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反思:解决问题的助推器.doc_第1页
小学数学论文:反思:解决问题的助推器.doc_第2页
小学数学论文:反思:解决问题的助推器.doc_第3页
小学数学论文:反思:解决问题的助推器.doc_第4页
小学数学论文:反思:解决问题的助推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论文反思:解决问题的助推器【摘 要】学生在平时的解决问题中,往往求得问题的答案就终止,不重视对解题的每一个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这就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提高不上。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对解决问题进行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从解题错误的原因、解题结果的合理性、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有助于养成解题好习惯,提高解题效率,促进解题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反思 数学 解决问题在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题目不仅分析了,而且分析了好多遍,学生也做过很多遍,可每次总有许多学生出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的确,上述现象的出现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解题后的反思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到了高段,解决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了,可是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并没有多加思考,往往凭着自己的学习经验只做不想、生搬硬套,只重视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重视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只重视解题的速度而不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这就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提高不上。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比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01版和2011版中对“解决问题”的目标阐述,可以发现2011版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它在第二学段“问题解决”的目标中阐述到了:“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从中可以看出解决问题后必须要进行回顾反思,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这是解决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有助于养成解题好习惯,提高解题效率,促进解题思维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入手,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反思解题错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审题不够仔细、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题意理解上遇到困难等种种原因,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而导致解题错误。每当学生在解决问题出错时,如果仅仅停留在订正好答案而不思考出错的原因,这会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不上,即使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还是会出错。面对错题时,教师应让学生在订正之前先反思解题错误的原因,找出出错的根源,并总结经验教训,养成解题好习惯。(一)审题不够仔细学生解决问题出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审题不够仔细造成的。学生在读题时,往往一晃而过,囫囵吞枣,没看清楚就下笔,这样容易忽略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或者看错数字,看漏关键词等,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发生。笔者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一道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多,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很多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对题目一晃而过,看到了前两个条件,就直接列式为或进行求解,根本没顾及到题目实际上不是求女生的人数,而是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从而导致本题的错误率非常高。仔细反思这道题出错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在审题时看漏了一个关键字“多”。像这样因为审题不够仔细而导致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学生通过反思,便能由此得到教训,提醒自己下次审题一定要仔细。在审题时还可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划出关键词语的好习惯,比如:画圆圈、下划线、波浪线等等都可以。这样标示出关键词语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能提醒自己留意这些关键词,并结合题中给出的有用信息,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减少错误的发生。(二)概念理解不透解决问题就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实践与运用,所以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如果学生对数学中的概念都还没有理解透彻,那么在解决问题中,必会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遇到“求长方体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求压路机的滚筒转动一周的压路面积”、“铜锌合金的含铜量是百分之几”等这些问题,很多学生往往由于概念理解不透,不知道占地面积、压路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哪些面的面积,不明白铜锌合金的含铜量是什么意思,这就会让学生解题时无从下手,只好凭着自己的感觉随意列个式子解答,其错误率高当然是可想而知了。此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当他们发现是因为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后,就能找到病根,对症下药,并对这些涉及到的概念查漏补缺,理解透彻,这样下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学生就能明白要朝哪个方向解决,避免盲目地解题。(三)题意理解困难解决问题在呈现时常常是以情境图或文字形式出现的,有时候题中出示的信息较多,学生一下子找不到匹配的信息,无法将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相关的联系,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提取,这就导致学生题意理解困难,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有时候题中还会故意出示一些无关的信息干扰学生的解题,让学生抓不住本质,无法区分信息的有效性,易造成错解。在一次作业中学生曾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你认为可能吗?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再改正。”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看到这么众多的信息就无从下手,错误率很高。仔细反思,本题中的“圆面积2826平方厘米”可以暂时先放一边,这样问题就变成“在一个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而这种问题是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通过画草图不难发现长方形的宽40厘米就是圆的直径,这样就能求出正确的圆面积了。像这样含有众多信息及干扰性信息的问题有很多,都会影响到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为了正确理解题意,必须先排除干扰,删除题目中无关的修饰和枝节,将一些繁琐的叙述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突出条件和问题,这样就能抓住繁杂信息中的数学灵魂,提取到有用信息。学生理解题意了,就能解决接下来的问题了。