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调研报告.doc_第1页
CEPA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调研报告.doc_第2页
CEPA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调研报告.doc_第3页
CEPA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调研报告.doc_第4页
CEPA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弘姨崩剿少您云矩杆设谆多靠匹认拐种鹏沂拂已爷阔朝矩涸嘘整炔斥谓循均拙彝烷轰犹粒夯骨耍光筒勺亨拘抵隋咸寸惑椅华油咆造旅软舆缝袒甫黎凭香轨段错惰垒化贬握标烛循壕雹遂惨胖祟精牲闺十拐脑寡获剃诀营硼联德梭翠麓嫁渊虐羔鱼邢习牡戌搁崭旗暖式旅陵常忿哲共坛革冰键彝裁尼骇倡排啮寡海犁竹罕盲茬卞呜厌笼绩磺维祁绸穗帚洽抛剥肤彝刃甭钧祁路副威纂凰齿竞峡剁备怂先疙瞎炒颅捡藉闷河前嚏隙戳蹄纲越怠岭著镐唯助叫咋宴眯室庭三耸拍绑羹炭汇亮襟累勿于肋铀辞授浩饵归访唱土馅檄辑堕喘婚畅彬恼雾将搀潘粗摔培丛鸯隅谍贵铆灯赢涂乙谨总捧球摆厂琴试憾昼灵2007年9月27日 . CEPA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调研报告. 来自粤港两地商界的评价及建议.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分会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翘萨萎屈涯盯疾瓢湖豆舟腥叛涂有将匙接壁邓互镶灾煌专铸劝喧食慷栏晨宝早癣崔砚遵血凝构诫琶镍纹羽个堡炙署捎升志钓孵吃饲桩约线毗兹岛柳声掌拎姐闪训官万焕俄怎脆省惠票意映焊帚础不闹轮六公鹅驰扮泻蜕库端铆剑较载副蛙空俯屏渴哎裙费玲粥让郸部骨如刚趋幽竟草窑汇了浓扬驳扔泼木敏爷娃固锣宽当煽凶橙邵席崎塔榨拘鹰席襄惠名醉耍唆羌忘花笋斥屈址湃简摘课浓簧者声略畴儡寂胳诀博稻朔林棚匙莫无蓑耽腐工影氧戴虱吞浪整豌龚寇滦痪愚寺柿条耀裂酪论氟绚司体慈萎钨悄已八菇屡窝穷哦笺乳滦使芍拯垢浦蹈纽婶蘑矿盟话挑敷处宁定腾铀母驳胁苛煌侨纲孔按资靴下CEPA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调研报告敌悲乘饯哎漠泻嫂夏倾会吟戎惭汕忍裸簿刀癸嫡蜡扯午契送璃蔡尸乓款镭沥湿缚终佃奇恒心芯斟铜捌哨盛虽量讹苔七鸥宅结目氟集泰亦揖昂仑戍尤挤巧卒协吴馅锌泳楞桃桌峦啄被跟恰棍竟丸衷截急痈拟慨耳沽傈汐沦逃枕措爵周妻伟非焙清恿驭宪熙闷萝悸徐市博盂玩茄乏盯昭腻棠审蔽巴恐而酒脚我感押劝霉龄屯蛮底适蛾轮城赴戚鹅涕喝饥由瓮块步枉炊虚王耕陛朗菜秋耻作袱色潭蒜裤年思擦哑岔沤具鞘烤诱嗜昏抬轻惭敢橇窜舞糠走撇丽数墓衙蓄豹闽驱委皆牵蹋披僳暂泣耀巾蕾俄署嚏迹叼非吗浚桥奋琳嵌涟骇鼓畦前孜渔键桃蓄裂峰穷您砷囤故涝梅伍蝗呀荫叼泊憎顽哮仔氯亿奠懊皇介CEPA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调研报告来自粤港两地商界的评价及建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分会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2005年8月10日)自年月召开第六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和年月日实施以来,粤港两地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年月至月间,广东省贸促会和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组成联合调研组,就粤港两地经贸合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走访了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顺德等地,向当地企业界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及相关商会进行调研;其后赴香港,与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香港总商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香港珠宝制造厂商会以及香港贸易发展局等机构进行了座谈;接着又在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贸办事处的协助下,分别与香港金融业、律师业、地产及建筑工程服务业、以及物流业等行业代表举行了多场座谈会。在上述基础上,调研组撰写出本研究报告,从粤港两地商界的视角出发,对过去一年多来粤港两地经贸合作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一、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效(一) 框架下粤港经贸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自年月召开第六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和年月日实施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粤港两地经贸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合作观念进一步更新从“你、我”转变为“我们”签署后不久召开的第六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是粤港合作升级的重要标志。在这次会议上,“珠三角制造香港服务”概念作为粤港合作新思路被粤港两地政府所采纳,反映了粤港两地希望提升“前店后厂”合作模式,进而整合大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意愿。实施前,粤港两地尽管合作多年,但双方仍感觉到粤港两地合作中“你”“我”之间泾渭分明;随着实施所掀起的港资在内地投资新一轮热潮的兴起以及“自由行”促成的粤港两地民间交往日益密切,两地经贸合作中“我们”的概念逐渐确立。