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专题19 种群与群落课件.ppt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专题19 种群与群落课件.ppt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专题19 种群与群落课件.ppt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专题19 种群与群落课件.ppt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专题19 种群与群落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九种群与群落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 种群的特征 面积 体积 新产生 种群个体总数 个体 个体总数 各年龄期 雌雄 2 种群数量的变化 充裕 气候适宜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气候 食物 传染病 1 判断正误 1 在理想条件下 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2014 浙江卷 4c 2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014 江苏 5a 3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 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 则出生率越高 2013 浙江 4b 4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2012 新课标 6d 5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 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2012 安徽 30 2 改编 6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2012 浙江卷 5b 7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种群数量主要是由气候 食物 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2012 浙江卷 5c 2 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预测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 1 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 2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 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 老年个体少 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 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 老年个体多 k值 k 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1 不同曲线模型中 k值 与 k 2值 图中a b c 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a c d 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2值 2 k值 k 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调查方法比较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动 1 实验步骤 2 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1 血球计数板常见规格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 对于16 25的方格网而言 统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而对于25 16的方格网而言 统计四角和正中间的 共5个 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如图所示 1 混淆 可持续最大捕获量 与 最大日捕获量 2 混淆种群增长率 增长速率及 j 型增长的 值 4 对 的理解 nt n0 t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 不是增长率 增长率 1 1时 种群密度增大 1时 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1时 种群密度减小 3 误认为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或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k值 点拨k值即环境容纳量 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在某些时段 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 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 即在k值上下波动 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 如下图甲中a b均非k值 而图乙的 捕食者 猎物 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 分析该模型不难发现 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 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 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 则引起猎物数量减少 两者相互作用 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案例1 图甲为种群数量增长的 j 型 s 型曲线 图乙是几种预想的 j 型与 s 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曲线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代表的是 j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代表的是 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b 代表的是 j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代表的是 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c 代表的是 j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代表的是 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d 代表的是 j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代表的是 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误选 d 剖析 错答原因是错将 j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混同于 j 型曲线的 值 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曲线呈 j 型 其增长速率随时间呈 j 型 a 案例2 2015 黑龙江大庆模拟 35 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 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其k值为k2c 该种群k值为k1d 第4阶段后 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误选 b或d 剖析 错答原因是误将种群某时刻的最大值当作该种群k值或误认为种群数量达最大值后 不会呈下降趋势 c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 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时间内 一定区域 2 种间关系 食物 资源和空间 寄居 共同 相互依存 3 群落的空间结构 光照强度 空间和食物 镶嵌 湿度 光照强度 4 群落的演替 1 判断正误 1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 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2014 江苏卷 5c 2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 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014 江苏卷 5d 3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 2013 海南卷 29 4 4 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013 福建卷 3d 5 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2012 海南卷 17d 6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2012 广东卷 4a 7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012 全国卷 4d 2 下图中图1为某池塘群落演替历程 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状况 请分析 1 针对图1 图中正确演替进程为 该演替过程为 它不同于火山喷发处的 演替 两者的 条件不同 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步 食物网趋向于 丁 甲 丙 乙 次生演替 初生 初始植被 提高 复杂化 2 针对图2 图中甲 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宜用哪条曲线表示 哪种演替速度更快 历时更短 提示 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 因此甲应属初生演替 乙曲线存在起始物种 故应属次生演替 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 与乙曲线相同 次生演替速度更快 时间更短 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判断 1 二看法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终点 1 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2 群落演替终点 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 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 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 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 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 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 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 在低温低湿条件下 顶极群落是苔原 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 研究步骤 2 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 诱虫器 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 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 趋湿 避高温的习性 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 热源 2 吸虫器 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从而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1 误认为捕食和竞争都是不利的 点拨捕食 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 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 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 并使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更充分的生活条件 2 误认为演替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点拨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 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生物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 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 错将高山不同的海拔高度群落分布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拨群落垂直结构是指一定区域中群落内部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配置状况 如森林群落由高处到低处的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植物层或池塘群落中由浅水层到深水层的浮游动物 鲢鱼 草鱼 黑鱼 软体动物等 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群落 每一群落内部均各自具备其自身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故不同海拔地带分布有不同群落 不可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图所示 2 错将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拨不同潮间带 其所处区域的条件 如光照 海水浸入程度 植物或动物分布等 差异较大 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 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 案例 请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 如图所示 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 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 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垂直结构 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种群 2 在图示a e5个沼泽区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的有 b c d e 用字母表示 若大兴安岭的草丛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 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 海三棱藨草群落 芦苇群落 芦苇 柽柳群落 旱柳群落 3 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 演替 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 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标志重捕法 统计方法是 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 4 由柽柳群落变成旱柳群落的过程中 柽柳和旱柳的种间关系为 竞争 旱柳的数量呈现 稳定型增长 一定时间后 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 k值 5 旱柳种群具有的特征有 a c 填序号 a 死亡率b 垂直分层现象c 年龄组成d 性别比例e 水平镶嵌分布f 复杂的种间关系g 迁入率 剖析 水平 a b c d e 次生演替 取样器取样 s 环境容纳量 a c d g 综合研判模板 生态调查类实验中 误差 成因分析 典例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 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 可能偏大的是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 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 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 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解题流程 模板构建 生态类调查实验及其统计 误差 成因分析 1 标志重捕法 误差 成因 主要取决于 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偏大或偏小 2 样方法误差成因 未做到 随机 取样 在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处取样 调查时掺入了主观因素 未求得平均值 计数时未计算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个体 或将四边及四角个体均计入 3 取样器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