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doc_第1页
第一课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doc_第2页
第一课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doc_第3页
第一课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doc_第4页
第一课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描写手法教学课题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表达技巧题型的解题技巧。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表达技巧的解题技巧主备人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第一课时 描写方法鉴赏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涉及最多的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对诗歌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体现为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即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要借助各种艺术技巧来表现,可以说理解了诗歌的艺术技巧,也就打开了诗歌殿堂的深奥的大门。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为复杂 :从一切诗歌都要表现客观事物来说,有表现方法;从一切诗歌都要表情达意来说,有抒情(描写言理)方法。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描写、修辞、抒情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二、具体分类描写手法1、 衬托:正衬 /渲染、烘托 反衬(反衬:以动衬静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2、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3、白描4、对比5、细节描写6、动静结合抒情手法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乐景哀情(哀景写乐情)(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3)、托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 托物寓理 托物抒怀 (4)、借史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5)、用典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谐音、反语、反问、设问、反复、用典等。三、描写手法分析1、 衬托:正衬 /渲染、烘托 反衬(反衬:以动衬静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什么是渲染与烘托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所谓衬托,是指想表现某事物(情或境)时,并不直接描摹,却从另一方面着意描写,以作陪衬,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情或境)更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我国古代诗歌语言简洁,篇幅短小,通过衬托,既可以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扩充作品的表述容量,又能使诗歌婉曲蕴藉,耐人寻味,增强美感。所以衬托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试例析之。正面衬托。正面衬托是从正面写景加以渲染,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或突出表述对象的一种手法。它又分为以下两种:(1)、以乐衬乐。景物描写特别注重情、景的相互交融。一般情况下,明快、欢乐的景物常衬托出主人公喜悦、赞美的心情。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等色彩缤纷的“乐景”渲染衬托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2)以悲衬悲。凄凉、萧条的景物常衬托出主人公忧伤、痛苦的心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萧条、凄凉的“悲景”衬托了游子的忧伤、痛苦之情,使末句中的“断肠”更加形象,更具感染力。反面衬托。也叫对比衬托,是从相反的方面写景,从而使表述对象特征更加鲜明的一种手法。常见的反衬手法有:(1)、以响衬静。即表面上写的是“响”的事物,其实却更衬托出了环境的幽静。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但闻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就更显示出了环境的沉寂。此外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等也都是古代“以响衬静”的典型描写。(2)、以静衬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三四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之美,惟第二句一个“挂”似乎描绘的是静态。其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正是一个“挂”字写出了瀑布宽广连绵、悬空飞泻的壮观,含蓄地写出了观者的入神和陶醉,这正是以静衬动的效果。(3)、以明衬暗。即表面上写的是明的景物,其实却更衬托出环境的幽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遥远的江面上一盏忽明忽暗的如豆渔火都看得清楚,这就使“野径云俱黑”的“黑”显得更加分明。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日色不但未给青青的松林带来温暖和光线,恰恰相反,使青松变“冷”了,这就更衬托出松林的幽暗和阴冷。(4)、以实衬虚。即化虚为实。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一段描写琴声的句子,琴声本是抽象的,怎么样来生动、具体地表现呢?作者没有对它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将听觉诉诸一连串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再将视觉形象中的各种声音详细地描述出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了琴声的抑扬顿挫、变化多端,进而突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5)、以乐衬悲。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开头两句景物鲜明,色彩绚烂,似乎表达的是乐情。但后两句意境突转,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了思乡的苦闷和忧愁。这看似前后矛盾,其实,在如此美丽的春景下仍不陶醉,却还是恋恋不忘故乡,这就把对故乡的思恋之情衬托得更形象、感人。(6)、以悲衬乐。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开头两句景物凄婉迷茫,似乎衬托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悲愁。然而后两句以豪迈的语言、真诚的劝慰表达出了诗人的自信与乐观。在如此凄迷的环境之下还能发此豪言壮语,不更衬托出作者的豁达、乐观吗?(7)、以大衬小。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颔联描写的是一幅阔大壮观的江天月夜图。境界的阔大更衬托出了自身的渺小和孤寂,也难怪诗人油然而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叹。(8)、以小衬大。如北宋诗人徐俯的七绝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雨后水涨桥没,人难通行,此时,一叶小舟悠然撑出柳荫。诗句中并无一字刻画水势、柳色,而只写难渡之状、小舟之态,以小衬大,雨后湖中水满波平,满湖青青柳色便如在眼前。侧面衬托。指写景时从与其看似无关的侧面景物入手,通过描写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如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使以小衬大的空间效果尤为明显,令人更觉水面空阔,柳色无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前两句是实写,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蜀道山峰之高、地势之险。下面两句却似乎宕开一笔,写的是黄鹤和猿猱,其实正是通过这些飞禽走兽的“不得过”“愁攀援”使我们对蜀道高、险的特点有了更真切、深入的理解。又如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前面都是对琵琶声的描绘,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似乎与琵琶声无关,其实不是,这样写更衬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妙。因为听众的悄然无声、沉浸于月白静夜氛围中的描写正说明琵琶女的演奏紧扣了听者的心弦,使得所有听众深受感染、陶醉其中并久久不能回神。这样的描写比直接叙述琵琶女的演技高超不知要形象、高明多少倍。2、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 (1)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实象、实事、实境。例如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诗歌中的“虚”: 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望江南 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答:(要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3、白描 ( 即 不 加 渲 染 烘 托,粗 笔 勾 勒,真 切 深 刻 )什么叫“白描”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4、对比对比(今昔对比贫富对比场面对比虚实对比等) (1)、今昔对比 越中览古李白(唐)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诗中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做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切的感受。