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4《柳永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doc_第1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4《柳永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doc_第2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4《柳永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doc_第3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4《柳永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doc_第4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4《柳永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4柳永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4、学习本词中铺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背诵这两首词。三、德育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望海潮一、词的相关知识介绍词,是歌词的意思,一种按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它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 词有它独特的体制特点,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1、词调与词题 词调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每个词调都有个名字,即词牌。如本词的词牌是沁园春,其他常见的如菩萨蛮、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词牌不像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相见欢、龟虽寿,听起来好象是写欢喜、高兴的气氛,但其实是描述悲凉、凄惨的曲调。因此从北宋起,就有人在词牌下加一个小标题,表明题意。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乍看“水调歌头”不知何意,不象我们写作文时要写春天,题目就是春,于是苏东坡在词牌下有一个小标题:“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词人的弟弟,看了这个标题,我们就知道词人写的是什么了。所以词牌与词题是不同的。词题起一个补充的作用。 2、词体 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是这样分为3类: 小令:58个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3、词句与词韵 词句是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讲究平仄,押韵,比诗要复杂得多,更加严整、细密。 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好景色吧。三、走进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补充介绍:长调指篇幅较长的词,按字数多寡来划分,是相对小令词、中调词而言的。慢词则是按照曲子的音乐节奏来分的。四、解题及背景介绍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雄伟景观,调名当取其意。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五、教师范读,明确读音六、学生自读,理清文意七、探讨思考: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什么?明确:本词上下片都有词眼。1、上片中,“形胜”与“繁华”为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之美,包括: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包括: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所以上片写的是杭州的美丽和繁华,前三句是总写,后面是对前面几句的具体分析,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渐展开,步步深入。2、下片中“好景”是词眼。下片围绕着好景来展开,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美丽的西湖图景:重湖叠巘清嘉的西湖山水之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四时风物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昼夜笙歌,人民安居乐业和谐之美嬉嬉钓叟莲娃老少其乐融融的劳作场景之美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州郡长官游乐之景下片句句皆好景,歌颂的是西湖之美,赞美的是杭州人民安定和谐的生活,因为只是一首投献之词,所以写这些好景,其实是对孙何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的赞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结句,是对全词的总结,其实是对孙何的美好祝愿,预祝他能早日召到京城。八、佳句鉴赏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词句,把这些好的词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于描述。九、写法借鉴1、工于铺叙,善用白描上片写的是杭州的“形胜”和“繁华”,前三句是总写,继而九句紧紧围绕这三句作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下片,着眼于“好景”对西湖美景和人民安居乐业之景作了大量的白描。2、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词中画面迭出,但由于作者处理得极富层次感,所以并无堆砌之感。如开头先从大景写起,范围逐渐缩小,直至突出重点(东南都会钱塘);写湖光山色,先写岸上,后写水面;每一片的内容,先写自然景观,再写人文景观,处处都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感。十、主旨归纳通过描写杭州秀美之景,以及繁华豪奢之太平盛世,歌颂了杭州郡守孙何之功绩。第二课时 学习雨霖铃一 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二 教师朗读,学生把握感情基调明确: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哀婉悲伤。三 学生再读,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思考:贯穿本词的线索是什么?明确:伤离别四 思考讨论,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而写景抒情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本文于“伤离别”三字为线索,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作者的无奈与伤感。1、试以上片为例,师生共同探讨,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讨论明确: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内心哀婉悲伤的别情。 细腻的人物形象描写:(1)对长亭晚,“对” “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2)都门帐饮无绪,“无绪”是离别之人当时心绪不安,不知所措的真实心理描写。(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后连用去去两字,显现出的是作者激越的声请。总结:实写别时情景,词人以冷寂幽清的景色,为我们渲染了一场凄惨的别离,通过细腻的人物行为动作描写,传递出别离之人依依惜别之情。2、学生分析下片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五、佳句鉴赏例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念”字用得甚好,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由上片的实写过渡到下片的虚写。例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此句句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例五:“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