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梳理.doc_第1页
初二物理知识梳理.doc_第2页
初二物理知识梳理.doc_第3页
初二物理知识梳理.doc_第4页
初二物理知识梳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1.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2. 验证放入回形针的数量与杯子的大小如何验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改变杯子的大小,在装满水的两只大小不同的杯子里,小心地放入回形针,数出水溢出时的放入的回形针的个数。如何判断:如果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不同,则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与杯子的大小有关。反之,则无关。第一章 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 介质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 真空不能传声,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两个实验方法:转换法 (把微小的振动放大)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法)3.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水波类比声波)我们听到的回声,是声波反射形成的。声能:声波(声音)具有能量。4.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我挥挥手,你听到声音了吗?(手振动产生的是次声波)在铁路旁,为什么下雨天能听到汽笛声,而晴天却听不到?(液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吃饼干时,自己 听到咀嚼声,而别人却听不到?(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利用回声可测海底的深度, S=1/2 vt 测闪电的距离 S= 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响度:是指声音的 大小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还与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声音集中沿某个方向传播,响度增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如高声大叫与轻声细语,轻敲与重敲,轻拨与重拨等(2)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如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生的声音比男生尖、脆,男生的声音比女生沉闷、浑厚,音乐上的 C、 D 调,简谱中的1,2,3,4,5,6,7等(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如声音好听悦耳、区分不同的乐器、区分不同的人、区分不同的动物等。6.物体的振动部分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弦乐器,弦越细、越紧、越短,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7. 从环境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在 人耳 处减弱噪声。8.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 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9.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特点,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从次声波和超声波或传声效果的角度去思考1、我挥挥手,你听到声音了吗?(手振动产生的是次声波)2、在铁路旁,为什么下雨天能听到汽笛声,而晴天却听不到?(液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3、吃饼干时,自己 听到咀嚼声,而别人却听不到?(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怎样比较声音传声效果声音在液体或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声波的能量衰减的慢,声音的听起来响度大。9.声音具有能量,叫做声能,声音能传递信息,地震产生次声波。第二章 物态变化1.温度:是指物体的 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 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3.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 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 和 分度值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的物体充分接触;(3)当温度计的示数 稳定 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须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相平。5.体温计:测量范围是 35 42 ,分度值是 0.1 。结构特征: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大;毛细管内径很细;体温计的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且略有弯曲。使用特征:使用前,甩一甩;不甩,只升不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6.7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是在 任何 温度下,且只在液体 表面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沸腾:是在 一定 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 表面 同时发生的 剧烈 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温度叫 沸点 。8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种类,空气的湿度等有关)9.水的沸腾实验: (1)器材中要注意缺少温度计和秒表,器材安装应该从下往上安装。根据酒精灯的外焰的高度来确定铁圈的位置(2)沸腾特点:温度:沸腾前上升,沸腾时不变;气泡:沸腾前上升变小,沸腾时上升变大;声音:沸腾前大,沸腾时小。(3)缩短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的方法:用少量的水;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用猛火加热;加盖子。(4)如何判断沸腾:水在沸腾时,水的内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5)当我们把酒精灯移开后,我们发现水还会继续沸腾吗?这说明了什么? 石棉网上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所以还会沸腾。 即液体沸腾时要吸收热量 (6)为什么水快沸腾时,也是加热升温慢? 水温越高,散热越快。10.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11. 汽化:雾消失液化:雾、露水、白汽、冰棒冒“烟”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 和 压缩体积 。温差越大,越容易液化12熔化规律 :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地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凝固规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地放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晶体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 。1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 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熔点 。14汽化:雾消失液化:雾、露水、白汽、冰棒冒“烟”凝固:冰雹物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物体吸热(熔化、汽化、升华),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凝固、液化、凝华),内能减少。15、升华:干冰很容易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凝华:霜、雾凇、雪、冰花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升华要吸热。常见的升华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干冰很容易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凝华要放热。常见的凝华现象:雪、霜、雾凇的形成、冬天窗户内侧玻璃上的冰花。霜行形成的条件 (1)气温0以下(2)空气湿度大16、舞台上撒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雾。人工降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的小冰晶(凝华)增多、小水滴(液化)增大从而形成降雨。17温室效应 (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阻碍地表的热量向大气层外散发大气的这种保暖作用,就像玻璃温室一样,)热岛效应(城市的平均气温比乡村高,就像一个个热岛分布于乡村之中)第三章 光现象1.光源:本身发光而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太阳、闪电等是光源;月亮,银幕等不是光源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 橙 、黄、绿、蓝、 靛 、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研究。