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1 通过阅读名家名作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 2 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导引 教学导引 本讲的主要内容是咏史怀古诗 事实上这种题材在高考中并不常见 咏史怀古诗十年以来全国各 地的高考中一共出现了七次 含一次春季高考 不仅高考 平时考试中也不常见 不常见的理由很简 单 单是考诗 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 再把历史的内容掺杂进来 这还让不让人活 不过考试不考并 不意味着没有讲授的价值 相反 详细讲授本讲所选的篇目 包括讲授部分和习题部分 对于考生来 说 即便不能引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多大兴趣 也能起到积累素材 开阔思路的作用 对于写作有着 直接的帮助 班次 例题精讲 实战演练 巩固精练 学有余力 目标清华北大班 华清宫 过华清宫 登金陵凤凰台 长沙过贾谊宅 夜泊牛渚怀古 尖子 精英 班 江城子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作 1 2011 高考全国卷高考全国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逾 越 y 鸟瞰 k n 一丘之貉 lu 栩 栩如生 x B 溃 败 ku 凹 陷 w 贻 笑大方 y 兢 兢业业 j n C 咀 嚼 z 桧 柏 gu 罄 竹难书 q n 饕餮 大餐 ti D 觊 觎 j 攻讦 ji 光阴荏苒 r n 心怀叵 测 p 参考答案 D 思路点拨 A 一丘之貉 h B 凹 陷 o C 咀 嚼 j 2 2011 高考天津卷高考天津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坐落 松弛 协奏曲 融会贯通 B 扫描 恢谐 天然气 振耳欲聋 C 搏弈 巨擘 殊不知 毋庸质疑 D 竞标 临摹 吓马威 门庭若市 基础热身基础热身 第第一一讲讲 咏史怀古诗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2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参考答案 A 思路点拨 B 诙 谐 震 耳欲聋 C 博 弈 毋庸臵 疑 D 下 马威 咏史怀古诗 一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一类重要的题材 咏史诗 顾名思义 指的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 作 这里所说的历史题材 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 既可以指历史上的某个人物 某个事件 也可以指 某个历史时间段 但凡历史上所存在的人 物 事等进入了诗人的视野 并触发了他的感慨 由此所 得来的诗 便可视为咏史诗 而怀古诗则指作者登临古地 凭吊古迹时 或之后 追念往事 抒发感 慨而作的诗 从题材和内容上讲 咏史和怀古各有不同的侧重 咏史诗大多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 历史人物 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而怀古诗则多为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但从大的范畴上讲 怀古诗也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一类诗歌 应该属于广义的咏史诗 而且从两者的共同特征来看 它们都 是以古代的人物 事物 地点等为描写对象 都是可以对历史人物的功过 历史事件的成败等 或者 发表评论 或者抒发感慨 或者借古讽今 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所以这里我们将咏史 怀古诗放在一 起 一并加以论述 二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类型 1 追思古人 寄寓情怀 诗人在咏史怀古作品中追思古人 其实往往也是在写自己 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慨 若再细分 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品格或功业的歌颂与追慕 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如晋代诗人 左思的 咏史 其六 荆轲饮燕市 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 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 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 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 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 重之若千钧 历史上对荆轲的称咏不计其数 左思的这首却别出心裁 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 即以荆轲的出身 为着眼点 并借着对荆轲这一人物的追怀 表达了作者对世族豪门的鄙弃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从层 次上划分 这首诗也可以作三个层次解 首四句直写本事 写荆轲饮酒燕市 高渐离击筑和之 中间 四句是对荆轲饮酒燕市行为的评价 那气势虽然不可以与壮士之节相比 却也与一般人迥然有别 那 高视四海之志更不是豪门权贵可以相提并论的 最后四句 诗人归之于对现实的感喟 直写自己对权 贵的蔑视 豪门大户虽自视高贵 但在诗人眼里却微若尘埃 相反 那些出身低贱的寒门庶族 在他 看来却重若干钧 身价高贵无比 又如李白的 古风 其十 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 意轻赠千金 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诗歌以战国时的名士鲁仲连为追怀对象 赞美了他倜傥俊迈的人格魅力和功成身退的豪侠之举 并借古喻今 直抒胸臆 表达了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和他意欲追步古人的超迈情怀 诗歌的一开头就 对鲁仲连极尽赞美之词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国人 史记 鲁仲连列传 说他 好奇伟仿傥之画策 而 不肯仕宦任职 李白在这里也用了 倜傥 特高妙 等形容词极尽夸赞之意 并且用了一个比喻 说他仿若明月从海底喷薄而出 一出现便光耀千里 成了世人瞩目的中心 评价是如此之高 那么鲁 仲连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壮举呢 诗歌的中间四句很自然地引入了对鲁仲连壮举的追怀 却秦振英 声 后世仰末照 意轻赠千金 顾向平原笑 史载 秦国长平之战打败赵国后 又进而围攻其首都邯 知识点睛知识点睛 3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郸 赵向魏求救 魏王不但按兵不动 反而派人劝赵国向秦投降称臣 时值鲁仲连在邯郸城中 他往 见赵相平原君 陈说利害 并以辩辞却秦 后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来救 邯郸之围被解 平原君赠鲁仲 连千金以示谢意 鲁仲连辞之不受 鲁仲连倜傥高标 功成不居的表现 在诗人的笔下浓缩为四句简 短的概括 但是形象却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最后两句 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李白以鲁仲连自比 以古托今 寄寓胸臆 表明其欲求建功立业 功成身退的理想 第二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残酷的现实常常会使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成为 梦幻泡影 一种悲凉之情便油然而生 如陈子昂的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之二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 驱马复归来 诗题所咏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的一位君主 据载 燕昭王是一位十分贤明的君主 他执政之后 广纳贤士 当时的许多名士如邹衍 乐毅 剧辛等都被招揽到他的国中 这就使得燕国的势力逐渐强 大起来 并且打败了比自己势力强大的齐国 诗歌的首二句是吊古 写对燕昭王所遗留古迹的凭吊 诗中的碣石馆即碣石宫 为燕昭王迎接梁国名士邹衍所建 而黄金台 则是燕昭王所筑的高台 置黄 金于其上 以招贤纳士 故曰黄金台 后来招来了乐毅 剧辛等人 