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高三模拟卷(综合测试)高三化学(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14 Na-23 I-127 W-184第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小题,共20分,每道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解度大的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B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剂粒子大小的不同C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D金属的冶炼必须在高温下进行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4.2g聚乙烯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3NAB25时,pH1的H2SO4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1NA C7.8gNa2O2与足量的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AD在有浓硫酸并加热的条件下,1mol乙酸和1mol乙醇充分反应生成NA个乙酸乙酯分子310mL浓度为1mol/L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若加入适量的下列溶液,能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氢气生成体积的是 A浓硫酸 BCuSO4 CCH3COONa DNa2CO34对于合成氨反应(放热),达到平衡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B增大压强,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C减小反应物浓度,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D加入催化剂,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5 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K、Cl、NO3、S2 K、Fe2、I、SO42 Na、Cl、NO3、SO42 Na、Ca2、Cl、HCO3 K、Ba2、Cl、NO3ABCD6在可逆反应2A(g)3B(g) xC(g)D(g)中,已知:反应开始加的物质只有A、B,起始浓度A为5 molL1,B为3 molL1,前2 min C的平均速率为0.5 molL1min1。2 min末,测得D的浓度为0.5 molL1。则关于此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1B2 min末时A和B的浓度之比为53C2 min末时B的浓度为1.5 molL1D前2 min,A的消耗浓度为0.5 molL17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为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CH3OH(g) CH3OCH3 (g)H2O(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编号温度起始物质的量(mol)平衡物质的量(mol)CH3OH(g)CH3OCH3(g)H2O(g)3870.200.0800.0803870.402070.200.0900.090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达到平衡时,容器中的CH3OH体积分数比容器中的小C容器中反应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比容器中的长D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CH3OH 0.15 mol、CH3OCH3 0.15 mol和H2O 0.10 mol,则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8对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 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使用了适宜的催化剂A B C D9在某一恒温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B(g) 2C(g)Hv(逆)B、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C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向密闭容器中加CD、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10对于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H0,下列研究目的和示意图相符的是 ABCD研究目的压强对反应的影响(p2p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平衡后增加N2对反应的影响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示意图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共30分,每道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11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0% ,与反应前的体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A16.7% B20.0% C80.0%D83.3%1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向小苏打溶液中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B向醋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2CH3COO- + CO2 + H2O2CH3COOH+COC向溴化亚铁溶液通入过量氯气:D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恰好完全沉淀:Ba2+ +OH-+H+SO42- =BaSO4+H2O13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装置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液体混合物 B装置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以NH4HCO3为原料,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NH3D装置b口进气排空气法可收集CO2、NO等气体14将一定量的钠铝合金置于水中,合金全部溶解,往溶液中加入1mol/L盐酸20mL,此时沉淀量达到最大值,则原合金中钠的质量为A0.02g B0.46g C0.80gD0.23g15 “便携式乙醇测量仪”运用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在酸性环境中,理论上乙醇可以被完全氧化为CO2,但实际乙醇被氧化为X,其中一个电极的反应式为:CH3CH2OH2e-X+2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 + 4e- + 2H2O = 4OH-B电池内部H+向负极移动C电池总反应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D乙醇在正极发生反应,电子经过外电路流向负极16已知FeS与某浓度的HNO3反应时生成Fe(NO3)3、H2SO4和某一单一的还原产物,若FeS和参与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则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ANO BNO2 CN2O DNH4NO3 17用酸性氢氧燃料电池为电源进行电解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H2CuSO4溶液含金属催化剂的多孔电极酸性电解质O2H2OA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入氢气的是正极Ba极是铁,b极是铜时,b极逐渐溶解,a极上有铜析出 Ca极是粗铜,b极是纯铜时,a极逐渐溶解,b极上有铜析出Da、b两极均是石墨时,在相同条件下a极产生的气体与电池中消耗的H2体积相等 18今有室温下四种溶液,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序号pH111133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醋酸盐酸A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B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H)c(OH)C分别加水稀释10倍,四种溶液的pHDV1L与V2L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7,则V1V219下列事实中不能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的是 常温下某CH3COONa溶液的pH8用CH3COOH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等pH等体积的盐酸、CH3COOH溶液和足量锌反应,CH3COOH放出的氢气较多0.1 molL1 CH3COOH溶液的pH2.1CH3COONa和H3PO4反应,生成CH3COOH0.1 molL1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pH” “(2分)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3分) K=16/3 L2/mol2(或K=3.70) (3分)(4)CO2+2H+2e= CO +H2O(3分)22(1)SO42(2分) 1:2(2分) (2)BD(2分)(3)吸收SO2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光防爆培训课件
- 2025年问答系统知识更新机制习题(含答案与解析)
- 2025年神经符号推理知识库构建测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 大班综合活动在冬天讲课文档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首次提出与意义
- 新质生产力和五力模型
- 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体系构建
- 高考作文中的新质生产力
- 光伏电站智能化运维2025年技术创新应用策略研究报告
- 农村电商扶贫资金申请2025年项目申报指南与案例解析报告
- 三年级下册口算天天100题(A4打印版)
-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解读课件
- 幼儿园绘本故事:《苏丹的犀角》 课件
- 03第三阶段04印章模型制作
- 英汉互译课件05
- GB∕T 17766-202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Q∕SY 06515.1-2016 炼油化工工程电气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
- 2010现代领翔nfcg2.0dohc原厂维修手册车身和外部
-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