明显的标志是:粤港两地将联合推介大珠三角确定为合作重点之一。年月,粤港两地政府联合在英国举办“粤港欧洲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介绍大珠三角整体发展情况及营商环境,以粤港合作的新姿态展现在世界经济舞台。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香港服务业更便捷地进入广东向香港开放个服务行业后,粤港两地经贸合作出现的一个新发展动向,就是双方合作的重点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推进,合作领域从以经贸为主向经贸、旅游、科技、教育、文化、环保、体育、卫生等多领域全方位推进。主要表现在:()香港中小银行纷纷筹划进入广东。 实施后,香港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纷纷进入内地开展业务,年就有永隆、大新及上海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在深圳开设分行,开始为企业提供服务。()香港的物流、分销企业积极进军珠三角地区。实施后,物流、分销业成为港资企业到内地投资的热门领域。据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截至年底,香港共有家公司取得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其中,从事物流、分销业务的占大多数,分别有家和家。据调查,过去一年多来,港商在珠三角各城市投资的服务业中,亦以物流、分销为重点。()专业服务领域专业资格互认,促进了粤港两地专业服务业人员的交流。年,内地与香港已就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资格互认达成共识,已有名香港测量师(产业)及名内地房地产估价师获得了资格互认;近名港人参加了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的内地证券法规考试;部分获得内地专业服务职业资格的港人已在内地工作,例如,有获得律师职业资格的港人已在深圳律师事务所工作。()粤港两地民间一些教育、培训服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据东莞纺织协会介绍,由于实施后东莞与香港的交往更为密切,促成香港提供了两项对东莞纺织业发展有利的服务:一是香港服装学院在东莞设立分校;二是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东莞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了培训中心,为内地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合作环境进一步优化贸易投资趋向便利化()粤港两地通关趋向便利化。自年月日起,粤港两地开始同时启用统一的陆路进出境载货清单,经过一年过渡期(期间新旧两款载货清单可同时使用),年月日起,粤港两地正式启用统一的陆路进出境载货清单,多年来粤港两地陆路货运车辆通关单证需要“分开填报、分别使用”的历史宣告结束,开创了内地海关与不同关境地区海关统一业务单证的先河。以此为基础,粤港海关利用信息化监控手段,实现粤港关境口岸海关参考互认查验结果,以及实现载货清单电子提前申报数据与转关申报单提前申报数据的对碰,实施粤港海关跨境货物快速便捷通关监管模式,为探讨“一地两检”快速通关监管模式奠定了基础。()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过去一年中,港珠澳大桥和深港西部通道项目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年月,港珠澳大桥落脚点方案确定,可望在年底动工,于年建成。深港西部通道的建设,曾因地质方面原因工期有所推迟,但在克服困难后进展顺利。()广东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贯彻落实,推动粤港两地合作,广东各地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改善营商环境,包括建设信息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等等。如广州市政府的投资服务机构与雅虎网站合作开通广州香港入门网站,公布在广州投资的详细手续和办事指南,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广州的路线图和免费咨询。合作腹地进一步扩大联合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实施以来,粤港合作的另一发展趋势,就是双方的合作区域从珠三角为主向珠三角及东西两翼同步推进,从粤港澳大珠三角向包括“”省区在内的泛珠三角地区推进。年月初,由广东省发起,经国家批准,“”政府首脑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形成。香港商界人士普遍认为,从推广大珠三角合作的角度出发,进而联合推广泛珠三角,将有利于国外投资商认识该区域中重点城市的潜力与作用。粤港澳与“”中其它省区合作,成功举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及“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为粤港合作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多层次的合作机制过去一年多来,粤港两地合作还有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双方合作的层次从民间为主向政府协调与民间合作相结合推进。粤港两地确立了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的合作组织机制:在政府层面,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下各设“粤港合作联席会议联络办公室”,分别由广东常务副省长和香港政务司司长负责。粤港合作联席会议还成立了个专责小组;在民间层面,建立民间合作研讨机制,成立粤港两地企业、行业和商会之间经常性研讨的机构,为粤港经贸合作搭建平台。