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获得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的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前面的繁华写的越有力,后面对现在的冷落的表现也就越有力。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更能显示出昔盛今衰之感。 (2)、贫富对比 陶者梅尧臣(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却同工。(3)、场面对比 观祈雨李约(唐)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赏析】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前两句交代旱情严重,水庙前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唯恐不雨;后两句写少数几处豪家却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唯恐春阴。唯恐不雨者,是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唯恐春阴者,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面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面却是荒嬉与闲愁,通过对比自然让人们悟到了潜台词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此诗所表现的主题和手法与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十分接近,诗中的对比手法虽不像水浒的民歌那样一目了然,但含蓄曲折中留给了人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4)、自由与不自由对比 画眉鸟欧阳修(宋)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赏析】这是诗人于庆历七年(1047)春在滁州贬所写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中作者借写将画眉锁在金丝笼子里听它啼叫,比不上那在山林中自由栖飞的鸟的鸣唱声更好听,抒发了本性被拘羁、束缚的苦闷,表达了对自由自适生活的向往。他所遭遇的人生坎坷也寄寓其间。 (5)、虚实对比忆江南怀旧李煜(南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赏析】这是后主被俘北归后梦旧游之盛,悲痛不已,写下的一首小词。开篇用“多少恨”三字构成一个概念,提出个问题;第二句回答这概念形成的时地是昨夜的梦魂中,并引出下文对已逝的美景良辰的怀想,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作者在对比时只写了梦中游苑一方面,当前的情况却只字未提,可这自有引起读者对比的作用,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是一种较高的对比方式。【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5、细节描写 (真实准确传神)点绛唇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答案】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词中写了主人公倚在门上,回头一看,又不敢正眼看,只是轻嗅梅花的花香。用了“倚”、“回”、“嗅”三个动作,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训练过程】两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共同分析,上黑板的同学得分情况。再分析自己的得分情况;最后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答案】 (6分)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第一步,手法):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第二步,什么细节)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第三步)表现了作者的无限思乡之情。(第四步)(2008山东)画堂春 秦 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撚(ni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参考答案 A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B作者用“捻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C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6、动静结合雨后池上 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诗文注释平:指水涨与地面平。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淡,轻。磨,拭。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荷心:荷叶。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和风杨柳、帘栊、秋千为静态描写“啼茸燕舞、流水飞红”如神来之笔,尽展春日生机,具有动态美。(1)、化静为动即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态的,作者却用神来之笔用动态的词来描绘这静景,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如: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山青花欲燃”中“欲”字,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播曳多姿;“燃”这个动词更把山花烂漫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有相通之处。即把动态的事物用静态诃语描绘,出新出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其中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卞的图景。(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此为化静为动的技法。)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词语解释】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赏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7、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3分)答:_(2)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答:_【参考答案】13、(1)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3分。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2)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分。3种答法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踏 莎 行 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 写景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 以动衬静的写法。“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 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 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三方法总结 (1)、准确判断运用的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手法表现的内容。(句意)(3)、分析手法的作用。(诗情或哲理)四、课堂训练 1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台 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答: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待储光羲不至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答: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分析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艺术手法。【答案】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一)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步骤二)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张在. 题兴龙寺老柏院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些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答:主要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耒阳溪夜行戎 昱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相关知识: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