当然 睹物思人 诗人登上碣石 馆故地 遥望古黄金台的所在 势必引发的是对它们的主人的怀恋和追思 于是 丘陵尽乔木 昭王 安在哉 诗的后两句很自然地过渡到对燕昭王的怀念 举目望去 充溢于眼前的是起伏的丘陵和那上 面不尽的乔木 诗人禁不住叩问 那位招贤纳士的贤明君主燕昭王哪里去了呢 其下二句 霸图今已 矣 驱马复归来 颇似作者对此问句所作的自我解答 曾经辉煌一时的雄图霸业和它的主人 早已成 了湮灭不再的历史 那么 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呢 或许只有那驱马归来后不尽的感慨和哀伤 结尾虽 以实语道出 直陈其事 却言语浅近而寄托遥深 意思是说 识贤 纳贤的贤明君主已经无处可寻 那么 我的满腹才华又有谁来赏识呢 这是诗人感慨 哀伤的原因之所在 其中更寄托着诗人胸怀建功 立业的远大志向而无处施展的愁苦与愤懑 这首诗如果和陈子昂的又一首名作 登幽州台歌 对照来 读 或许更能够体会出诗人的高远之志和愁苦之心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四句 却传诵千古 拥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何也 慷慨悲壮的心志叙写 应该是其中的 一个重要原因 这首诗同前首一样 也是作者登临蓟丘览古有感而作 诗题所说的幽州台 又叫蓟北 楼 又称蓟丘或燕台 也就是前首诗中的黄金台 据载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697 陈子昂随建安郡 王武攸宜北征契丹 武攸宜不懂军事 致使前军屡遭败仗 陈子昂激于义愤 直言急谏 但是却被武 氏置之不理 陈子昂 自以官在近侍 又参予军谋 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 结 果却遭到了武攸宜的贬斥 子昂始知不合 因箝默下列 但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 燕昭 之事 赋诗数首 乃泫然流涕而歌曰 前不见古人 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 陈子昂别传 这 就是 登幽州台歌 和 蓟丘览古 组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怀古之作诗题 登幽州台歌 内容上却无 一字涉及史事 尽为作者登幽州台时的所感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诗人登上幽州台 举目遥 望 匠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联系前章的描写 可以与此诗诗意相互发明 昔日那位招贤纳士的 燕昭王早已不可追及 但是他的后继者又在哪里呢 我怎么也不能够遇见呢 作者胸怀旷世之才 很想 有一番作为 但是却不能遇到识贤的明主 这是作者的深意所在 后二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 涕下 怀才不遇的忧郁引发的自然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而思考的结果是天地的永恒与个人的渺小和 生命短暂所形成的鲜明对照 这又使得诗人胸中充满无限悲慨 于是形之于外的便是诗人因为悲伤而 流下的痛苦的泪水 整首诗纯为作者内心情志的外化 短短四句 却把一个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活化于读者面前 让读者和他一起感受天地的苍茫和生命的短暂 一起感慨 一起哀伤 诗歌语短情 深 诗风质朴却感人至深 不失为千古以来的怀古佳构 此外 苏轼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也可以归入此类 周瑜在 小乔初嫁 时就立下了令 强虏 灰飞烟灭 之大功 可谓少年得志 风流倜傥 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 却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与周瑜相比 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 人生如梦 的感慨 今世之无奈却只能 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联想古人 观照自己 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观照 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 4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意义 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 正是这样 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第三 诗人追怀与自己遭遇类似的古人 感慨身世 关照自我 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怀才 不遇的感伤 比如杜甫的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 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杜甫定居成都时游览武侯祠所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杜甫虽然怀有 致君尧舜 的政治理想 却仕途坎坷 无法施展抱负 他写 蜀相 时 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诗人目睹国势艰危 生民涂炭 之况 自身又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 因此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备加敬重 对诸 葛亮最终的壮志难酬也感同身受 无限惋惜 首联写诗人寻访武侯祠的过程 一个 寻 字有力地表 现出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锦官城外柏森森 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 写的是丞 相祠堂的所在地和外景 渲染了一种安谧 肃穆的气氛 颔联两句 诗人的行踪由远至近 进入祠堂 之内 见到的却是一派幽静荒凉的景象 庭草自春 何关人事 流莺空啭 只堪伤情 诗人独自一人 满怀心事 徘徊瞻眺于荒凉的武侯祠庙之间 不禁有感而发 于是就有了颈联中的两句诗 颈联两句 纯发议论 笔墨浓重 是全篇的精粹所在 三顾频烦 两朝开济 在刘备是知人善任 终始不渝 在 诸葛亮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为君者既有托付之重 为臣者必怀图报之诚 这一切 或许诗人早不 知想过了几千百回 只是在独自一人面对这古庙荒庭时 才真正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 可称字字千钧 催人落泪 尾联则表现出了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 指 的是为国为民 大智大勇的仁人志士 而对于许身社稷 志在匡国的杜甫本人来说 更是感同身受 沉郁悲凉 此诗将对古人功业的痛惜与对时局的感慨熔于一炉 所怀者大 所感者深 乃咏史诗中的 佳句 又如李商隐的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年少才高 却被贬长沙 一生郁郁不得志 他的悲惨遭遇引起后世文人的深切同情 李商隐 独辟蹊径 截取贾谊宣室夜对的情节抒发议论 在一般人看来 贾谊自长沙被召回 而且能和汉文帝 深夜长谈 这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 但诗人独具慧眼 认为汉文帝徒有求贤之名 而无 求贤之实 他虚心询问贾谊的 不是民生的疾苦 而是对问神求仙 希求长生的好奇 这段议论新警 透辟 发人深省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讽刺汉文帝 实际有着针砭现实的用意 晚唐许多皇帝崇佛媚道 服药求仙 不顾百姓死活 不任贤才 诗人矛头所指 显然是那些 不问苍生问鬼神 的统治者 李 商隐也有着贾谊一样经世济民 欲回天地的壮志 但偏遭衰世 沉沦下僚 所以他在感慨贾谊怀才不 遇的同时 也有自伤身世的意味 2 怀古伤今 慨叹兴亡 历尽沧桑的历史遗迹 无论昔盛今衰 或是物是人非 都很容易引发诗人的盛衰之感和兴亡之悲 在对人事变迁的感叹中 往往也包含了诗人对于自己所处时代命运的关注 李白的 越中览古 就十 分典型 越王勾践破吴归 宫女如花满春殿 战士还家尽锦衣 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亦即诗人游览越中 唐越州 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 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 吴越两国争霸南方 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 四年 被吴王夫差打败 