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在情境中追求随文识字高效性.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在情境中追求随文识字高效性.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在情境中追求随文识字高效性.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在情境中追求随文识字高效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情境中追求随文识字高效性随文识字是我们语文教学第一课时常用的方法,随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而且理解了词语又有助于课文内容的把握。低年段课文简短,随着课文朗读解析生字的音、形、义,课堂紧凑、漂亮。到了中年段,老师们疑惑了:课文长,生字多,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朗读课文是重点?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考虑识字时间多了,整篇课文的朗读少了,颇有点一字障目的味道。再者,在朗读情境性强的课文时,经常停下来“说文解字”,课文美妙的意境荡然无存,课堂总留遗憾。新课标要求中年段的第一课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也需要有情感目标,学生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那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识字的方法:让识字在情境、情趣中生长,重视学生的愉悦的心理体验;让词语成组成簇地在情境中开花,让语文散发出蓓蕾的芬芳,在情境中追求随文识字的高效性。下面,我就以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在中年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随文识字的学习活动。一、词组勾兑,充满“情味”情境不是孤立的画面,它是一条涓涓流淌的情感之河,散落其间的生字、词语有着鲜活的语言生命,捡起来细细揣摩和品味,会发现一些词语勾联起来正好走入了课文的一段情境故事。这过程就是我们说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感悟词语的能力自然加强。况且,在情境中认识一组词语,不着痕迹地词句过渡,保证了识字与读文的稳定性。在教学天安门广场第五自然段时,就生成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学生把曙光一词读错了,在纠正读音时发现他对这个词语不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词语的意思,而是说:“同学们,这一自然段中有三个词语的意思有些相近,去找一找,读一读。”学生很快找到是“曙光、晨曦、旭日”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语相似和区别的地方在哪里?”我的追问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读读、想想、议议,经过个别思考、查阅词典和交流分享,学生品味到了这三个词语都是写早晨的太阳,区别在于:曙光指天刚亮,拂晓;晨曦是晨光;旭日是刚出来的太阳。三个词语描写出了日出时,太阳姿态的变化。再把这三个词语带入到段落当中去读文章,文通句顺,在朗读、比较、揣摩、品味中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课文情境很好地帮助学生读出了句子之间的逻辑结构语言文字随着清晨时间的变化,而缓缓流淌着情感的发展。以上,在课文的意境中来学习一组相关联的词语,学生学习效率高,理解清晰到位。平时,老师要有这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归类分析,随文识字,以块状结构快速打通全文,扫除文字障碍。二、图文并茂,充满“趣味”课文不仅仅指语言文字,插图也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课文图文并茂,十分形象生动,本来看似抽象的文字,因为有了色彩鲜艳的插图而变得有声有色。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角效果俱佳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课文。在第一课时随文识字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依托课文插图,找出系列性的词组,在图文对照,感受识字的乐趣。切不可零敲零打,破坏了整体性。举个例子花瓣飘香第二自然段。揭示课题后,教师导入: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一天清晨,来了一个小姑娘,她来做什么呢?学生观察这幅图,小姑娘是怎么摘花瓣的?摘后是怎么拿花瓣的?在图上相对应的地方分别出示“俯”、“摘”、“捧”三个生字,读一读字音,找一找字形的特点,记一记关键笔画。然后出示一组填空:( )地俯身,( )地摘,( )地捧。因为插图非常色彩鲜明、意趣横生,给学生的发言创设了情境,很快就有了符合意境、气氛的答案:小心地俯身,小心翼翼地摘,轻轻地捧着一个懂事的小女孩于插图中凸显出来,成为学生眼中的特写镜头。再去读读描写这一插图的相关段落,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谁说第一课时没有情感,谁说识字教学枯燥乏味,借助插图,创设情境,与所对应的文章一起构成教学的立体资源,图以载道,互为补充,会发现插图能使常规的第一课时随文识字教学跳出呆板,追求高效。三、关注词串,充满“巧味”新课标要求:中年级的第一课时不仅有识字任务,还要教会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学会归纳方法。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影响的。随文识字,指随文章情节发展,在情境中识字的方法;同理,随字识文,用得恰当,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为归纳文章内容服务,二者相辅相成。关键是看教师如何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学情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细心的教师会发现,课后的“读一读,再抄写”都是课文的重点词语,归集了课文中的许多生字词,这是一个很好的识字复习的契机。课堂上巧妙地设计这一课后练习,可以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后词语适当调一下顺序是:作家 访问 文豪 惊喜 自夸孩子 告诉 预料 意识 感触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一练习放在第一课时“复习词语”这一板块,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读准、读熟这些词语,不理解的可以质疑;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词语,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都是写作家萧伯纳和孩子娜塔莎的。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到文章到中去找一找、圈一圈这些词语;再去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流利,感受孩子和大作家之间发生的故事。最后以这些词语为把手,让学生选择其中合适的词语,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抓住词语,梳理文章情节,在语境中巩固词语,真正做到了字词句篇的结合,体现了随文识字的本质意义。在自我学习意识的促进下,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最近区域得到了又一次自我的提升。所以,好的教师能利用课后习题,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条理清晰、结构紧凑、重点突出,符合中年级学生第一课时识字的要求,又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了学习活动。四、词眼留疑,充满“悬味”一次好的结课也能为识字服务。“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围绕课文关键词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课时探究文本的核心价值在此埋下伏笔,使第一课时更有味道,有看点。还是以花瓣飘香为例,“懂事”一词是文章的生字,也是课文的主旨,快结课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呢?课后去读读课文,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接着指导学生写好“懂”这一字形复杂的生字。我想,此刻学生对“懂事”一定是有理解的欲望,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下节课,学生对“懂事”一词将会在阅读赏析中理解得更加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