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一)粉煤灰来源全国煤炭产量的大约30用于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和炉底渣的量非常大,1988年已达064108t,被利用量约036108t。粉煤灰的主要来源是以煤粉为燃料的火电厂和城市集中供热锅炉,其中90以上为湿排灰,活性较干灰低,且费水、费电、污染环境,也不利于综合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并有利于粉煤灰的综合利用,考虑到除尘和干灰输送技术的成熟,干灰收集应成为今后粉煤灰收集的发展趋势。 我国多数大中型电厂粉煤灰的化学成分与粘土很相似,但其二氧化硅含量偏低,三氧化二铝含量偏高。含碳量少于8的占68,随着锅炉燃烧技术的提高,含碳量趋向于进一步降低。粉煤灰的细度随煤粉细度、燃烧条件和除尘方式不同而异,多数电厂粉煤灰细度为4900孔筛筛余1020。各电厂粉煤灰容重差异较大,一般为7001000kgm3。(二)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目前,我国粉煤灰的大宗利用途径是生产建筑材料、筑路和回填。粉煤灰建筑材料的性能与传统的建筑材料相比有许多优点。如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其干容重只有500kgm3,不到粘土砖的13;导热率为011013W(mK),约为粘土砖的15,具有轻质、绝热、耐火等优良性能。硅酸盐砌块强度达到100150号,导热系数比普通混凝土小一倍,且砌筑效率高。粉煤灰烧结砖比普通粘土砖轻1520,导热系数只有粘土砖的70。粉煤灰陶粒性能优于天然轻骨料,用其配制的混凝土不仅容重轻,而且具有保温、隔热、抗冲击等优良性能,在高层建筑、大跨度构件和耐热混凝土中得到应用。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干缩性小,水化热低,抗裂性、和易性与可泵性好,特别适用于大坝工程及泵送混凝土施工。粉煤灰含有一定的残留碳,用其烧制建筑材料可节约大量能量。当粉煤灰热值为5004。19kJkg,掺用量为40时,可节约烧砖用煤50。生产粉煤灰砌块的能耗仅为同体积粘土砖的60左右。利用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筑路和回填可以节约大量粘土。对粉煤灰烧结砖,粉煤灰掺加量一般为30一50,最高到70,相应节约用土30?0。粉煤灰用于筑路和回填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一种直接大用量利用粉煤灰的途径。此种道路寿命长,维护少,可节约维护费用3080。目前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有以下九种。1 生产粉煤灰烧结砖粉煤灰烧结砖是以粉煤灰和粘土为原料,经搅拌、成型、干燥、焙烧制成的砖。粉煤灰掺量3070,其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与普通粘土砖基本相同,主要是多了粉煤灰的贮运、计量、脱水和搅拌设备。利用粉煤灰生产烧结砖技术成熟,所用的粉煤灰烧失量不限,只要粘土有足够的塑性,在生产粘土砖的基础上,添加些必要的设备,仍采用挤出成型,无论是在轮窑还是在隧道窑里都能烧制粉煤灰砖。过去砖厂采用国产设备和传统生产方法,粉煤灰掺量只有40左右。近几年采用了国外的技术和设备,粉煤灰掺量提高到6070。实践表明:用于烧制粉煤灰烧结砖的粉煤灰中Si02的含量不宜高于70,超过此含量,混合料的塑性大大降低,制品的抗折和抗压强度较低;A1203的含量以1525为宜,低于10时,制品强度低,高于25时,虽制品强度高,但烧成温度提高;Fe203含量以510为宜,含量过高,将缩小混合料的烧成温度范围,给焙烧工序操作造成困难;MgO和硫化物含量越小越好,MgO含量一般不应超过3,硫化物的含量最好小于1。2生产粉煤灰蒸养砖粉煤灰蒸养砖是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掺人适量骨料生石灰、石膏,经坯料制备、压制成型、常压或高压蒸汽养护而制成的砖。粉煤灰在湿热条件下,能与石灰、石膏等胶凝材料反应,生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水化产物。粉煤灰掺量约为65,生产工艺分高压养护和常压养护两类。高压养护的砖强度较高。对粉煤灰要求含碳量低,活性高。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处理、计量、搅拌、消化、轮碾、成型和养护等工序。消化可提高料温,缩短砖坯静停时间;轮碾可起到搅拌、活化和压实的作用。砖坯通常采用半干压法成型,常用设备有八孔、十六孔转盘式压砖机及杠杆式压砖机等。采用蒸汽养护时,蒸汽压力一般为08MPa。3生产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粉煤灰硅酸盐砌块以粉煤灰、石灰、石膏为胶结料,以炉渣为骨料,经加水搅拌、振动成型、蒸汽养护而成。粉煤灰掺量为30左右,炉渣占55。生产粉煤灰硅酸盐砌块对粉煤灰的质量要求是烧失量不大于15。胶凝材料中要含有足够高的氧化钙,水灰比不宜大于055。生产工艺包括原材料加工处理、混合料的计量和制备、振动成型和蒸汽养护。砌块的容重一般为1800kgm3左右,抗压强度可达100150号,其缺点是收缩值偏大,碳化系数偏低,抗冻性稍差。