回到国内 卧薪尝胆 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 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 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 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 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 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 而是在吴败越胜 越 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 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 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 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 雪了耻 战士都凯旋了 由于战事已经结束 大家都受到了赏赐 所 以不穿铁甲 而穿锦衣 只 尽锦衣 三字 就将越王及其战土得意归来 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 5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 踌躇满志 不但耀武扬威 而且荒淫逸乐起来 于是 花朵一 般的美人 就占满了宫殿 拥簇着他 侍候着他 春殿 的 春 字 应上 如花 描摹美好的时 光和景象 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 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千干净净表达得非 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 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 美好 热闹 欢乐 然 而结句突然一转 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 威武 富贵 荣华 现在还 有什么呢 人们所能看到的 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 盛衰的 无常 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 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 这种希望的破灭 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 通过具体的景物 作了鲜 明的对比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 直接描写某种环境 是比较难于突出的 而通过对比 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 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 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 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 对照极为强烈 前面写得愈着力 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 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 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 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 就显得格外有力 量 有神采 这种写法 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 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 苏台览古 可资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官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 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 的残破 苏台的荒凉 而人事的变化 兴废的无常 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 柳 色青青 年年如旧 岁岁常新 以 新 与 旧 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 作鲜明的对照 更加深 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 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 写出古今盛衰之感 用意遣词 精炼而又 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 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 无限的春光之中 回荡着歌声 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 船娘闲唱菱歌 旧苑荒台 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 而昔日的帝王宫殿 美女 笙歌 却一切都巳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 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 是亘 古不变的 只有她 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 看见过夫差 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 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 罢了 以上两诗都是览古之作 主题相同 题材近似 但前者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 以四分之三的篇 幅竭力渲染 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 转出主意 后者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 以暗示昔日之繁 华 以亘古不变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 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除此以外 中唐大诗人刘禹锡在金陵一带写作的怀古诗也是很经典的表达盛衰之感兴亡之悲的作 品 比如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先要解释的是几个地名 乌衣巷 地名 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 是东晋时高门士族的居住 地 当时的名门望族王导 谢安等 都曾在此居住 再往前三国时吴在此置乌衣营 以士兵着乌衣而 得名 朱雀桥 又叫朱雀桁 是六朝都城南门朱雀门以外 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 是由市中心通往乌 衣巷的必经之路 这首绝句写得颇有特点 在手法上采用移步换景之术 依次描写眼前所见到的景物 并且虚实相生 以小见大 实写览古即游历乌衣巷时所见 暗衬乌衣巷昔日的繁华 以野草 燕子等 微小寻常之物 与六朝昔日无可比拟的繁盛作对比 小中见大 对照鲜明 首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 如前所述 诗人要探访乌衣巷 首先必须要经过朱雀桥 诗人途经此桥 心里想的是六朝人马喧阗的 朱雀桥 映入眼帘的却是春生秋衰的野草和兀自开着的闲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镜头继续向前推进 诗人来到乌衣巷口 这里往日贵族子弟出没的地方 如今也热闹不再 只剩下那亘古不变的一抹斜阳 当楼的残照 仿佛是在凝视着这里所有的变迁 最后二句好像电影中的镜头继续拉近 最终定格于堂 前的燕子 形成对燕子飞出飞入的一个特写镜头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意思是说 燕子依旧飞入飞出 可是六朝的繁华早已不再 往昔只有有名望之士居住的乌衣巷 如今已更换了主 6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人 成了寻常百姓的居住地 这两句的构思极为巧妙 妙处在于把燕子也作为同 夕阳 野草 一样 的历史永恒来看待 