2.光的三原色:红 、 绿 、 蓝 3.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4.光具有能量 光能转变成电能、内能、化学能。 太阳能热水器 它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因为黑色物体的吸热本领强;它的集热管是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的,有利于水的保温;黑色的涂层,涂在内层的玻璃外壁,而不是外层的玻璃外壁,真空不能传热。5.红外线(英国、赫歇尔)主要特点:热效应,应用:红外探测器、红外夜视仪、红外照相机、响尾蛇导弹、遥控器、体温枪。红外线夜视镜是根据夜间人的 体温 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 要 高 ,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的辐射要强的原理制成的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 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烤火炉工作时,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的红色 光。6.紫外线(德国 里特)主要特点: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验钞机、灭菌。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 太阳,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 臭氧层 可吸收紫外线,使得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不能到达地面,但目前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逸出的 氟利昂 等物质的破坏,出现了“空洞”。紫外线灯看起来发出淡紫色的光,其原因是灯管在发出紫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7.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举例:小孔成像、影子、日食、月食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 m/s,光在传播时,不需要介质。8.小孔成像:原理光的直线传播(1)、倒立的实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2)、像的形状由物的形状决定,与小孔的形状无关;(3)、成像大小可以放大、等大、缩 小,而且物与像旋转的方向相同。 (4)、像的大小由物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决定。小孔成像时,如何使像大些:减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增大光屏到小孔的距离等9.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等效替代法(1)以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的目的: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棋子,都不能与像重合的原因: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4)刻度尺的作用(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目的):为了便于研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5)该实验应该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较好(6)想要更清晰的看到物体的像,方法:用手电筒照亮物体(7)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所在的位置上,眼睛直接观察白卡片,不能观察到像,所以是虚像(8)在玻璃板的同一侧,某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9)在实验中,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总是略大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没有考虑玻璃板的厚度10. 平面镜成像特点:a像与物体大小相等b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镜面c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d平面镜成的是虚像1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实验细节A以法线为轴,将硬纸板向后旋转,这是在B面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所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路C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饭上,你的方法是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D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多次进行实验F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白色的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如果硬纸板倾斜,即使激光笔贴着纸板入射,纸板上也看不到反射光线。为什么用白色的硬纸板:因为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实验时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12. 镜面反射:当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仍是平行的漫反射:当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反射光射向不同的方向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明水暗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月亮的光线经过水面后,发生镜面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判断路面上亮的地方是水,暗的地方就是路,即明水暗道。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那就是“暗水明道”了13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3)扩大视觉空间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 发生偏折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光垂直于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折射光路也是 可逆 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由传播速度大的物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人在岸边,看河底变浅了(是虚像),是因为光线从水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潜水员在水中,看到的树变高了(是虚像),是因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3.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 作用,所以也叫 会聚 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 发散 透镜。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方法一:用手摸,中央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方法二:隔着透镜观察距透镜较近的书上的字,有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方法三:隔着透镜观察距透镜较近的书上的字,移动透镜,若发现像的移动方向总是与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同,则该透镜是凹透镜;若发现像的移动方向总是与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反,则该透镜是凸透镜方法四: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照射,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与透镜平行的白色卡片纸,调节透镜与纸之间的距离,能得到一个小亮点的是凸透镜;始终不能获得小亮点的是凹透镜。方法五:观察阳光通过了两副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若形成光斑的中间比四周明亮,则透镜是凸透镜;若形成光斑的中间比四周暗,则透镜是凹透镜。方法六:近视眼镜、防盗门上的猫眼等,是用凹透镜做成的。老花镜,是用凸透镜做成的。4。三条特殊光线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被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5.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 物距(u)像距(v)正立(倒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照相机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测焦距u=2fv=2f倒立等大实像投影仪fu2f倒立放大实像得到一束平行光u=f不能成像,得到一束平行光放大镜uv,物大像小 u=v,物像等大 u4 f(12)烛焰在凸透镜的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把光屏去掉,用眼睛看,也能看到像。