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特性及预防中毒知识.doc_第1页
硫化氢特性及预防中毒知识.doc_第2页
硫化氢特性及预防中毒知识.doc_第3页
硫化氢特性及预防中毒知识.doc_第4页
硫化氢特性及预防中毒知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硫化氢是具有高度危害的窒息性气体,因硫化氢中毒致人死亡的恶性事故在石油化工企业频繁发生。因此,积极稳妥地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硫化氢中毒尤为必要。下面,先看两个硫化氢中毒事故案例: 11999年8月7日,某厂加氢裂化车间硫化氢管道泄漏,9点15分,一职工巡检时被熏倒。班长发现后,立即配戴防毒面具去施救。在救人过程中,因所戴防毒面具不能防硫化氢,故也被熏倒,造成两人死亡的重大事故。这起事故是职工巡检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班长施救时错戴了防毒面具所致。 22000年1月21日,某厂催化装置精制工段酸性水系统停车,对各有关管线进行排液处理。按规定,应先将酸性水泵向汽提塔进料管线上的阀门关上,再将酸性水泵的出口阀和出口排凝阀打开排液。但是,操作人员未关酸性水泵向汽提塔进料管线上的阀门,就打开水泵出口阀和排凝阀排液,排放过程中又无人监护。在进料管线内酸性水排放完后,汽提塔内压力为0.23MPa、浓度为68%的硫化氢气体经过进料管线从酸性水泵的排凝阀处排出,迅速弥漫整个泵房。此时约10点零5分,2名女工正在泵房内打扫卫生,立即被硫化氢气体熏倒,中毒窒息。10点10分左右被人发现,立即进行抢救,抢救中又有7人不同程度地中毒,2名女工抢救无效死亡,其余7人送医院观察治疗,幸好无险。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当班操作工在脱水排凝时未将酸性水向汽提塔管线上的阀门排入泵房。这是一起性质严重的违章操作事故。 仅这两起事故,对于在含硫化氢设备区域工作的人们来说,无疑就是一个足够的警示。 硫化氢中毒事故95%以上是由吸入性中毒引起的,预防硫化氢中毒常用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和隔离式防毒面具。当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超过30mg/m3时,或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8%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等其他隔离式防毒面具。长管面具属于隔离式防毒面具,长短根据使用者不感到气量不足为宜,一般为56m。戴防毒面具时,面部毛发不应与面罩的密封部分相接触,要选用适用的滤毒罐,错戴防毒面具常引发重大伤亡事故。常用硫化氢滤毒罐有四种编号,见下表。 防毒器具要定期检查维修,确保整洁完好。呼吸装置每次用前、用后都应检查完好情况;不用时应至少每月检查维修一次,使其在所有时间内都处于齐全备用状态;要定点放置、定人保管,不得无故动用;存放地点要远离热源和易燃物;注意防潮防晒;避免与酸、碱、油类和有毒物料接触;存放处应有明显标记。 氧气呼吸器结构复杂,使用后要通知专业人员检查,并进行头罩清洁、消毒。当氧气瓶存量低于瓶体贮量的85%时,应予以充气。对日常工作中要求佩戴呼吸保护器具的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肺功能检验,确定职工是否能佩戴呼吸保护器具。那么,在此类区域作业应如何避免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呢?一、硫化氢相关特性:硫化氢是具有高度危害的窒息性气体,是强烈的神经毒物,从而全面掌握硫化氢的危害、性能和特征。硫化氢无色,有臭蛋味。人对硫化氢的嗅觉范围为0.0120.03mg/m3,起初硫化氢臭味的增强与浓度的升高成正比,但当浓度超过100mg/m3之后,反而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减弱。在高浓度时,人会因很快引起嗅觉疲劳而不能察觉硫化氢的存在,所以不能依靠其臭味强烈与否来判断有无中毒的危险。硫化氢在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是10mg/m3,进入超过或可能超过容许浓度区域必须佩戴适当的呼吸保护器具。硫化氢浓度越高,对人体毒害越大。较高浓度(200300mg/m3)硫化氢可导致眼睛流泪、刺痛、视物模糊、头晕、头痛,出现昏迷症状;高浓度(7001000mg/m3)硫化氢,可导致人立即出现神志模糊、昏迷、肌肉痉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当接触浓度在1000mg/m3以上的硫化氢时,人犹如遭电击一样,在数秒钟内倒下,瞬间停止呼吸,若救护不及时,可因呼吸麻痹而很快死亡。所有工作在或可能需要工作在含硫化氢区域的人员要学习硫化氢安全知识,对硫化氢的危害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职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二、急救要点:急救前,急救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器具,并有专人监护。