成了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从整首诗而言 诗思的构成亦十分巧妙 以小见大 以 微见著 语言流畅 朴素自然 却又给人以历史的深邃和凝重 实不愧为千古佳作 又如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深夜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依位于今南京市西边的石头山而建筑的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 公元二一二年 孙权修筑 此城 贮藏财宝军器 置兵戍守 六朝统治者 建都南京 都将它视为重地 因此后人又以石头城为 南京的代称 这组诗咏金陵六朝遗迹 而石头城 南京 则象征着这一历史时期统治者的权势 是当时 政治社会的神经中枢 这首诗以一联对句起头 起句点明 故国 见今昔之殊 次句续出 空城 增盛衰之感 故国也就是空城 都是指石头城而言 它依山建筑 故云 山围 北临长江 故可 潮 打 围绕着故国的青山 依然无恙 而被潮汐冲激着的城堡 却已荒芜 六代豪华 久已烟消云散了 两句总写江山如旧 人事全非 气势莽苍 情调悲壮 所以特别得到历代读者的激赏 后两句仍就不 变的自然现象与不断变更的社会现象对照 这个从秦淮河东升又从空城的女墙 城上的矮墙 即城垛 西落的明月 在六朝以前 已经开始它亘古如斯的旅程 现在仍旧这样 它看过六代的豪华 而在今 天 似乎还很多情 在夜深的时候 仍旧越过城垛 同样地注视着这空城的寂寞 以有情的旧月衬出 无常的人事 也就是以今日之衰与昔日之盛对照 此首的写法与上面举过的李白的 苏台览古 相同 可以参照阅读 再如 西塞山怀古 这也是刘禹锡的一首传世名作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 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是长庆四年 824 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 途经西塞山时所作 西塞山 地址在 今湖北省大冶东长江边上 三国时东吴江防要塞 诗人沿江直下 途经此地 感于西晋灭吴之事 遂 成此篇 前四句即是对西晋灭吴史事的概要追述 西晋武帝时 西晋水军在王浚的率领下 沿江东下 直取东吴 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 命令守军在江中暗置铁锥 江面用铁链横置其上 企图凭借天 险 抵抗西晋的进攻 结果王浚用大筏冲走铁锥 用火炬烧断铁链 瓦解了东吴的防御工事 晋军顺 流东下 直取东吴的都城金陵 孙皓投降 东吴遂为晋所灭 诗歌的头四句以极其简约的笔墨 对西 晋灭吴这一历史事件作了十分简明却又极为清楚的叙述 内容涉及战争的多个方面 包括作战的双方 作战方式 战争经过等 语言简约而含义丰富 再四句 诗人从对历史的追忆中回到眼前 抒写心中 所感 眼中所见 人世 二句是对前面的总结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明杨 慎 临江仙 孙吴的灭亡并不是仅有的一次历史偶然 历史在这里不断地重复着它的悲剧 人世 几回伤往事 几回 即不止一次 诗人由东吴所想到的是其后定都于金陵的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共 五个朝代 它们也都是在这里重蹈了历史的覆辙 成了一段段令人感伤的 往事 人事兴废交替 然 而青山依旧 江流依旧 大自然并不因为人事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这更是使人伤感的原因所在 最后 二句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历史毕竟成了历史 而今家国一统之际 诗人登临西塞 山 举目所见的是故垒萧萧 荻花瑟瑟 它留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难道不是对当朝国是的警醒吗 诗歌的最后一句虽然是写景 却是有深意存焉 意思是警告当朝统治者 应当以历史为鉴 不要重蹈 旧朝灭亡的覆辙 3 理性反思 托古讽今 托古讽今本来是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的共有特性 但与上面两类不同的是 作者有时候会从个人 的情感中跳出来 站在历史的高度 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些观点往往带有 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 比如唐代诗人戎昱的 咏史 汉家青史上 计拙是和亲 社稷因明主 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 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古 谁为辅佐臣 7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这首 咏史 题目又作 和蕃 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 云溪友议 和戎讽 条 据说 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 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 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 咏史 并说 此 人若在 便与朗州刺史 还笑着说 魏绛 春秋时晋国大夫 力主和戎 之功 何其懦也 大臣们 领会圣意 就不再提和亲了 这则轶闻美谈 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 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 讽刺 辛辣 这也可以看作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从安史乱后 朝政紊乱 国力削弱 藩镇割据 边患十分严重 而朝廷一味求和 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 视为国耻 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 写得激愤痛切 直截了当 一针见血 在中唐 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 点明 汉家 等于直斥唐朝 所以首联是开门见 山 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 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 三联更鞭辟入 里 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 诗人愤激地用一个 岂 字 把和亲的荒 谬和可耻 暴露无遗 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 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 这种人难道算得辅 佐皇帝的忠臣吗 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 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 更加发人思索 此诗无情揭露 和亲政策 愤激指责朝廷执政 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 从这个角度看 这首 诗虽然尖锐辛辣 仍不免稍用曲笔 为皇帝留点面子 再来看王安石的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 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念往昔 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 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 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 遗曲 词的层次很清晰 上片写景 下片怀古抒情 头三句交代时间地点 登上金陵高处向外眺望 正 是晚秋时节 天气萧瑟 故国 指的是金陵 即现在的南京市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 以下是所望景物 的逐个描述 清澈透明的江水 仿佛是一条洁白的绢带蜿蜒千里 远处青翠的山峰一个挨着一个 紧 紧地聚集在一起 斜阳中过往的船只穿梭不止 西风里店家的酒旗迎风招展 河面上是彩色的游船 天空中是漂浮着的淡淡的白云 还有美丽的水鸟时停时飞 这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 即使是最美的图 画也画不出这样的美景来 词的下片转入怀古抒情 词人登高望远 满目秋景不免引起他的悲凉情怀 王安石一生锐意改革 曾在宋神宗时推行新法 但是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 变法遭到失败 王安石也因此被两次罢相 