是因为烛焰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射入人的眼睛,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也能看到。7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放置,上下调节凸透镜,直到地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为止。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是凸透镜的焦距。(2)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 u=v=2f,所以 f=u/2=v/2(3)当物体距离凸透镜足够远(大于10倍焦距)时,所成的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焦距。8近视(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戴凹透镜,作用:使像向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应该戴凸透镜,作用:使像向前移到视网膜上9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凸透镜的焦距不易改变) 10望远镜与显微镜望远镜的作用是将远处的物体拉近;显微镜能将微小的物体经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成倒立放大的虚像。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焦距较大),目镜是凹透镜。远处的物体经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经目镜折射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开普勒望远镜:目镜是凸透镜,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的焦距短,但物镜的焦距长。当远处的物体在物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调节目镜与物镜的距离,使缩小的实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内,经过目镜可看到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从而能看到远处的物体显微镜:目镜是凸透镜,物镜也是凸透镜,但目镜的焦距长,物镜的焦距短。物体在物镜下的一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以内,通过凸透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又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内,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特点类别物镜目镜成像(相对于物体)伽利略望远镜(生活)凸透镜焦距较大凹透镜正立虚像开普勒望远镜(天文)凸透镜焦距较大凸透镜焦距较小倒立虚像显微镜凸透镜焦距较小凸透镜焦距较大倒立放大的虚像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2长度的单位关系是:1km=_1000_m 1m=10 dm 1dm=_10cm 1cm=10mm 1mm=1000 um 1um=1000 nm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一张纸的厚度大约100微米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um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方正尺的位置(2)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与尺面 垂直;(3)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 数字 和 单位 。4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1h= 60 min= 3600 s.5. 速度是描述物体 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 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飞机的速度是220m/s,它的物理意义是飞机每秒飞行220m1 m/s=3.6Km/h m/s 化 Km/h乘以3.6;Km/h化 m/s除以3.66.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 m/s ;常用单位是: km/h 。1米/秒= 3.6 千米/小时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不会随着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7.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不一定相等的变速直线运动特点 一般情况下,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一定相等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是指火车头进入隧道到火车尾驶出隧道这一过程,火车通过的距离 s=s隧道+ s火车 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是指火车尾进入隧道后到火车头驶出隧道之前的过程,火车通过的距离 s=s隧道-s火车平均速度来反映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某段的平均速度只能用某段的路程除以该段的时间VAB VAB =如已知某物体运动一段路程AB,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V全=已知某物体运动一段路程AB,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V全=8.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 的改变叫机械运动位置改变是指距离或方向的改变9. 参照物: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来作为 标准的另一个物体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首先必须选定参照物,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选取的参照物的不同,它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这种性质叫做的运动相对性。10.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保持相同的速度和方向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1.质量(m): 物体所含物质 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2.质量国际单位是: kg 。其他有: t、 g 、mg ,1吨= 103 千克= 106 克= 109 毫克3.物体的质量不随 形状 , 温度 , 状态 和 位置 而改变。是物体的物理 属性 。初中生的质量约 50kg 一只鸡蛋的质量约50g 一只篮球的质量大约0.5 Kg、一粒药片的质量约为50mg 我们教师里的空气的质量大约250Kg、4.天平的正确使用:调节:(1)把天平放在 水平台面 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 中央的刻度线(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这时天平平衡;左偏右移,右偏左移称量:(1)把物体放在 左 盘里,用镊子向 右 盘加减砝码并调节 游码 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 中央的刻度线;(2)这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 质量 加上游码所示质量。(在称量的过程中,不允许移动平衡螺母)5.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 ;(2)加减砝码要用 镊子 ,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 直接 放在托盘上。6测量的误差物体与砝码放反:测量结果偏大游码未归零:测量结果偏大天平未调平:指针偏左:测量结果偏大砝码磨损:测量结果偏大砝码生锈:测量结果偏小7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小于托盘天平的感量,所以不能直接用天平测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时,如果先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测量值偏小。原因是烧杯中的水不能够全部倒出,还有一部分水沾在杯壁上。8.1L=1000ml 1dm3=1000cm3 1L=1dm3 1ml=1cm31m2=10000cm2 1m3=1000000cm35ml=5cm3=510-6m3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相同的,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9.密度: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表示 密度 ,m表示 质量 ,V表示 体积 ,计算密度公式是 =m/v ;密度单位是 kg/m3 ,1克/厘米3= 103 千克/米3; 10水的密度= 1000g 千克/米3,物理意义是1米3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1000Kg/m3= 1 Kg/dm3= 1g/cm3 11.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 天平 测出质量m和用 量筒 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 =m/v 求出物质密度。(2)求质量:m= v 。 (3)求体积:V= m/ 。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俯视时读数会偏大,仰视时读数会偏小。12.