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种群数量的变化》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种群数量的变化》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种群数量的变化》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种群数量的变化》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ck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d在k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3.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5(2012山东滨州一模)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倍)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k值是固定的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8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9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k表示种群的最大值,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曲线上的点种群大小(kn)/k种群的增长量s1200.9018s2500.7538s31000.5050s41500.2538s51800.1018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为20010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下图表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12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二、非选择题13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参考答案 1c解析:在k值时,草鱼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捕捞草鱼的最佳时机应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期(种群数量为k/2时),而不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期。2b解析:a项中,4支试管中最初环境适宜,所以都经历了“j”型增长;b项中,最初的条件不同,不会同时达到k值,如与相比,起始酵母菌数多,先于达到k值;c项中,培养液体积和不同,试管内种群的k值应大于试管;d项中,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所以先于试管开始下降。3d解析: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的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速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k为种群最大值),因此k值2002400(只)。4d解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当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即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率为零;当种群自身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影响种群的增长。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5d解析: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种群数量,可用标志重捕法。1增长率。只要大于1,增长率就大于0,种群数量就会增长。只要小于1,增长率就小于0,种群数量就会减少。因此第3年种群数量最大,第9年种群数量最小。6d解析:“j”型增长与“s”型增长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s”型增长有k值,而“j”型增长无k值。7d解析: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培养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8b解析:“s”型增长无固定的增长率,整体上增长速率的变化为由小变大,种群数量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然后又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到k时增长速率为0。9a解析:由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量最大时为50,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曲线上的点是s3,故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3点之后。10c解析:大多数试题都从种群的增长曲线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的创新点在于从值入手,突破思维定式。0a年,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不呈“s”型增长。cd年,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11c解析:题图反映b组培养温度最适宜,种群数量的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的消耗。12b解析:种群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13解析:(1)由关系式n(总数)/m(第一次捕捉到的标记数)n(第二次捕捉数)/m(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即可得出nmn/m。(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 hm2的种群总数为288只,种群平均密度是144只/hm2。由于第一次捕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