这首词就是作于他第二次罢相回到金陵后 王安石虽遭罢 黜 但仍然心忧天下 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表担心 下片就是以六朝的兴衰递变为咏怀对象 以古鉴 今 提醒宋代君主应当以史为戒 念往昔 四句 写六朝兴亡 门外楼头 化用杜牧 台城曲 门 外韩擒虎 楼头张丽华 两句诗意 概括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荒淫误国的行为 而悲剧并不是发 生在陈后主一个人身上 六朝不是在一个个重复着前代的悲剧吗 千古 以下 词人由对六朝故事的 追怀转入现实中 登高怀古 空叹往昔的兴亡 而所有的往事都已随流水逝去 剩下的只有寒烟衰草 年年如此 最后两句用杜牧 夜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后庭花 诗意 意思是 六 朝的悲剧虽然已经过去了 但至今却还有歌女在唱着亡陈的遗曲 玉树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 是南 朝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 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 时至今日却仍有人在唱这曲亡国之音 这是让词人 深感痛心的 4 驰骋议论 自出机杼 这一类也是基于作者的理性思考 与上一类不同的是 此类诗歌中更引人注目的是诗中表达出的 作者新颖的立意角度和独特的历史观点 比如杜牧的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秦末楚汉相争 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 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 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 剖析他 失败的原因 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杜牧以诗人的眼光 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 指出出色的战将自 8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当胜不骄 败不馁 尤其是在受重创 陷绝境时 更应 包羞忍辱 这才是真正的男儿 杜诗在为项 羽的失败同情 惋惜之余 又对他的刚愎自用 缺乏自知不无讽刺 尤为人激赏的是 诗人借题发挥 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 百折不挠 才能成功 不过王安石不同意杜牧的观点 也写了一首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 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 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开篇以史实扣题 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 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 杜牧未免太天真了 即使项羽真 能重返江东 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 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 卷土重来 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 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 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诗歌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诗人诗作还有很多 写诗与写文章不同 写文章讲道理可以以气势 取胜 但诗歌篇幅短小 就只能在构思上做文章 比如批判秦始皇的暴政 贾谊的 过秦论 和杜牧 的 阿房宫赋 都是以气势取胜的名篇 这里我们来看两首构思精巧的小诗 一首是许浑的 途经秦 始皇墓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 南依骊山 北临渭水 它建成于公元前 210 年 坟丘为土筑 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 现存高四十三米 周长二千米 陵墓落成之初 坟上 树草 木以象山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 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 这就正如首句形容 的那样 给人以 龙盘虎踞 之感 诗人在墓前驻足 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 见到的是层层绿树 直 上云天 眼前的高坟 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 势入浮云亦是崩 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 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 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 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 崩 字 声如裂帛 宣告了秦皇已死 秦朝已亡 似乎言尽意绝 下文难以为 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诗作旋即别开生面 令人称绝 这 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 诗意从 崩 字悄悄引出 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 目中的彻底崩塌 同样是青山秋草 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 仁爱与俭朴 同秦始 皇的刚愎 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 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末句一个 唯 字 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 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 从诗人自己写 到了 路人 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 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另一首是章碣的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 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 213 秦始皇三十四年 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 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 诗 书 和百家之书 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 罚作筑城的苦役 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 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 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章碣或者到过那里 目之所触 感慨 系之 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 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 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 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 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 这一句夹叙夹议 明 叙暗议 有实有虚 竹帛烟销 是实写 有形象可见 竹帛 是古代写书的材料 这里指书 帝业 虚 是虚写 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 帝业虚 之意深进一层 说是虽然有关河 的险固 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 关河 