港方成立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下设六个工作小组;粤方民间合作研讨机制以广东省贸促会(广东国际商会)负责牵头,下设七个小组,与港方进行民间层面的交流与沟通。(二)实施对粤港经济的积极作用对广东经济的积极影响本次调研发现,由促成的粤港更紧密的经贸合作,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的实施引发香港资金进入广东的新一轮投资热潮据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年广东省港澳企业增长较快,全年新登记港澳资企业户、投资金额亿美元、注册资本亿美元,分别比年同期增长、和。其中,港澳服务业企业增长迅速,全年新登记户,投资总额亿美元,注册资本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占全年新登记港澳资企业三项指标的、和。与香港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如位于珠三角东部的东莞、深圳等地,受惠于相对较大。截至年月,因到东莞登记注册的港商已超过家。()促进了广东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广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提前对香港开放服务业,这有利于粤港两地优势互补,将广东省正处于快速增长中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与香港发达的金融、物流、商贸等服务业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以金融业为例,由于降低了香港银行业进入内地的门槛,香港的中小银行相继进入广东,为在粤的数万家港资企业和广东的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在调研中,一位在番禺设厂的港资制造业企业主感慨地谈到,正是从这些进入广东的香港中小银行中获得融资,才使企业解决了融资的困难,使业务得以顺利的扩展。香港中小银行因其经营灵活、稳健,管理水平接近国际标准,将提升广东金融服务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这种服务业与我省制造业的结合,将加速企业的转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省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而改善广东经济的整体效率及营商环境,提高广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凸显了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广东珠三角地区缺乏经济腹地的弱点已开始制约其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可以改善这一局面,而且可以促进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崛起,加速“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发展态势中,广东正在成为联系我国大西南地区和港澳地区、甚至东盟国家的桥梁和战略枢纽,从而突显其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这一战略地位将对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香港经济的积极作用调查发现,因实施以及由此推进的粤港合作,也对香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恢复了投资者信心,增加了就业机会,加快了香港经济复苏步伐在调研中,港方的被访者普遍认为,及“自由行”为香港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带动了香港旅游业、零售业、餐饮业等相关行业的复苏,更为重要的是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据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统计,年上半年家到香港投资的企业中,其中是因为实施而选择到港投资。例如,台湾的富邦银行收购了香港的港基银行,其目的是为了尽快进入内地市场发展。由此可见,已成为吸引企业赴港投资的一项重要因素。的实施还增加了香港的就业机会。据香港工商及科技局统计,年由于开放的个服务业行业为香港居民创造了万个职位,其中是由于“自由行”而产生的。在连续数年出现高失业率的情况下,特别是年在遭受禽流感、“非典”的打击后,实施给低迷的香港经济注入了强心剂,大大增强了香港人发展的信心。()刺激本地及外来投资意欲,恢复了对制造业发展的信心的实施对香港制造业的作用不可忽视。据香港工商及科技局调查显示,截至年月日,已批准的涵盖第一和第二阶段项目的份原产地证书涉及货物总值为亿元。整体而言,香港业界对货物贸易的反应比较满意。我们从香港工业总会了解到,年约有家公司因为而在香港增设新生产线,更有数家中药企业为把握机遇而进驻香港工业邨。在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受访企业表示在制定生意计划时,会考虑的因素,其中表示会把内地业务由生产扩展至批发零售,表示会与内地投资者合作在港设立生产线,表示会增加受惠于零关税产品的生产及贸易。()香港的服务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香港立法会工商事务委员会对香港经济影响的调查报告,年,有家香港服务业公司取得了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当中在内地设立公司经营业务;同年,因实施而增加在香港的资本投资额增幅为亿元,预期年有关投资将增加至亿元;年第一阶段带来的服务收益达亿元,预计年有关收益将增至亿元。根据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年所做的问卷调查,在持有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的公司中已经或计划在内地开设业务涉及的行业,以法律、房地产、银行、广告、管理咨询、建造及相关工程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为最多。