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记为m(2)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为V1((3)用细线系好小石块,将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测出总体积为V2(4)表达式:=m/(V2-V1)v 适量的含义:倒入量筒的水至少能浸没放入其中的待测物体,且待测物体浸没在水中后,液面位置应低于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怎样用量筒测形状不规则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的体积?排水法(1)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为V1(2)将小木块放入量筒中,用细针(牙签等)将小木块全部压入水中,测出总体积记为V2(3)小木块的体积 v=(V2-V1)助沉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小心地把小铁块浸没在水中,测出此时的体积V1(2)将铁块和木块系在一起后浸没在量筒中的水中,测出此时的体积为V2(3)小木块的体积 v=(V2-V1)13.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1(2)从烧杯中倒出一部分液体到量筒中,测出体积为V(3)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4)表达式:=(m1-m2)/V14.只有天平,没有量筒 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实验步骤:(器材:空瓶、天平、密度已知的水)(1)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1(2)用天平测出瓶装满水的总质量为m2(3)用天平测出瓶装满液体的总质量为m3(4)表达式:液=(m3-m1)水/(m2-m1)15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比热容、硬度、导热性、导电性、透光性、磁性、弹性如何比较硬度大小?如果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能划破另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表面,说明这种物质硬度大。划的痕迹越深,说明硬度越小。尝试将物质的物理属性与生活中的用途联系 如热水瓶的盖子-木材(导热性差) 用铁锅煮饭-铁(导热性好)炒菜用的铲刀的柄是木材做的-木材(导热性差)飞机用铝合金制造-铝的密度小 铜导线-铜的导电性和塑料的绝缘性玉兔月球车要在月球高达300摄氏度的温差等恶劣的环境下探测制造玉兔月球车,选密度小、硬度大、熔点高、热胀冷缩程度较小的金属16.怎样求500毫升、45度酒的密度45度的含义是白酒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45:55。酒精占白酒的体积是45%。这一瓶白酒的质量是m=m酒+m水=酒V酒+水V水=8000.450.0005kg+10000.550.0005kg=0.455kg。白酒的密度是=m/v=0.455kg/0.0005m3=910kg/m3。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1、科学家的研究微观结构的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即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最初是作为一种模型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事实之上的。2、分子模型:(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用纳米作单位)3、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都可有扩散现象)4、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温度影响分子运动快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物态变化都可以证明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5、 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同时性)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6、 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7、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两种电荷:正电荷 负电荷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个轻质小球相互排斥,一定带同种电荷;两个轻质小球相互吸引,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小球不带带电。)8、 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锡箔纸张开的角度的大小,反映了锡箔纸上所带的同种电荷的多少)9、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摩擦起电并不是产生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10、为什么油罐车的尾部有一根拖到地上的铁链?因为车在运行的过程中,里面的油要荡动,从而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车尾安装铁链就是把静电传向大地,防止放电产生的火花,引发油爆炸。为什么穿化纤衣料的衣服,衣服常会吸附在身上?人体和衣服容易发生摩擦起电现象,人体和衣服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11、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的多的带负电的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分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英国 物理学家 卢瑟福,宏观的太阳系与微观的原子相似)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的电子构成,且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到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的半径约1015m,原子的绝大多数空间被电子所占,但它的质量却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12、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旋转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13、(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2)浑天说:汉.张衡 “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3)古希腊 托勒玫的地心说:宇宙结构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一系列同心圆行星体系;(4)波兰 哥白尼的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转”;(5)比利时 勒梅特 和 美国的 伽莫夫 :大爆炸宇宙模型 ; 14、科学的宇宙观(1)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2)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膨胀的证据谱线“红移:”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 。证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15、三种作用力(1)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2)电荷间的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磁场力:磁体吸引铁、鈷、镍等金属、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16、1光年(l.y.)表示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1l.y .=9.461015m量度分子大小用 纳米作为单位(第八章 力)1.力是 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孤掌难鸣: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因此无法振动发声。2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如果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所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大。(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外力成正比。 即F=k x)4.力的单位是: 牛顿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 2个 鸡蛋所用的力。初中生的体重一般约为500N5.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了解 量程 和 分度值;(2) 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应校正0点;(3)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6.重力:这种由于地球的 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7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 (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9.8N/kg ,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 10N/kg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 G=mg m=G/g8.g= 9.8N/kg 表示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9.8 N。