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 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 河 流 如散关 萧关 泾河 渭河 崤山 华山等 贾谊 过秦论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 四塞之国 也 说 关河 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 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 但仍 然锁守不住 所以 过秦论 又说 秦人阻险不守 关梁不阖 长戟不刺 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 战 于鸿门 曾无藩篱之艰 再坚固的 篱笆 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 诗以 关河空锁祖龙居 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 言简意深 并且以形象示现 把 帝业虚 这个抽象 9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 带述带评 很有回味 祖龙 指秦始皇 这里不用 始皇 而用 祖龙 决 非单纯追求用典 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记载一项传说 始皇三十六年 有 神人对秦使者说 今年祖龙死 使者回报始皇 始皇听了 好久不讲话 过后自作解释说 祖龙者 人之先也 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 龙 之祖 而此时江山易主 祖龙 一词正话反用 又添 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 而且曲折有文采 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 进一步用历史事 实对 焚书 一事做出评判 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 书 看成是祸乱的根源 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 弭祸 从此天下太平 结果适得其反 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 朝不保夕的境地 未冷 云云是 夸张的言辞 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 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 前后相隔整整 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 感慨 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 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 这两 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 一个出身行伍 都不是读书人 可见 书 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 焚书 也未必就是巩固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过秦论 的有效措施 说 刘项原来不读书 而能灭亡 焚 书 之秦 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 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 从 竹帛 写起 又以 书 作结 首尾相接如环 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 既要剖析事理 又要显示意象 委实很不容易 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 揭示矛盾 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 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 婉 很冷静 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 如果说这就是 怨而不怒 的表现 那么 它 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再来看一首皮日休的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 亦即通济渠 隋炀帝时 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 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 自洛阳西苑 引谷 洛二水入黄河 经黄河入汴水 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 故 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 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 而以第二句反 面设难 予以批驳 诗中说 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 视为一大祸根 然而大运河 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 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 历史作用深远 用 至今 二字 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 说 千里 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 赖 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 不可缺少 更带赞许的意味 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 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 使人耳目一新 这 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 翻案法 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 发人所未发 但要做到不悖情理 却 是不易的 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 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 当年运河竣工后 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 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 龙舟 还有高三层 称为浮景的 水殿 九艘 此外 杂船无数 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 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 均著彩服 水陆照亮 所谓 春风举国 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隐 隋宫 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 第三句 水殿龙舟事 即指 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 然而他并不直说 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 比 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 共禹论功不较多 意思就是 论起功绩来 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 多些吗 这简直荒谬离奇 但由于诗人的评论 是以 若无水殿龙舟事 为前提的 仅就水利工程造 福后世而言 两者确有可比之处 然而 若无 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极尽 水殿龙 舟 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大禹相与论功 流芳千古 故作者虽用了 翻案法 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 罪名 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 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 