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doc_第1页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doc_第2页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doc_第3页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doc_第4页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 说课时,说课教师应报告课题,说明本课题选自哪一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处于哪一册、哪一课时。说课的主要内容按顺序介绍如下: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 2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把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向式的教学活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要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4重点难点: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水平。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要灵活多样,对症下药,一把钥匙一把锁。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说学法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怎样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怎样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四、说教学程序说教学程序是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教学过程通常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及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说明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依据。2说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习题的选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3说教学设计的意图及其理论依据。总之,说教学过程时,教学环节跟上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差不多,只不过在说时,更加注重各环节间过度语言的使用,以及把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适时恰当的融入到说的过程中,切记死板。五、展示板书说清为什么这样设计板书的意图。我们的板书是随着我们说教学流程的过程自主生成的。附说课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第4042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它是导出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它提供了度量和计算面积的基本道理和方法。因此,教学好这部分知识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二、说教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主要采用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物体面积太麻烦,激起学生认知需求。探究实验法: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再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学习。动手操作:通过摆长方形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小组合作:通过量给定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摆一摆验证结论。四、说教学流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伊始,我问:孩子们,我们的课桌你们熟悉吗?每天,我们都在课桌上写字读书,那以你们的经验,看下我们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呢?由于学生估计意见不一,我们有必要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接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由此得出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比较合适。然后老师出示幻灯片:演示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过程。最后提问:要想知道黑板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知道我们这间会议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通过提问设疑,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慢太麻烦。这样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激起探索新知的愿望。然后,揭示课题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鉴于此,我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摆一摆。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生拼好后思考: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每排摆几个?一共摆几排?生汇报后课件展示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接着引导学生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汇报师生一起完成这张表:正方形个数面积(2)长()宽()然后让生观察表格说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板书)?活动二:验一验师出示3个长方形,要求:先用直尺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宽计算出面积,然后用1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每个长方形,小组合作填好下表。进一步验证刚才大家得出的结论。图形长()宽()计算面积(2)正方形个数长方形A长方形B长方形C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三)灵活运用,迁移方法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纳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于是,我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9米、宽7米;长8米、宽7米;长7米、宽7米(实际上是边长7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四)联系实际,巩固运用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使数学生活化,课堂上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安排了如下一些练习:(媒体展示)(五)反思体验,作业布置1.反思体验。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那些收获? 生:说说。2.作业布置。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测量并算出你们的课桌面积,能行吗?五、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案例2: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8120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形式。教材以条形统计图作为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基于以上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我对教材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对比,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分析。 数学思考: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解决问题:在分析研究中,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简单分析。教学难点: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三、说学法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四个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伊始,我出示一张图片(反映2003年非典情况的)问: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介绍到:2003年上半年,“非典”肆虐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采取全面的防控措施抗击“非典”,终于战胜了这场灾难。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 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北京地区 2003 年 4 月 26 日至 5 月 31 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老师还制了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能很直接地看出“非典”病人数量的哪些变化?在学生独自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当有学生谈到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时,我即时启发:他说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怎样看出来的?(请说到的这位学生上台讲一讲,并让他用手势比划一下变化过程。) 老师肯定学生的重大发现,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个信息在当时可重要了,让人们心里安稳了许多。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看到了?如果我们用另一种形式的统计图来呈现这一信息,大家就能一目了然的发现。(示北京地区 2003 年 4 月 26 日至 5 月 31 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为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板书: 折线统计图)(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我首先让同学们1.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师:仔细观察北京地区 2003 年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项目?学生通过看图,明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有统计图的名称,统计图的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新增病人数。接下来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 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 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 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师生、生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数减少的快慢。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会让多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抓住学生可能用到的有价值的字眼,如:“斜得最厉害”、“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等引导全班学生去理解与分享,使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地升华。 2. 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发现的机会。紧接着,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19页下面的填空。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在汇报时着重将怎样看“趋势”作为重点。2. 议一议。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时我让学生师:根据刚才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条形统计图比,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老师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3) 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准备了这样的练习: 示课件:活动体验。课堂活动第 1 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 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 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教师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并解释。 接着我问: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然后老师提问:你在生活中哪儿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再媒体出示一些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学生更能体验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正体现数学生活化。(4) 反思体验,回归生活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最后我让学生回家做两个小调查: 1.调查自己爸爸或妈妈近5年来的月工资(收入)变化情况。 2.调查自己近一年内(按月或周计)的零花钱多少情况。 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为下节课学生学习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准备材料。五、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折线统计图 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案例3:24时计时法说课稿一、 说教材 “24时计时法”是西视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应第一教学手段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小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进过的时间; 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等数学活动,丰富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解决问题目标:学会于人合作,并在合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四、说教学流程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自主定标、激趣导学。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东风时空”片头音乐,在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是播出的时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屏幕上的“7:00”,初步感知。 再出示7:00,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答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会呢?如果是飞机员或者火车司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怎样才能准确的告诉对方呢?引发学生思考用上午和下午来表示,这时告诉学生每次都这样说都很麻烦啊?提出用什么方法才能简明不易出错呢?在出示新闻联播的上的画面,和火车票等,学生现在知道24时计时法的重要性。这时板书课题。这样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也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116页上的内容,独立研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计时,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可以按照书上的提示,在做中学、学中做,有的可以一个人去研究,有的可以两个人研究,研究时学生可以去数,可以去算,可以以相互质疑,这样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与学习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三) 自主合作,系统建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学习:1、 组内交流:学生吧自己写的研究收获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