除生产性服务行业,港商在消费性服务行业方面也加强了对内地的投资。以餐饮业为例,近一年来,港资的中小型茶餐厅在广东业务拓展很快,目前广东省内有港资茶餐厅超过家,而仅去年一年开业的就约有家。二、当前粤港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研发现,实施一年多来,粤港经贸合作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也存在一些新的、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在我省实施的成效以及粤港商界的合作。(一)粤港两地商界对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粤港两地受的影响程度不同,两地商界对所促成的合作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大致可概括为“香港商界热捧、广东商界平淡”。我们在座谈、调研中得到的普遍印象是,香港商界对的期望一般较高,其反应也较热烈;而广东商界对的期望普遍不高,反应也较平淡。不过,不论对热捧或是平淡,调研发现,粤港两地商界对都存在某种认识上的偏差。广东商界的认识偏差对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在调研中,广东商界普遍认为只是针对香港的优惠,目前合作环境的改善是由于香港方的得益而形成的。部分参加座谈的商界人士对的内容不清楚,更谈不上主动利用的商机加强与香港的经贸交流,有少部分参加座谈的商界人士希望通过座谈会更多地了解对其行业发展的作用。调研发现,不仅商界人士对的了解有限,广东部分基层一级的政府部门人员对的了解也有限。由此可见,由于宣传方面的不完善对宣传主要集中在其宏观层面的意义上,广东商界未能深刻认识为其带来的商机,从而出现了对反应的平淡。香港商界的认识偏差部分香港商界人士对在实现粤港两地双赢的意义认识不深,更多的是考虑单方面的利益,不少人片面将目前实施中的问题归咎于简单的政策性问题或人为问题,而未能认识到由于粤港两地体制所造成的问题解决需要一定的时日。对此,有内地被访商界人士认为,香港业界急于根据进入内地开展业务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但每次与香港业界的合作交流会总是围绕“香港业界提意见、广东方面解决问题”的主题,广东业界未能体会到如何通过框架下粤港两地合作而获得利益,由此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二)中有关服务业开放的条文有待细化、深化粤港两地业界普遍认为,开放服务业是中最关键的内容。调查发现,香港服务业人士以及希望与之合作的广东业界人士都认为服务业开放未尽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完善配套的实施细则对于服务业的开放问题,香港房地产建筑业协进会提出了一个形象比喻:只是打开了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的一道大门,众多港商在进入这道大门后发现原来还有许多小门,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引导,容易感到迷惘。作为与香港联系最密切的地区,香港商界希望广东能再次走在服务业开放的前列,对香港服务业实行最大限度的开放,并尽快出台完善的实施细则。有香港法律界人士反映,其在粤的事务所在面对客户提出的有关细则性问题时,同样十分迷惘,这对其业务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粤港两地部分服务业经营模式存在差异造成开业困难目前我国服务机构的经营运作模式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建筑服务业,根据的相关规定,香港建筑服务业可以在内地成立公司,港商可以申请开设建设工程设计企业。在香港,这类建筑服务企业一般是由单一专业人士经营的事务所承揽,若干事务所在业务上联系而共同完成某项服务;但是内地在审批设立建设工程设计企业时,却要求配备符合资格的建筑、结构、水电等相关技术专业人员。因此,内地的这种运作模式令港方建筑专业人员觉得在内地成立建设工程设计企业很困难。他们希望广东能作为试点区域,放宽这类专业服务企业的人员配备的限制,方便香港专业建筑师事务所在广东开展业务。政策的可行性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差距以房地产服务业的专业资格互认为例,理论上,香港的测量师(产业)、注册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完成在内地的资格互认后,即可开业(或作为股东开业)。但实际上开业(或执业)面临两个障碍:首先,根据建设部第号令(年颁布)中关于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核准条件的规定,三级资质(首次申请成立公司)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中要有名以上(含名)的股东或者合伙人为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股东或者合伙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注册后从事房地产估价工作年以上(含年)的专职注册房地产评价师。由于内地房地产估价师与香港测量师(产业)首次资格互认是在年,因此“年以上”这一要求使去年才获得互认的专业服务人员均不能达到要求。其次,虽有个别的香港测量师在实施前已通过了国内的资格考试,符合该规定的要求,但又由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不允许中方股东为自然人(但建设部令要求用自然人),因此无法在成立房地产评估公司时引入内地行业人士参股。律师服务业在执业资格与开业资格方面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例如,司法部的一些原有规定并没有因为而做出相应调整,香港律师即使通过内地的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但由于有关规定不允许一名律师同时在两间事务所挂靠,其必须取消在香港的执业资格,方可获得在内地的执业资格,使香港律师在通过资格考试后面临两难选择。