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 是欲夺故予之法 说炀帝 共禹论功不较多 似乎是最大的恭维 奖许 但有 若无水殿龙舟事 一句的限制 又是彻底的剥夺 共禹论功 一抬 不较多 再抬 高高抬起 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 水殿龙舟事 上面 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 谴责更为强烈 这 种手法的使用 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作者生活的时代 政治腐败 已走上亡隋的老路 对于历 史的鉴戒 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 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 意味深长 此诗以议论为主 在 形象思维 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 隋宫 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 但在立意的新奇 议论的精辟和 翻 案法 的妙用方面 自有其独到处 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最后看一首清代诗人袁枚的 马嵬 10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白居易 著名的 长恨歌 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 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 另翻新意 将李 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 强 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 和 石壕吏 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 其创作背景均为 安史之乱 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 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 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这首诗是乾隆十 七年 1752 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 路过马嵬驿所作 共 4 首 袁枚与爱妾分别 远赴陕西 实属身 不由己 联想到白居易 长恨歌 所写李杨情事 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 李杨二人的生离死 别并不值得同情 需要注意的是 并不是一首诗只能表现上述四个主题中的一种 比如 贾生 既有李商隐对自 己遭遇的感怀 又有对当时政治的讽刺 西塞山怀古 既有对历代兴废的感慨 又有对当朝国是的警 醒 马嵬 一诗看似故作奇语 但我们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 发现它也是作者感慨自己的遭遇 虽然 有装可怜之嫌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诗歌主题的多重性 三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1 诗 与 史 的结合 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咏史怀古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 就其自身而言 就注定了它拥有着 诗 和 史 的双重特 征 首先 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恒魅力 源于历史而不泥于历史 咏史 不是对历史本事或事实的简 单敷写或重复 而是史事的文学化 是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 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 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 班固的 咏史 所写缇萦救父一事 隐括本传 不加藻饰 基本上是史传的翻版 相对来说 文学性不足 因而只是咏史诗的初期形态 尚不能称做是成熟形态 的咏史诗 咏史怀古诗词从形态上来说 首先是文学 是诗 是词 而不是历史 其次 咏史怀古诗 词要有 史 的根据 即历史性 源于历史本事 有感而发 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 而不是空发议论 或单纯地抒情 这是咏史诗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 因此无论是读史有感 还是登临故地 凭吊古迹 发思古之幽情 咏史怀古诗词必须有历史本事作为基础和触发点 即使是像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 四句诗纯是诗人的主观抒情 也依然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的触发 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 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 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咏史诗词的第一特征 2 咏史 与 言志 的结合 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外在形态上讲 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 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 咏史怀古诗词 的独特内涵则在于 咏史 与 言志 的结合 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咏史不是目 的 咏史是动因 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 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 是对政治 的关注 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 志 的内容 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 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 忧 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 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 治诗 在大多数情况下 咏史诗词所关注的内容 最终都定位于现实政治 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 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 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 如李白 王维等人的 咏史怀古诗歌 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 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 基本上都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 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 目的 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史言志 抒情 有所寄托 如李白的 古风 齐有倜傥生 咏写鲁仲连 最后两句是 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 这可以看做是借 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即使如王维的 西施咏 和 夷门歌 等 好像是纯粹对史事的咏写 但 其中也能见出诗歌背后所隐藏着的诗人的心志 这也是咏史诗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 3 古 与 今 的结合 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 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 一般的抒情诗歌 多 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 