二、反思解题结果的合理性,提高解题效率在平时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求得问题的答案后就终止,根本不会去反思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这对解题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后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反思解题结果的合理性,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在反思解题结果的合理性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检验方法。(一)联系实际检验法解决问题的取材都来源于实际,所以题目中所反映的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也应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物体的实际意义,自觉做到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判断答案的正误。在解决问题中经常要计算人的年龄、各种物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汽车行驶的速度等等,这些事物本身的实际意义决定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了解这些实际意义。若能这样,当问题的解答结果出现“爷爷的年龄是13岁”、“全班人数是4.5人”、“一台电脑的价格是32元”等答案时,就一定会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及时进行检查,纠正列式或计算中的错误,提高解题准确率。(二)估算比较检验法估算比较检验法就是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和运算关系,先估算得数的大致范围,再比较所求的结果是否也在这个范围内。有时也可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与问题,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而估算得数的取值范围,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错误,从而重新分析,得到正确的解答。例如:“某化肥厂六月份下半月生产化肥750吨,比上半月多生产20%,上半月生产化肥多少吨?”由条件可知“下半月比上半月多”,不必考虑多多少,只要知道下半月比上半月多就行了,就可推算出上半月比下半月少,从而可确定求得的答案肯定比750少。这样当学生列式计算求出得数后,由于预先对得数的取值范围作了估算,就能及时发现错误,并订正错误。(三)代入检验法学生在解决问题检验时,往往都是把自己的解题过程重新看一遍,而学生的“看”,很多时候都只停留在表面,看不出实质性的错误,这样的检查也就流于形式,没有效率。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用代入检验法进行检验,也就是将求得的结果代入到原问题中,看是否符合条件。如果所有条件都符合,说明求得的结果是正确的;如果代入后发现有些条件有冲突,就说明求得的结果是不正确的,需重新解答。在解决行程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下面这种题型: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慢车每小时行36千米,快车每小时行54千米,他们在离中点36千米的地方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第一次解:36(54-36)=2(小时),(36+54)2=180(千米)检验:中点1802=90(千米),(90-36)36=1.5(小时),不等于2小时结论:和条件不符,解答错误。订正:362(54-36)=4(小时),(36+54)4=360(千米)检验:中点3602=180(千米),(180-36)36=4(小时),(180+36)54=4(小时)结论:符合条件,解答正确。(四)替换检验法解决问题时,很多题目都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替换检验法就是在用一种方法求出结果后,再用另一种方法解这道题,然后比较两种方法所求出的结果是否一致进行检验。如果发现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是一致的,就说明这道题的解答是正确的;如果发现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不一致,就要及时进行再检查、再思考,找出解法不一致的原因,重新进行求解。例如:“一本数学童话有360页,小林3天看了36页。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天?”一种解法是:先求出小林平均每天看多少页:363=12(页),然后再求出看完这本书一共需要的天数:36012=30(天)。在求得这一结果后,还可以换种思路解决这道题:先利用36036=10,求出360页是36页的10倍,再利用103=30(天)求得结果。由于两种解法求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就可以检验出这道题解答正确。可见,在求得问题的结果后,及时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检验的过程中重新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又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三、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促进思维发展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很少去思考这道题目是否还有另一种解法,如果把条件或问题变一变又该怎么解,与这道题同类的问题又有哪些等等。正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反思,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经常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这样有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进解题思维的发展。(一)反思一题多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般都是最先想到什么方法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求解,但最先想到的方法却并不一定是最理想最简单的方法。因此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这道题目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解法,再比较一下各种解法的繁简优劣,找出最优的解题方法。例:幸福小学准备给聋哑学校的学生献上爱心,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后来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解法1】先求出原计划买篮球的总钱数,再减去买足球的钱,得到剩下的钱,再除以篮球的单价即可,列式为:(7212-432)72。【解法2】把拿出432元买足球的钱看作是少买了几个篮球的钱,再用计划买的12个篮球数减去少买的篮球数即可,列式为:12-43272。上面两种解法,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法也不同。解法1是一般的思维和解法,但与解法2相比,就会发现解法2的解题思路既巧妙又有新意,列出的算式和计算过程都比解法1简便。学生经过反思比较后,就能得出解法2是最优解法。这样反思一题多解的过程,就是一个继续思维的过程,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二)反思一题多变在学生正确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还应注意让学生反思一下这道题目如果改变一下条件或问题,又该怎么解答。这样的变通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原题和变换后的题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和辨析能力,其效果必会远远超出仅做一题的效果。例如:一桶煤油千克,用了,还剩多少千克?当学生正确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反思以下几道变题:【变题1】保持条件不变,变换问题:一桶煤油千克,用了,用了多少千克?【变题2】保持问题不变,变换条件:一桶煤油千克,用了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变题3】条件和问题同时改变:一桶煤油用了,用了千克,这桶煤油原有多少千克?像这样进行“一题多变”的反思,学生就能抓住这些题目的本质与特点,将所学的知识横向沟通、纵向联系,根据变换后的新题目及时调整和完善原来的思维方向,变中求进,进中求通,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三)反思多题一解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确定解题方法。事实上,这样的解题方法是受具体情境限制的,如果不对它进行反思、归类,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很狭窄,学生就很难进行知识间的迁移,这样即使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学生也不易察觉。六年级上册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在学生学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如果不对本题进行反思,那么当遇到这样一题:“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大船乘6人,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大小船各租了几条?”,学生就很难看出本题其实与“鸡兔同笼”问题是同类型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