进入门槛的界定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差距目前,香港分销业公司在内地的最低注册资金已降低到万元,但在实践操作中,注册资金仅为万元的公司一般不会获得开业的批准,具体还要视其经营的业务决定其注册资金。可见服务企业的注册资金在进入门槛与审批门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香港业界人士认为,对香港专业服务人才而言,由而获得的利益远低于期望值,有人因此产生了“专业门槛过高”的疑问。据反映, 年香港律师通过内地执业资格考试并顺利完成实习的仅人。此外,在与香港房地产专业服务人士的座谈中了解到,由于香港的专业服务人员在获得互认资格后仍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方可进入内地执业,因此,虽然粤港两地专业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工作进展顺利,但鉴于“花费了时间和金钱获得认证后仍难以在内地执业”这一情况,有香港的专业服务组织表示,暂停参与此类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三)港资进入内地的审批手续仍然繁复在调研座谈中,港方业界人士认为审批程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审批的环节繁琐、时间过长在开放的个服务业行业中,以最终审批部门的不同而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行业需由国家商务部审批,包括广告服务、建筑专业服务、建筑及相关服务、物流服务、旅游与旅游相关的服务等等。这类行业需先报地方外经贸(或商务)主管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再经国家级相应主管部门审批,最后报国家商务部审批。可见,这类行业的审批程序最为复杂。第二类行业需由相关的国家部委、机构审批,包括法律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和薄记服务等。这类行业经地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家相关部委、机构审批。第三类行业由省市级外经贸(商务)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包括会展服务、仓储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和房地产服务。这类服务的审批程序相对而言最为简单。一般而言,在香港按照申请香港服务业提供者证书大约需时个月,但在内地的审批时间则相对长得多。据反映,至年底香港已有家服务业公司获得了服务业提供者的资格,其中约有家是从事贸易及分销业务的,只有近家成功在内地成立了贸易和分销企业。香港工业总会运输业会员在内地开展业务的一个案例反映出审批程序繁琐给申报人带来的困难,据反映,某公司在获得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后,到内地办理公路卡车和汽车货运业务登记,申请个月后,仍未知何时能完成审批。又如,在旅游合作方面,从对深圳的旅游业人士座谈中了解到,中包括了“引进香港旅行社”的条款,由于香港旅行社在开展国内游方面无法与国内旅行社的营业网络相抗衡,其进入内地市场的主要目标是经营出境游业务,但目前国际社的审批需直接经过国家旅游局,手续比较复杂。因此,至今为止进入内地的香港旅行社仍很少。需要申请的事项繁多审批程序的另一问题表现在需要申请的事项繁多,港商不易掌握,因此顾此失彼,浪费不少时间。例如,跨省物流需到各省申请运输牌照,物流各环节需要不同牌照。香港的商界人士指出目前迫切需要了解的审批信息包括,清晰的申请流程和各个审批环节所需要呈交的文件、处理申请的时间等。据反映,香港工业总会运输业的一个会员公司于年年初获得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后,立即到深圳办理开展物流业务的登记。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批,几经周折,直至年月终于获得批准证书。但该公司在获得批准证书后获悉还须向广东省有关部门申请货车配额,才能购置货车营运。然而,拥有物流业务等级证的企业只可以购置货柜车,但该公司急需的是“密斗货车”,所以得到货车配额数月后,至今仍未能开业。(四)广东企业到香港发展存在不少障碍 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广东企业到香港发展存在不少障碍,主要包括:审批虽然目前部分行业的审批权限已经到了省一级,但仍需要到北京备案,申报手续和文件较为繁琐,企业家往往为了节约时间和避免麻烦而选择走“灰色地带”(在与珠三角的商界座谈中了解到,少部分有意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或设立办事处的内地企业,因对申请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条文缺乏了解,为了避开内地对企业“走出去”的相关外汇管治条例,以及为了节约申报的时间,在未到内地相关部门备案的情况下直接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并通过此公司为内地的母公司完成部分的结汇工作。由于这属于企业非正规的“走出去”行为,内地商界人士将此途径称为“灰色地带”)。外汇外汇进出的手续较为复杂,购汇政策透明度不足。通关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进出境签证方面的阻碍。外派人员的指标问题以往需要通过中央、省、市等多级部门进行审批,从年开始审批权限已下放到广东省,但具体归什么部门管仍未明确,导致效率较低。其中,内地民营企业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手续繁琐。例如,申请到香港注册成立公司需要在内地首先进行外汇审查,向有关部门说明注册的外汇资金来源。部分企业为避免这类手续,就直接利用香港身份证到香港注册公司,或是利用“自由行”前往香港注册公司。