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桥小学四下语文教案23.doc_第1页
中心桥小学四下语文教案23.doc_第2页
中心桥小学四下语文教案23.doc_第3页
中心桥小学四下语文教案2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心桥小学教师教案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单元第六单元主备教师朱家清课题23.古诗词三首课型精读再备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单元课时第(5-7 )课时学期总课时第(55-57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次备课)二次备课预习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初知大意,批注读中感悟。教 学 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乡村四月,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背诵积累古诗。教学过程: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4.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五、作业板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背诵积累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了解作者。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明确节奏。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画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1)理解字词。(2)理解诗句。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四、课堂小结。五、作业:抄写古诗。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问。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塞箬蓑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五、总结升华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六、作业:抄写渔歌子 检测背诵、抄写、默写古诗板书设计 昼、夜 各当家四时田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