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 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 诗歌的视角范围多 11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局限于现在 眼前 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 因为题材的关系 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 纵横几万 里 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 从前面所举的苏轼的名作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 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 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 瑜 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 在时间 空间不断的转移 切换中 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 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 古人的怀古诗词 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路数 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 引 发思古之幽情 此为怀古 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 此为 伤今 诗歌在古代与当今 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 这是时间的转换 还有空间的转换 从眼 前所见景物的破败 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华 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 刘禹锡的那组名诗 金 陵五题 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三 台城 说 台城六代竟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 后庭花 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 既有时间的跨度 又有空间的对 比和转换 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概而言之 咏史怀古诗词是 诗 与 史 咏史 与 言志 古 与 今 的结合与统一 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四 阅读咏史怀古诗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诗史并重 知人论世 前面说过 咏史怀古诗是诗与史的结合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其中的历史因素 既要了解作者 又要了解作者追怀的人物 既要了解作者的时代 又要了解触发作者感想的时代 否 则 我们很难对一首咏史怀古题材的作品有透彻的理解 比如李清照的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不仅仅是一首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歌颂 更是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行为的斥责与鞭挞 如果只知道项羽而不了解李清照生活的时代 是很难明白这首诗的言外之意的 2 咏史怀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咏史怀古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对比 融情于景 借古讽今 化用典故 发表 议论等手法 前面讲的诗大都已经涉及 这里就不再多举例子了 2007 高考湖北卷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说明 4 分 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第一首诗宫内宫外 或空间 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 分外寒 冷 宫内绿树掩映 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 或时间 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 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 生 宫殿荒凉 思路点拨 横向 空间 对比和纵向 时间 对比正好是寒假班讲过的内容 可以借此机会加以巩 例题精讲例题精讲 12 2012 年 高一春季 教师版 第 1 讲 固 具体分析时指出拿什么跟什么对比即可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 鞭挞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 抒怀 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 感叹王朝兴衰 思路点拨 回答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 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 景 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 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 以温泉汤池著称 在今陕西省临 潼县骊山北麓 据文献记载 秦始皇曾在此 砌石起宇 西汉 北魏 北周 隋代亦建汤池 唐贞观 十八年 644 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 赐名汤泉宫 天宝六载 747 改名华清宫 当时这里台殿环 列 盛况空前 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 至唐末废圮 五代成为道观 知道这一背景 再读这二 首诗 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 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 飞雪暗云 的寒冷天气与宫内 绿树碧 檐 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 再通过 无人知道外边寒 的控诉 鞭挞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封 建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 不理国事 导致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9年党建知识竞赛简答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国内贸易买卖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合伙权益解决方案合同协议书
- 2025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合法的服装分销合同协议
- 2025年农村果园承包合同范本
- 2025云端存储合同范本
- 企业安全培训巡查课件
- 2022年五险一金培训
- 超声监测眼晶状体变化-洞察及研究
- 《绿色建筑概论》整套教学课件
- 常用急救药品的剂量与用法课件
- 《高级计量经济学》-上课讲义课件
- 塔吊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 《工贸行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课件
- 《农产品质量安全》系列讲座(第一讲-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课件
- 第二届中国管理培训生项目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
- 托业考试Toeic考题
- GB∕T 10429-2021 单级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 型式和基本参数
- 电信市场营销试题库
- 资产评估质量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