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翻译.doc_第1页
文言文的翻译.doc_第2页
文言文的翻译.doc_第3页
文言文的翻译.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的翻译一、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例: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一个同学庖丁解牛开头一段的译文: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hu)然向(通“响”)然,奏刀騞(hu)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译文,有的地方就不能算忠实于原文。如“杀”和“解”不是一个意思;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无。这些地方都没做到“信”。还有的地方,语意不清,令人费解,或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甚至不通。如“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太笼统,可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改译为“一个叫丁的厨师”;“杀牛刀在前进”,不妥,可改译为“进刀时”;“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可改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投井下拍”;“传说中尧的乐曲”是解释,夹在译文中反而不通顺,应删去。总的说,这些地方都不符合“达”的要求。 有些同学翻译文言文,不像对待作文那样重视现代汉语的运用,以为大意差不多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样译出来的文字就很做到“信”和“达”了。所以明确译文好坏的标准是必要的。二、直译和意译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这两者虽有分别,却又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以直译时,辅以意译。 例:张衡传末段的译文: 永和初年,张衡被调离京城,做河间王(刘政)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同国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衡下车”),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同时抓了起来。于是官民上下都很敬畏,称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到职工作三年(“视事三年”),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乞骸骨”),朝廷却调他回京,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在永和四年逝世。 这段话,绝大部分是直译,但有些词语,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则是意译。这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为“下了车子”“看事情”“乞求骨骼”之类,因为表达不出原意,甚至无法理解。所以只能按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总之,只要确切表达了原意,直译、意译都是可以的。三、词语的翻译文言词语的翻译,可分几种情况来讲。第一种情况,一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文言中大多数普通词语都可如此。一般说来,没什么疑难之处。如“商君佐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争割地而赂秦”等句中的“佐”“筑”“赂”,可采用加字法,译成“辅佐”“修筑”“贿赂”。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句中的“爱”“致”“士”,可换用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吝惜”“招揽”“人才”来译。第二种情况,解释和翻译有相当的距离,不能简单把解释的话当作翻译。如“焚百家之言”中的“言”,当解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上下东西南北),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可译为“整个天下”。这类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指的是什么来译。第二种情况,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又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总之,还是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为准。借代。文言中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很多。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等。这种说法,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如解释,可讲清为什么这样代;作为翻译,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委婉说法。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如把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把出兵伐别人说成“会猎”,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等。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用典故。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如谭嗣同曾对梁启超说:“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其中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四个人名,如解释,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在文中的用意,但翻译无法把有关故事写进来,然而又要译出用意,所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知道,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第四种情况,各类专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译时也应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名、庙号、年号、书名,等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都有一系列的习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拜”“迁”“出”,等等。可按现在的说法翻译。专名和习用语(术语),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诸多方面。古代文化常识,也是必须掌握的。四、句子的翻译。文言中有些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要注意。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例如“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谁“不肯受”,谁“曰”,不补出主语,意思就不明确,应补出“侯嬴”或“他”。又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显然省了“威”之类,可补出,译为“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谁厉害?”又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不内”后省了宾语“樊哙”,可补出。介宾短语的宾语,也常省略,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句中的三个“以”字后,都省了代词“之”。“之”指代“苟粟多而财有余”这个假设的情况,译时要补出,可译为“这种情况”之类。此外,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果地震(于)陇西”“麾众拥豪民(于)马前”,等等。这些“于”字都要补译出来。2、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译时需要倒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又如:“沛公安在?”这是在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须前置的现象,译时必须改变语序。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在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须前置的现象,译时必须改变语序。又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是定语后置的现象,按现代汉语习惯,译时也要改变过来,放在中心语前面。此外,由“于”“以”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常作补语,译时可改为状语。如“赵尝五战于秦”“遮豪民于道”“饰以山龟鸟兽之形”“验之以事”等等,译时都应改变语序。3、有些特殊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如不多用些笔墨,难以把意思表达清楚。可扩充文字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这类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补充:一、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1、全文翻译题,要求在阅读原文、领会大意的基础上,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2、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3、重点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4、译文辨证题,这是近几年的考题类型。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行政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型类。二、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 2、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 3、区别法。 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占有”)有其地。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的词语。例如:大阉之乱,缙绅(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而能不易其志者。再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比喻用法,译为“像回声一样地”)应,赢粮而景(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 又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抗击匈奴至狼居胥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 5、保留法。 即文言文中的专名不必翻译。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6、改写法。 即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7、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8、调序法。 即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