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2013宜宾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2.“爰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通过下图能获知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 商业贸易繁荣城市繁华 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a.b.c.d.3.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4.(2013扬州模拟)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5.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 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 d.楚国的吴起变法6.(2013湖北重点高中模拟)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7.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增加了国家收入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b.c.d.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其最大特点是()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b.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分封制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9.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 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 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10.(2013临沂高二检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材料二下面是几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史料:“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2)材料二中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3)材料二中汉书食货志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4)这三次改革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12.(2013临沂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尝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说苑政理材料二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若依此说,则魏之废沟洫,必废阡陌,其事尚早于商鞅矣。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李悝总结了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材料四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史记平准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魏文侯变法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四回答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答案解析1.【解析】选a。b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与d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正确。2.【解析】选a。战国时期能够铸造出“爰金”货币,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的发达。黄金货币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同时它相对于物物交换和一般货币交换,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3.【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4.【解析】选d。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5.【解析】选a。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6.【解析】选b。c和d不符合材料及李悝变法的史实,战国处于封建社会形成、各国极力通过变法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和中央集权时期,所以a不正确,b正确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及生产关系巨变下的社会震荡由重视血缘氏族保护的奴隶变为受封建地主剥削的农民,社会下层的失势,导致社会的动荡。7.【解析】选c。“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都在承认私田合法的基础上,实行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承认了土地私有,从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b不正确,因为这两种表现出现于春秋时期;c只是吴起变法的内容,d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影响。故选d。【规律方法】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不同的原因经过春秋时期的改革,奴隶主阶级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越来越大,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而顺应地主阶级的要求进行改革,发展经济。9.【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这一时期正是春秋时期。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其他三项只是表面现象。10.【解析】选a。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符合题意。11.【解析】第(1)题根据对“五世而斩”的解释联系春秋时代的特征分析作答即可。第(2)(3)题根据改革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1)春秋时期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2)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3)“平籴法”。(4)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