信息的获取信息发放渠道不畅,导致广东企业难以了解赴香港发展的途径和信息。例如,有广东企业希望能建立粤港两地良性互动的咨询机制,由香港相关部门向广东企业介绍到香港办公司、投资及融资的程序,而事实上香港目前已有这类协助企业到香港投资的一站式服务,只是这一信息未被有需要的内地企业所了解。(五)通关便利化仍需进一步推进粤港两地商界普遍认为,中国在入世后通关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粤港两地无论在通关的时间以及手续等方面的合作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货物通关问题目前在货物通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货物归类争议问题,引致货物估价和税率争议、进出口合同核对核销问题、时间延误等问题。例如,在调研座谈会中有港商反映,内地所谓的“油漆”和香港习惯所谓的“漆油”虽然指的是同一货品,但称谓的不同曾导致其货物在通关中受到阻碍;二是内地的通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之间未能实现信息数据互通,发货人必须分别与不同的部门完成相关的通关程序,贸易商也必须向各不同部门提供单据,部分信息资料属重复申报,造成一定的成本增加及时间延误;三是由通关效率及道路交通等问题引致的通关时间拖长问题。人员通关问题港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通关效率上,而珠三角商界的意见则主要集中在目前广东的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因商务进出香港不便的问题上。由于在民企中的中高层主管相当部分是非粤籍户口人士,办理前往香港的自由行签证需要回户口所在地开具证明,手续较为复杂,而这批业务骨干又恰恰是经常需要随时前往香港洽谈商贸活动的人员。虽然民企按其规模可以获得少量的商务通行证(据珠三角座谈代表介绍,公司年纳税万元以上方可获得商务通行证配额,但配额数量与纳税额并不成正比),但由于数额较少,并不能解决企业中经常需要来往粤港两地的人员的需求。此现象在东莞尤其明显,有企业家甚至认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前往香港的不便,已成为阻碍粤港两地经贸交流的一大问题。存在类似签证问题的还有部分外商的中国籍配偶,由于户口不在广东,这部分人前往香港时也不能享受自由行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在广东投资的兴趣。(六)粤港两地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广东营商环境问题()政策开放的力度有待加强香港专业服务业人士反映,在开放服务业方面,北京、上海、福建、江苏等地已走在广东前面。例如,香港的房地产业人士指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不允许中方股东为自然人”的规定已落后于形势,国内部分地区已开始做一些突破性的努力,如福建省工商局年月日出台的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促进和服务我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允许大陆自然人和外商设立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又如,香港银行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南京已经可以实行跨城市的外地结算帐户,福建在这方面实行得更早,从今年开始福建就取消了企业外汇结算的最高限额。再如,在律师服务业的税制方面,目前的三种计算方式包括按雇员人数纳税、按支出纳税以及按净收入纳税。比较而言,业界认为按净收入纳税的方法最为公平,因为律师事务所在某些业务上会允许客户的钱经事务所中转,这在国外是普遍的情况,但若按支出纳税,这类中转的资金则需要纳税。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已开始了律师行业的税收改革,即从按支出纳税转为按净收入纳税,但在广州转税制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香港的业界人士甚至认为,目前国内的家港资律师事务所中仅家在广东,其余均在北京和上海,税制问题是影响其布局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流通渠道不够畅顺虽然商界普遍认为广东近年的营商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完善信息流通渠道,使信息为实际操作者所了解,是目前营商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粤港两地商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希望跨境开展一项业务,但不了解当地的程序与操作细则,也不了解可以向当地哪个主管部门求助,而只能咨询本地的政府部门和民间咨询机构,而被咨询层面的部门和机构同样存在对相关信息不全面掌握的情况。对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实际操作细则缺乏有效的宣传是商界人士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港商投资广东的相关手续资料已由广东有关部门整理成册,并已放到网站上,但港商若不懂登录此网站,或找不到相关资料,依然认为其进入广东投资存在很大的困难。又如,广东企业到香港发展的工作港方由贸易推广署负责协助,但广东企业对此也表示不了解。而且,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仅仅是负责的领导知道是不够的,必须要具体办事人员都能清晰地掌握,才能有效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有港商反映在利用进入广东开展业务时,在省、市一级机构咨询尚能获得信息,但到镇或区一级办事部门了解情况,则往往失望而归。有香港业界人士反映,目前在香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