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耀州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地理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0分。)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整体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2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边界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图1是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我国四个区域。据图回答3-4题。3. 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划分的自然指标是降水量 积温值 蒸发量 大气湿度a. b. c. d.4.甲、乙区域分界线的东段,具有的地理意义还有 我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我国1月0等温线位置 我国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a. b. c. d. 图2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读图回答5-9题5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地形和气候 b. 水文和植被 c. 植被和土壤 d. 气候和土壤6有关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自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b. 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平行c. 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d. 河流水量自北向南不断减小7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的种类c青藏高寒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少d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8.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人文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c青藏高寒区现在还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9.有关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c. 青藏高寒区的内部差异既有垂直差异,也有水平差异d. 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都是由于热量因素造成的10.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所属三个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1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有很大影响。我国进行能源和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背景是a、我国东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太大b、我国西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极少c、我国南方和北方降水都很丰沛,但北方经济发达,故需从南方调水d、能源西丰东缺,水资源南多北少,制约了东部和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据此完成12-13题。12.人类文明的演进顺序是a. 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b. 采集和狩猎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c. 农业社会阶段采集和狩猎阶段前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d.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采集和狩猎阶段1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因为这里具有平坦的地形 肥沃的土壤 便利的河水灌溉 适宜的气温 充足的日照 较多的农业人口 较大的市场需求a. b. c. d. 图3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据此回答1415题。14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a b c d15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顺序是a b c d读图4,回答1617题16若甲、乙分别是黄土高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m、n代表的产业要素在区际之间流向合理的是am为资金,n为劳动力bm为能源,n为技术cm为技术,n为资金dm为信息,n为零部件17若m为钢铁厂,其转移对甲、乙两地的影响描述合理的是a甲地就业机会增多 b促进甲地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c加快乙地工业化进程 d使乙地环境污染情况得到改善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却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完成18-19题。18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气候变暖19下列原因中,属于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是植被覆盖率低 轮荒制度 开挖煤矿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夏季多暴雨a b c d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图5),回答20-21题。20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美国的西部沿海地区 b上游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c气候类型以地中海气候为主d降水季节变化较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21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经济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防洪是流域治理的的核心 b农业以发展温室疏菜生产为主c工业以高耗能的机械、塑胶等工业为骨干d拥有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读“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6),回答2223题22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23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一年只有一熟,单产也不高,但粮食商品率却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机械化程度高 d人均耕地多与德国鲁尔区相似,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工业地位显著下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钢铁产量明显减少。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据此回答2426题2420世纪中后期,美国的新兴企业不愿落户东北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污染严重 劳动力素质太低 地价上涨 公共设施不齐全a b c d25美国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迅速繁荣的原因有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光照充足,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发达 有丰富的煤铁资源a b c d26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a由重工业向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机械制造工业方向发展c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古老的地理学注入了活力,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据此回答2728题27.下列有关gps和gis的叙述,错误的是 a. gps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is是指地理信息系统b. gps系统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不但可以测量地面某点的经纬度,还能测量高程c. gis具有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和空间分析三大功能。d. 目前gps的应用很广泛,但gis只应用于军事领域28.在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帮助人们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遥感技术是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7回答29-30题。29. 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 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红外线 x光 可见光 紫外线 a b c d30. 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进行的工作有判断水体污染 分析城市大气污染判断人口分布 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a b c d选择题答题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第ii卷 (综合题 共40分)3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8)和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1)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图9中的a、b、c分别表示哪一个经济地带?(6分)a_ _; b_ _; c_ _ _.(2) 试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资源状况、开放程度等方面比较图8中甲、乙两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的原因。(8分)32. 读我国某省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说明该省的地形特征。(3分) (2)图中甲处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从流域综合治理的角度说明该工程对该省的积极影响。(4分)(3)图中乙处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与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这里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有哪些?(4分)33.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苏省1990年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图10) 材料二: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表1)(1)结合材料一,说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3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江苏不同地区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