在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分析论证用到比值的方法。(G/m)在地球上不同的的地方,物体的质量不会改变,但物体受到的重力稍有不同,但在月球上物体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如果没有重力 踢出去的足球,一直飞出去,不会落到地面上; 河水不会往低处流; 人一跳,就离开地球 人无法将水喝入肚中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不需要大推力的火箭失重 在太空绕地球运动的“天宫一号”里的所有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它们的重力都为零,因此,在“天宫一号”里的航天员,可以用拉弹簧拉力器来锻炼身体,如果举哑铃,没有任何效果。而且,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天平,也无法测出物体的质量。9力的三要素是:力的 大小 、 方向 、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从作用点开始,沿着 力的方向 画一条带 箭头 的线段来粗略地表示力。10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静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运动趋势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11.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的方法有:(1) 减小压力;(2)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变滑动为滚动(4) 加润滑剂(5)使两个接触面分离。12.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原理 二力平衡(1)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将物体置于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结论:a、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b、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约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如:1、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则推力F212N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匀速运动,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6N,方向是水平向左;现用4.2N的拉力水平向右拉物体,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6N 3、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水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物体受力后的运动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物体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是 2 N. 对实验的改进 原因 很难控制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且读数时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抖动,读数误差较大。 依据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还是原来的器材),将弹簧测力计固定,且与水平面平行,改拉木块下面的木板,在木板匀速拉到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优点:不需要控制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相对地面是静止的,容易读数。13.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假如没有了摩擦 人不能行走;所有的车辆无法开动;手无法握住物品;用螺钉紧固的机器,轻轻一碰就自动散开将;任何螺丝都无法拧紧,奔驰中的汽车会突然散架,车轮向四周飞出;一切植物在微风吹拂之下,就会连根拔出,向四周散开来;房屋上的砖块、木料和钢材会唏哩哗啦地散落下来;江河湖海将象脱缰的野马咆哮翻腾;风一旦刮起来,就会永不停息地刮下去,任何物体都会被它刮跑,地球上是一片飞沙走石的世界。14.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游泳时手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向前?游泳时手向后划水,手对水有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水对小明有一个向的前推力,使人向前。 火箭 、直升飞机原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扇动空气,对空气有力的作用,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空气对螺旋桨也有力的作用,使直升飞机产生升力而起飞。)15.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等大、共线、反向、异体。如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6. 人推箱子,却推不动,这是人的推力等于箱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吸在黑板上的棋子,受到黑板对它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大小等于棋子的重力。如:(2014济宁)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小梦对此很感兴趣,围绕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进行了探究(1)小梦分别对物体在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下受到摩擦力情况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图象,如图1所示,请比较图象中A,B两点处力的大小(填“”、“”、“=”或“不能确定”):FA = fA;FB = fB(2)摩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不断地进行着改进,火柴的擦燃就是一例,如图所示,火柴盒侧面已由以前的图2(a)替换成图2(b)的式样,这样设计的现实意义是 增大摩擦 小明在实验时还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象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象如图2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图象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_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C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第九章 力与运动1.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如果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3. 二力平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个力才能平衡 (等大、共线、反向、同体)4.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1)选用轻质卡片,忽略其重力(2)使卡片不平衡的方法:在两边加不同数量的钩码;旋转小卡片;剪断小卡片。怎样区分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相互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平衡力: 一个物体受到其它两个物体的作用力如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 压力和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 弹簧对铁块的拉力和铁块对弹簧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 重力和弹簧对铁块的拉力是平衡力5.英国物理学家 牛顿 在 伽俐略 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原理相同的还有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6.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实验中,通过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 来反映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大小。7.我们将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也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2)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惯性越小。(3)惯性不是力。描述惯性现象时,只能说“由于物体具有惯性,或物体保持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力)的作用”、“产生、克服惯性”等。当汽车启动或加速时,人的脚底由于摩擦而随之加速,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慢速行驶的运动状态,所以起动或加速时,人会向后仰。棋子原来的状态是静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