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山水画浅窥(修订版).doc_第1页
从一幅山水画浅窥(修订版).doc_第2页
从一幅山水画浅窥(修订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一幅山水画浅窥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本源文化的关系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大致如下:构思上首重立意胸有成竹,造型上以线造型以形传神,构图上多点透视计白当黑,色彩上随类赋彩色彩相和,意境上情景相生气韵生动,形式上诗书画印纸笔结合。1而我理解的中国本源文化,是起于中华文明开化肇始的炎黄时期、并发展至夏商周及秦汉时期的中华各族对待生存和生活的观念,她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讲求言行一致,终生守道(天道,即自然之道),要求人类活动“与天地准”(这种哲学理念的起点之高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种“天地人一体说”极融洽地表现在神话、哲学、天文、地理、文字、古画等文化现象中,本文就是试着从独钓寒江图入手探讨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本源文化的关系。此画取意唐人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此画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巧妙运用留白的手法充分描绘出自然风光和诗情画意,从中也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道家虚实思想以及道器并重思想。一孟子,老庄等人都提出过天人合一思想,简单而言,它不是把自然与人区别开来,寻找它们的差别;而是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寻找它们的联系和一致,把天人双方看作一个大生命体,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和谐统一。由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艺术家把万物当作与自己的生命一体,当作是自己情感的寄托、人格的显现。即在描物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自我主观精神之表现,强调达意、抒情及造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这是以诗句为例,但在绘画中也一样适用。中国画正是逐步由尚行走向尚意,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是有我,又是无我。 “画中最妙言山水,摩诘峰峦两面起,李成笔夺造化工,荆浩开图论千里。范宽石澜烟树深,枯木关仝极难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沈括图画歌)无论摩诘峰峦、范宽石澜,在艺术家充溢着情感的眼中,都表现着大自然的博大精神和艺术家人格力量的统一。抒发情怀与描绘自然,或者描绘自然与抒发情怀相一致,揭示出中国本源文化的宇宙精神。它所力图表现的是人和自然有机融合为一个世界,它所描绘的宇宙世界,既是真正的宇宙自然,又是最高尚化的人格世界。如本画中的寒江,雪山,既是自然中冬日的常见景色,又是蕴含了无限诗意的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画中的渔翁,可能在现实中真有其人,但更多地代表了画家对独钓者孤高凛然态度的赞赏。两相对应,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情与景,物与我,天与人,就在此画中合而为一了。正是“宇宙既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二虚实最早见于老子、庄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之生,寂寂寥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认为有阳(实)的存在,才出现了阴(虚)。而阴在后守虚,也就衬托出了阳实在前,虚实是相对的,虚实会互相转化的,虚实无处不在。清人笪重光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也是中国画的构图哲学。在构图中,无论是物象的虚实或意境的虚实,都是通过笔墨的虚实来完成的。前者是表现手法,后者是要达到的效果,都是通过笔墨来完成的。虚实的构图观反映了道家虚实相生,有无相生观来营造画面构图的理念。在虚实的矛盾对立的关系中,一正一反,一阴一阳,矛盾在不断对立与不断统一中,不断生发,表现着无穷的生命力。2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实不仅表现在物象上,而且在物象之外的空间中也体现着虚实之分。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并非空无,它充满着气,正是这样的虚空,使得万物在其间流动,运动,拥有生命的迹象。画面中的空或白,不仅仅是一个有用的空间,还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的、意味深远的存在。清代华琳言:“白,既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门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自,并非纸素之白,乃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空可容纳万境,万镜可有空处生,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如本画中的留白,它绝对不是虚无,恰是“大有”,是茫茫江水,浩渺无际又寒气逼人;是悠悠天空,空旷无边又淡泊空灵。孤舟、渔翁、独钓,在这幽静和沉寂里越发显得空灵、超然。三从源头上看,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有两大重要区别:一是特别善于发明创造,二是在天地起源问题上没有造神。发明创造的哲理集中在一个“器”字上,天地万物演化的哲理集中在一个“道”字上。此之谓道器并重。国人用“道”与“器”来表述对宇宙世界的认识与看法。“道生天地万物”是宇宙观,也是人生观。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根本,是至高无上的、无形的;“器”为有形的万物,有天然与人工之分。人们用“道”可以发明、创造“器”。“道”、“器”并重的文化解决了如何认识宇宙与人生以及如何发明创造这三大难题。3唐朝张彦远曰:“画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就是说:“画意”既立,惟赖笔墨以表现之。这就体现了道器并重的理念。是故“六法”列“骨法用笔”仅次于“气韵生动”之地位。关于“骨法用笔”的理解,浅言之,本“骨法”以用笔,即依物体形象的体骨结构而行笔运笔。深言之,其实乃指画以“笔”为骨体,即以用笔之法为其内在的骨骼。骨体不立者,虚有其表,华而不实,则虽曰画而非“画”。“笔”为主、“墨”为从。“笔”有勾、点、皴、擦,“墨”有浓、淡、枯、润,它们就像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组成了美妙的动人乐曲。在此画中马远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水墨苍劲画山石,淡墨勾勒成水波,对笔墨二字的把握都非常精到!从而使整幅画形象传神又气韵生动,可谓“道器并重”。从这一幅小小的独钓寒江图中,就可见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正是根植于中国本源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本源文化孕育了中国画艺术,同时也给中国画带来新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