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2.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 人民版选修2.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2.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 人民版选修2.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2.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 人民版选修2.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2.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 人民版选修2.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二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2.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 人民版选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一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1 背景 1 19世纪末 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步伐 民族危机加剧 2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 经济环境 3 西学东渐之潮的影响 尤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事实的刺激和影响 4 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摧毁了洋务派的强国之梦 也把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到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最前沿 2 导火线1895年4月 马关条约 的签订激起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愤怒 3 基本过程康有为 梁启超联络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清廷 提出拒和 迁都 练兵和变法四项主张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4 结果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的上书没有递达光绪帝手中 也没能阻止 马关条约 的签订 5 意义冲破了清政府 士人不得干政 的禁令 使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 预习交流1数百名原为求官而来的举人却在时代洪流面前迈出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重要步伐 请结合所学交流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提示 公车上书 开创了清朝历史上举人干政的先例 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二 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1 背景 1 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通过创立报纸 组织学会 开办学堂等方式 宣传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 2 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 民族危机加剧 3 1898年初 康有为上 应诏统筹全局折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下 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2 主要内容 1 人事方面 破格召见新人 令参与变法 2 政治方面 许士民上书言事 改革上谕及各部行政命令的传达方式 裁撤闲散机构 裁减冗员等 3 经济方面 设立国家银行 农工商总局 路矿总局 邮政局 提倡私人兴办实业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决算等 4 文教方面 废除八股取士 提倡西学 广设各种专科学堂及中小学堂 创办京师大学堂 允许民间自由创立报馆和学会 设立译书局 翻译外国新书等 5 军事方面 裁撤绿营 精练陆军 各省军队皆使用洋枪 添造兵船 增设海军等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3 评价 1 进步性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议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 是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实践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2 局限性 没有触动封建体制 没有触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也没有实行维新派所倡导的定宪法 设议院和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预习交流2这场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 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 休止符 休止符 的喻意是什么 提示 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使 变革 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中国的近代化并未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三 推翻帝制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实践1 背景 1 戊戌变法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 在中国起到了较为广泛的思想启蒙作用 2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出路的进一步探索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2 过程 1 1894年11月 孙中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兴中会 2 1905年 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 并将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 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即三民主义 确立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3 1911年10月 爆发武昌起义 埋葬了清王朝的统治 4 1912年元旦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5 1912年3月 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规定了国家主权归属 统治权分配原则 人民自由平等及应履行的义务 意义 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3 影响 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 预习交流3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请结合所学交流 临时约法 制定的主要目的 提示 以法律手段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四 捍卫共和 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继续1 背景 1 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使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始后 袁世凯 段祺瑞相继实行独裁与卖国的内外政策 2 努力 1 1913年7月 孙中山高举讨袁旗帜 号召 发起二次革命 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 1917年 为恢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组织护法运动 最终失败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 三 四 一 预习交流41917年非常国会议员通电 所幸诸公独持正义 兴师讨贼 信誓在人 救我黔黎 定兹国难 公等之责 吾民之望也 以谋统一 以图应变 材料中 诸公 是指谁 国会议员为什么只提 以谋统一 而不号召恢复国会和约法 提示 南方军阀 南方军阀支持护法运动的目的在于他们企图借孙中山之名以扩充势力自保 并非真正的拥护国会和约法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1 临时约法 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 否定了君主专制 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 临时约法 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 居住 财产 言论 出版 集会 结社 宗教信仰等自由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3 临时约法 体现了行政 立法 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具有资产阶级宪法的性质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揽政务 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民享有人身 财产 言论 信仰 自由 摘编自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建构国家政权的 据材料一 分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提示 角度 国家主权的归属 作用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材料二货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到的两枚货币 甲 乙 丙三位同学研究了这两枚货币后 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 20世纪初的中国 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 很可惜 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丙 其实 事情没这么简单 在当时 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2 结合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谈谈应如何理解甲 乙 丙的说法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提示 甲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之后的北洋军阀继续实行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丙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封建势力强大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 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权利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 财产 安全和反抗压迫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 任何团体 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所谓权力 在法律面前 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法国 人权宣言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 阶级 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 临时大总统 国务员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 人权宣言 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 与其相比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还体现了什么原则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解析 第 1 问 主张 根据材料一提取即可 对 原则 的回答应从材料二中抓住其与 人权宣言 的不同回答 第 2 问应从其对 民主政治 的影响角度来理解 提示 1 主张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则 立法 行政 司法三权分立原则 2 理解 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为捍卫民主共和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名师点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局限性1 其制定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治主义色彩 其颁布的动机是适应更换总统的实际需要 保卫革命成果 2 没有形成完整的反封建体系 如对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很少涉及 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3 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如参议员的产生 规定由地方自定 这实际上给予了地方封建势力很大的特权 4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史料一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 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 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 恩格斯研读 甲午中日战争后 西方工业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