4生产加气混凝土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是以粉煤灰为基本原料,配以适量的生石灰、水泥、石膏及铝粉等添加剂制成的一种轻质混凝土建筑材料,粉煤灰掺量一般可达70。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成熟,产品质量已过关。国家颁布的有关加气混凝土的试验方法(JG 25627580)、产品标准(JG 31582)、应用技术规范(JCl784)等,都包括了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生产工艺和设备大体上与其他品种加气混凝土相同。将经过加工的、符合要求的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发泡剂等,经搅拌浇注入模、发泡膨胀、静停、切割,进高压釜养护。养护的蒸汽压力一般为116MPa。若生产加气混凝土板材,还需配备钢筋车间,浇注前先将加工好的钢筋网片固定在模具中。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性能和其他品种加气混凝土基本相同,使用范围也相同。5生产粉煤灰陶粒以粉煤灰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胶结料和水,经成球、烧结而成的轻骨料即为烧结粉煤灰陶粒。它是一种性能较好的人造轻骨料。其用灰量大,还可以充分利用粉煤灰中的热值,粉煤灰掺量约80。生产工艺一般由原料的磨细处理、混合料加水成球、焙烧等工序制成。烧结通常采用带式烧结机、回转窑或立波尔窑。带式烧结机对原料的适用范围大,生产操作方便,产量高,质量较好,工艺技术成熟。用烧结机生产的粉煤灰陶粒的容重一般为650kgm3,可以配制300号混凝土。6代替粘土做生产水泥的原料粉煤灰的成分与粘土相似,可以替代粘土配料生产水泥,还可利用其残余碳,在煅烧水泥熟料时可节约燃料。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与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一样,无特殊工艺技术要求。但要注意配料方案的调整,严格控制各种原料的掺入量,以保证出磨生料化学成分符合要求。熟料煅烧采用机立窑或回转窑均可。7粉煤灰做生产水泥的混合材料在磨制水泥时,除掺加35的石膏外,还允许按水泥的品种和标号添加一定量的材料与熟料共同粉磨,习惯上称此材料为混合材料。用粉煤灰做混合材料时,其质量需达到GBl596881、级灰的要求。根据粉煤灰的掺量,可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掺量15)和粉煤灰水泥(粉煤灰掺量2040)。由于粉煤灰掺量增加,粉煤灰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有所不同,主要是早期强度有所降低。在生产中对粉煤灰的均匀性要求严格。用6070粉煤灰、2530水泥熟料及少量石膏进行研磨,可生产低标号水泥,称为砌筑水泥。这种水泥用灰量大,生产成本低,市场容量大,是很有开发前途的利废产品。粉煤灰做水泥混合材料最好用干灰,可以降低能耗和二次污染。干排灰可由密封罐车、密封罐船或通过管道用气体输送进厂,经贮库、加料仓进入水泥磨与熟料和石膏混磨。8粉煤灰在砂浆中可以代替部分水泥、石灰或砂用于砂浆中的粉煤灰质量要求不高,砂浆在建筑工程中用量很大,可利用大量粉煤灰。目前尚无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在使用前需经过配比试验。用粉煤灰作混凝土掺和料,要求粉煤灰有较高的质量,如细度要大、活性要高、含碳量要低。因此常用磨细粉煤灰,每立方米混凝土可用灰50100kg,节约水泥50100kg。掺粉煤灰的水泥凝结较缓慢,和易性好,能减少离析人泌水,可泵性能好,有利于较长距离运输和泵送施工。掺粉煤灰混凝土的制作工艺流程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粉煤灰这种原料需要增加相应的储存、计量和输送设备。9粉煤灰用于筑路和回填用粉煤灰、石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甲乙丙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村级修桥安全协议书范本
- 顺义活塞机采购合同范本
- 股权转让合同的解除协议
- 私人财产投资协议书范本
- 汽修店工人雇佣合同范本
- 股东退休强制退股协议书
- 浙江小型仓库租赁协议书
- 自建房模具出售合同范本
- 水稻种植托管服务协议书
- GB/T 43983-2024足球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
- 行政程序法管辖权论文
-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抗精神分裂症作用研究
- 体检中心医护培训课件
- 车间管理干部培训
- (浙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设立工业设计公司商业计划书
- 0到三岁日常保健知识讲座
- 2024年贵州水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辣椒种植和养护知识讲座
- 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电子课件 第一章概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