义立场来说明、处理公私、群己、人我关系的。其实现在想想,如果他不从利己的角度出发,相信也没有多少道德如此高尚的人可以真正的去实现所谓的纯粹的“利群主义”。他曾一再解释,人所以要利群,是因为“非利群则不能利己”,利己才是出发点和归宿。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宣传“合理利己主义”的过程中,梁启超反复强调了个人对群体、社会、国家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人人都应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公益、他人的疾苦。这些对于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曾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他又以极富感情的文字,大力提倡培养自尊、自强、自治、奋发、进取、坚毅、冒险、尚武等新的理想人格。这些曾给当时的一代青年以巨大的感染和激励,对振奋民族精神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梁启超的文化思想随着中国社会变革和近代化进程的渐次展开,一些新学家渐渐懂得,社会变革和近代化乃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同步进行。他们越来越感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同新经济、政治是不适应的,它明显阻碍了社会变革和近代化的进程。为了推动这一进程,就必须清理改造中国的旧文化,建设一种与新经济、政治、新的时代潮流、世界潮流相适应的新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动了一场文化革命。在这场文化思想领域的“革命”中,以口号形式提出的有“道德革命”、“文学革命”(包括“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和“文学革命”)、“史界革命”、“圣贤革命”。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乃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梁启超则是这场文化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对于文化革新对社会变革、文化近代化对社会近代化的关系和作用、影响,梁启超有比较自觉的认识。通过观察西方近代的大变革,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政治、新技艺、新器物。有是数者,然后有新国、新世界。”因此,中国的革新“必自学始”。基于此,他对文化革新、文化重建是高度重视的。正是他最早提出了“诗界革命”(1899年)、“小说界革命”(1902年)、“道德革命”(1902年)、“史界革命”(1902年)的口号,并积极参与了哲学变革、教育改革和批儒批孔的斗争。由于他的呼吁、倡导,并提供必要的阵地,“文化革命”成为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文化运动。 梁启超不仅发动了近代的文化革命,又为这场“革命”提出了一套比较全面、正确的方针。梁启超强调,要想建设新的,就必须“破坏”旧的,“不破坏之建设,未有能建设者也。”因此,今日欲建设新文化,首先必须“取数千年腐败柔媚之学说,廓清而辞辟之。”而与此同时,又必须借助他山之石,引进、借鉴西方文化。他写道:“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借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新海潮,如雪界之冷气与地平之热气,相摩而成新空气。故交换智识,实惟人生第一要件。”他认为,如同两种不同的东西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才能产生新物一样,只有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融汇才能产生新的文化。因此,今日中国欲建设新文化,当从域外引进西方文化,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调和”。在20世纪初,他曾提出本世纪内实现东西方“两文明结婚”的理想。他一方面要求国人应以恭敬热情的态度迎娶“西方美人”,一方面又一再呼吁要尊重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总之,他强调,在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另一方面又应“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既不可“墨守故纸”,也不可“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对于当时文化思想领域两种相互对立的错误倾向,即文化排外、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他都旗帜鲜明地作了批评。这就为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文化重建指明了正确方向。 梁启超思想的局限性但是,梁启超所坚持、提倡的某些基本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有消极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同样也不容忽视。他在这些方面的失误,也为我们今天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教训。 梁启超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严复所介绍的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说”。这种社会学学说把人类社会简单比作生物有机体,认为如同生物有机体的性质、强弱取决于细胞的属性一样,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取决于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素质的高下优劣。依据这一学说,梁启超断言,中国人民全体之“腐败恶劣”乃是中国“积弱之最大根源”,是中国“病源之源”。他主张将人民的矛头都指向腐朽的清政府。在矛头所向的根本问题上,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样是严重的。历史事实明白无误地证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封建专制制度才是中国陷入苦难、危亡的根源,也是当时中国人民素质低下的根源。要想拯救振兴中国,提高中国人民的素质,就必须奋起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对现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作根本改造。这乃是当时中国社会变革、实现近代化的根本任务和根本途径。而梁启超却把中国人的诸种弱点缺陷看作是因,而把专制制度、专制政府及其罪恶看作是果。由于因果倒置,他一再要求人民把矛头指向自身,把人民的自新看作是根本途径,这势必要引导人们忽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作根本改造,客观上无疑,反而起到了保护清朝反动政府的作用。 如何使中国人民得以成为“新民”呢?梁启超又把这一责任交给清朝政府,指望由它实行“开明专制”来陶冶人民,提高人民素质。他说,“开明专制行得一分,则国民实力增得一分”,因此,“劝告现政府之开明专制,实今日独一无二之法门也。”他一再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野蛮落后走向近代化,“开明专制”乃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想避免是根本不可能的。起先,他是指望由清朝政府实行开明专制;辛亥革命后,他又先后指望袁世凯、段祺瑞实行开明专制。显然,他所设计的实现人的近代化,进而实现国家近代化的具体方法、途径是错误的。而且,由于他所寄以希望的统治者(清政府、袁世凯、段祺瑞)都不开明,也不可能开明,因此,在实际当中其结果也就只能是专制。这对中国的民主化、近代化无疑起了阻碍作用。 在哲学上,梁启超是一位极端的主观唯心论者,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他的文化思想上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新学家们把中国的一切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文化问题,把文化革新(甚至某一文化领域、部门的革新)当作解决中国问题的突破口,以为只要从这里下手,即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以为中国社会变革、民族振兴即能迎刃而解。比如,当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时宣称,当时中国要想“改良群治”,要想“新民”,都“必自小说界革命始”。当他发动“史界革命”时又说:“鸣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不只是梁启超,许多“文化革命”的参加者也都抱有这样的看法,所谓“欲救国,欲改良社会,必自革命始”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号。这既反映了他们的唯心史观,也反映了他们对复杂的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肤浅。他们不懂得,旧文化、旧观念乃是封建经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物;新文化、新观念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造乃是中国社会变革,实现近代化的根本。不对中国封建的社会经济结构作根本改造,中国就无法走向近代化,而且新的文化、新的观念也是难以生根的。总结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化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政治上,他的思想为中国实现民主化作了具体的规划设计,从兴民权到清算奴隶性、提倡国民意识,使中国人变奴隶为国民,这就为中国实现民主化作了具体的规划设计。而且,梁启超的这一思路为当时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水质净化器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国家能源楚雄自治州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答案
- 南京市企业章程登记流程
- 宿州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考试题含答案
- 演出经纪人之演出市场政策与法律法规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预防接种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见证取样员考试试题带答案
- 2025年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绿化工技师试题及答案
-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案例
- 初中音标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人教版
- 物流供应链融资方案计划书范文
- YY/T 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
- 2025年新高考1卷(新课标Ⅰ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 轮胎店转让协议书
- 泡沫混凝土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
- 综合工时劳动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