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后,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心跳停止,则要立即进行心脏胸外挤压;呼吸困难者予以吸氧治疗。员工掌握事故现场急救要点,并进行演练。及时正确地做好事故现场抢救工作,常能使中毒者起死回生,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三、滤毒罐1、简介:滤毒罐是指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原理将空气中的粉尘、有毒有害除去供人呼吸的装置。通常与防毒面具配合使用。有效期为5年。滤毒罐一般为圆柱形,由金属或塑料制成,表面多涂以防碱漆。内部有一层滤烟层,用于滤去烟雾颗粒,过滤元件有过滤纸、玻璃纤维或其他合成材料。装填层内是经过处理的活性炭,用来针对不同的毒气进行吸附。滤毒罐有滤烟层和装填层两部分。滤烟层能滤除毒烟、毒雾、生物战剂及放射性气溶胶;装填层能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毒剂蒸汽。人员在佩戴防毒面具呼吸时,外界受染空气经滤毒罐过滤变成清洁空气供人员呼吸。为了保证贮存其中的过滤器不失效,在滤毒罐与空气接触部位有塑料盖密封。2、注意事项: 1.)由于滤毒罐是通过过滤外界空气供人体呼吸,因此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得低于18%。 2.) 滤毒罐适合在毒气成份已知且浓度相对稳定的通风环境下使用。 若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已达立即危害生命健康(IDLH)的浓度,或有潜在可能的,切勿使用。 3.)必须对作业的环境有详尽的了解,以选择合适的防护滤片。 4.)每次使用前,需进行简单的负压密封性检测。 滤毒罐是用活性炭、化学吸收层、棉花层等构成。由于化学吸收层所含的解毒药品不同,因此各种滤毒罐的防毒范围也不一样,使用前应根椐熏蒸剂的种类选择相应型号的滤毒罐(见表1)。表1 常用滤毒罐的型号及防护范围序号型号颜色【防护范围】最短防护时间(min)1 MP1L绿+白道【氢氰酸、砷化氢、光气、氯化苦、磷化氢、溴甲烷、毒烟、毒雾等】402 MP1绿【氢氰酸、砷化氢、光气、氯化苦、磷化氢、溴甲烷、二氯甲烷等】703 MP2L橘红+白道【一氧化碳、有机蒸气、氢氰酸及其衍生物、毒烟、毒雾等】40(CO),80(HCN)4 MP3L褐+白道【有机气体、蒸汽、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溴甲烷、氯化苦、氯气、丙酮、毒烟、毒雾等】80(苯),100(氯)5 MP3褐【有机气体、蒸汽,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溴甲烷、氯化苦、氯气、丙酮、氯气等】(苯)55(苯)6 MP4L灰+白道【氨、硫化氢、毒烟、毒雾等】45(氨),70(硫化氢)7 MP4灰【氨、硫化氢】60(氨),90(硫化氢)8 MP5白【一氧化碳】1109 MP6黑【汞蒸气】480010 MP7L黄+白道【酸性气体和蒸气、二氧化硫、氯气、光气、氯的氧化物、磷和含氯有机农药、毒烟、毒雾等】2511 MP7黄【酸性气体和蒸气、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氮氧化物、光气、磷和含氯有机农药】32注:表中所列为中型滤毒罐;标有L的为带有滤烟层的滤毒罐。1L、2L、3、3L、4、4L、5、6、7、7L、8、8L、不同型号滤毒罐,是根据不同防毒性能要求而特制配套产品,使用时与导气管,防毒面具相连接。在不同有毒害环境中可直接更换不同型号(标号)滤毒罐。滤毒罐为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面具的一部分,不能单独使用。中型滤毒罐及3L、4L、7L小型滤毒罐,具有防护有毒气体和有害气溶胶的特点;依据材质的不同分为铁罐、铝罐和塑料罐。其中铁罐采用进口铁板滚轧而成,可与头盔式面罩、导气罐连接使用。小型滤毒罐可直接与大视野面罩直接连接使用,具有体积小、携带轻便的特点,无须与导气管连接使用。滤毒罐在其自身寿命到期或已达到推荐使用的期限就必须进行更换。滤毒罐在维护时应存放在低温、干燥、通风良好且远离可能沾染任何熏蒸剂的地方。 滤毒罐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充分防御按容积计算在空气中的浓度不超过2%的毒气(磷化氢为0.5%,最大浓度200mL/m3)。滤毒罐每当打开封盖时就应记录使用时间,在两次使用之间应使用原来的密封端盖密封。在低浓度熏蒸剂中暴露时间的过长以及意外地暴露在高浓度熏蒸剂中,都应立即弃掉滤毒罐。 据, 国外资料介绍,做为一项规定,在常规熏蒸中暴露1 h就应弃掉滤毒罐,只有当熏蒸剂浓度很低时才可以延长到2个小时。要留有较宽的安全暴露时间,因为滤毒罐的价值与人员的健康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当弃掉滤毒罐时,应先将其进气口或其它部分弄残,如可用钳子弄坏与环纹导气管的连接口,以免下次误用。四、相关要求:1 在含硫化氢设备区域的人员,必须学习硫化氢中毒及救护知识,岗位巡检必须携带测量硫化氢的便携式监测仪,作业时应佩戴防护器具,在未脱离危险区域(硫化氢含量超过10mg/m3)之前,严禁脱下防护器具,以防中毒。2 按车间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管理规定、事故预案进行操作。3 采样、检尺、脱水排凝、堵漏检修、现场施救应选择适用的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