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阴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4.(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了 a.该地祠堂文化盛行 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在当地影响深远 d.家规与国典作用一致5.“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6.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相权不断膨胀7.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 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 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8.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9.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0.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1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12.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 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13.下列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地区时代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西汉153101136东汉16042124宋214138236南宋272148227 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 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14.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 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 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 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15.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16.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大唐六典卷30)关于州士曹司士参军职掌条有云:“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若铸得铜及白,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此史料反映出唐朝时 a.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 b.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 c.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 d.私营矿业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17.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18.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 居于交通便利之地 常遭盗贼劫掠 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缺乏政府监管 a. b. c. d.19.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20.“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 夜市出现 a. b. c. d.21.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 b. c. d.22.“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道家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23.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 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b.“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c“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24.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泽谕吉(18351901年)生于下层武士家庭,13岁才入村塾学习论语、孟子,后进入“适塾”改学西学。他苦学英语,两度访美,游历欧洲,以启迪国民为己任,立志“在远东建立一个新文明国,使日本与英国并驾齐驱,东西遥遥相对”。他一生不做官,只从事翻译、著书、教育工作,创办庆应义塾(今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思想巨著劝学篇。代表明治维新思想主流的劝学篇,“以提供民众读本和小学课本为目的”编写,共发行340万册(当时日本人口3500万)。该书反对传统儒学,提倡实学(即写信、算账、物理、地理、历史等);反对政府专制,提倡四民平等、男女平等;提出“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培养国民“文明的精神”;主张国与国平等,批评中国妄自尊大,并预言要“将中国导向文明之国,唯有推翻满清政府,此外别无他途。” 摘编自范福潮福泽谕吉的预言 材料二 张之洞(18371909年)出身官宦之家,13岁中秀才,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探花),仕途亨通,位极人臣。他一生办实业,使武汉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办新式教育,创立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派数百人赴日本留学。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出炉,目的是为申明自己与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区别,以防变法失败殃及自身,最初只印了300册送往北京,进呈光绪帝,分送部分官员,在民间影响甚微(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150万人中才可能有一人读过此书)。该书推崇儒学为正宗,固守“三纲五常”,津津乐道于“中体西用”,视平等、民权、独立、自由等一切有损君权、官权、儒教的变法思想为异端邪说。但他不会想到,他开办的新式学堂成了民主思想的摇篮,训练的湖北新军成了武昌起义的民军,建的枪炮厂为革命制造军火,设计推动的新政加速了清朝覆灭,他成为大清王朝变相的掘墓人。 摘编自范福潮清末新政的设计师张之洞等 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福泽谕吉、张之洞二人变法思想的异同。(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本劝学篇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10分)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代状元籍贯表 地区唐朝五代北宋南宋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北方小计40 62861451110河南15161221河北11145233山东33914145山西4123陕西41121甘肃3黑龙江1辽宁1南方小计1710233827868江苏71441727浙江21112020福建2711103江西2133182安徽1222167四川415111广东1131广西212湖南1111湖北423贵州2 本表资料主要来源于两唐书、新旧五代史、唐才子传等 回答: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中国古代状元籍贯分布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1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此时,豪商大贾们却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从公元前111年开始至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完全由桑弘羊负责主持。在桑弘羊等的筹划下,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桑弘羊扩大盐铁官营的建置,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在桑弘羊的建议下,实行“酒榷”即酒类专卖。他还采取措施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这种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在他的建议下,实行了均输和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简析桑弘羊改革的作用。(10分)姓名:_ 班级:_考场:_座位号:_湘阴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答卷一、选择题(48分)题目123456789101112答案题目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二、非选择题(52分)25(25分)(1)(2)26(12分) 27(15分)(1)(2)湘阴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题目123456789101112答案dcbbbbcddbbb题目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accadadaaaca25. (1)同:都基于严重的民族危机;都认识到西方的进步性;都主张发展教育。(6分,任答2点即可) 异:福泽谕吉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福泽谕吉重实学,张之洞重传统;福泽谕吉关注民众,张之洞关注上层;福泽谕吉以教育培育国民精神,张之洞以教育培育技术人才。(9分,任答3点即可) (2)福:目的在于发展民权,启蒙民众;作为民众读本和小学课本;日本善于学习利用外来文化。 张:目的在于维护皇权,反对变法;在统治阶级上层流传;中国儒学、科举根深蒂固。(10分)26. 示例一 特征:状元籍贯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3分) 说明: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密集区也作相应的变动;南方社会相对稳定。(3分) 示例二 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遗赠协议书与遗嘱
- 夫妻互不干涉协议书模板
- 中药炮制工职业健康技术规程
- 浮选药剂工标准化技术规程
- 2026届天津市蓟州区第三联合区数学七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标准借款合同范本样式是怎样的
- 2026届安徽省合肥五十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专项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6届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唐徕回民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国学与传统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 仪表参数调校规程
- 2024年10月自考00144企业管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 如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 殷商甲骨占卜制度-洞察及研究
- 多孔中空球形二氧化硅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2025至2030年中国洗护用品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2025修订
- 2025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州市越秀区九年级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