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高一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部分(共60分)1相传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并拥有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主要是指()a.王位世袭制度b.夏王的地位和权力c.国家机器产生d.外服臣服于内服2.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的最有可能是()a.周王b.商王c.秦王d.夏王3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5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6.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7.祠堂是族人们祭祖的地方,福建农村王姓家族还保持着家族祠堂。该家族从高至低的辈分排序中,有一组是:怀、宗、维、大,“民国元年”除夕主持祭祖的是“宗”字辈的王宗烨。按照宗法制,这个人在“宗”字辈中一定不是()a.小宗b.大宗c.嫡长子d.族长8.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9. 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10.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c.实行的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11.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3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14.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1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下列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的是()a.世卿世禄b.郡县行政c.刺史制度d.皇权独尊1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17.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18.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d.枢密院和三司使19.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a.西周b.秦朝c.唐朝d.北宋20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是()a军功爵b察举制c征辟制 d科举制2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2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a b c d2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2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25.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中国的科举文官制度是历史最悠久的帝国行政样板。”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b.宋代以后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形式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26.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c监察 d司法27.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28.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包括( )西汉设置“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明朝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 a. b. c. d.29.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30.“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a.防止了大臣专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c.取代了内阁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第卷选择题部分(共40分)31.(本题共14分)材料一: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这种加强中央统治的政策,至第五个皇帝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1) 结合材料一判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制度并分析其产生原因。(4分)这一制度产生什么问题,最终如何解决?(4分)(2) 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4分)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2分)32.(本题共12分)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1) 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4分)(2) 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2分)结局哪种权威占了上风?(2分)(3)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与秦汉政治相比比较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2分)33.(本题共14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避嫌)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 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4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4分)高一第一次阶段测试参考答案1-5cbacc 6-10dacdb11-15cdbbc 16-20cbbdc21-25dcdcb 26-30bdabb31.(14分)(1)郡国并行制。(2分)原因:国家地域辽阔,难以用单一中央管辖的办法;(2分)后果: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酿成七国之乱。(2分)推恩令。(2分)(2)措施:所有州郡直属中央,(1分)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1分)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1分)规定地方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1分)作者看法:这些措施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1分)但对地方实力剥夺太过,导致地方 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1分)32(12分)(1)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宰相的意见(4分)(2)皇权于法律权威的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