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基础整合 考点突破 热点聚焦 基础整合基础梳理网络构建 基础梳理 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古代辉煌的历程 1 秦的统一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的意义 2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 3 隋唐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 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了气度恢弘的 2 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1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划时代 至尊地位 全盛时代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重要标志 一脉相传 辨别区分文字 汉字文字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而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1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对于反映人们的 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 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和的特点 精神生活 精神世界 实用性 整体性 2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1 区域文化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 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 2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1 中华各民族文化 特点 既有中华文化的 又有各自的民族 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 都是中华民族的 关系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和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历史 地理 区域 借鉴 共性 特性 瑰宝 骄傲 相互促进 认同感 归属感 民族凝聚力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即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认同 理解 网络构建 考点突破精讲考点典题例练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考点一 考点透析 1 源远流长 2 博大精深 3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易错辨析 1 2015年广东文综 31a 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辨析 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 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 2 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辨析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 辨析 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 交流与融合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高考扫描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 19 选 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 19 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 21 选 典例导引 2015唐山模拟 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 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 如 后园作回文诗 南朝齐 王融 正读 斜峰绕径曲 耸石带山连 花馀拂戏鸟 树密隐鸣蝉 逆读 蝉鸣隐密树 鸟戏拂馀花 连山带石耸 曲径绕峰斜 了解并阅读回文诗 我们可以感受到 古代诗人崇尚自然 道法自然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风格独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古典诗词注重实用 整体性强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回文诗的正读和逆读 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意境 这体现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风格独特 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崇尚自然 道法自然 故排除 注重实用 整体性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故 说法错误 答案为c 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二 考点透析 1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2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易错辨析 1 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 辨析 中华文化呈现多样性 两岸文化交流能够做到相互借鉴 共同发展 并不是消除文化差异 2 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辨析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中 华文化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而是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的 统一 3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民族不同 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辨析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高考扫描 近7年没有考查 典例导引 2015焦作联考 2015年春晚节目 大地春晖 56个民族创意服装秀 让我们大饱眼福 每年的春晚舞台上 都少不了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 各族演员载歌载舞向我们展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 这表明 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每年的春晚舞台上 都少不了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 各族演员载歌载舞向我们展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 这表明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 与材料不符 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 与材料不符 答案为d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考点三 考点透析 1 图示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 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 静止的状态 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 动态的交流 借鉴与吸收 2 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 借鉴 而是中华文化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 包容性也并不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 但都提倡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 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包容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 4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 博采众长 古今交融 中西合璧 和而不同 和睦相处 完美结合 借鉴等 易错辨析 1 2015年山东文综 31b 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辨析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通过史书典籍看不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 2015年江苏政治 21 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辨析 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渐趋融合 又保持自己各自的特色 3 中国式过年 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全 辨析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但是并不能包罗万象 中国式过年作为一种传统习俗 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高考扫描 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 21 选 典例导引 2015湖北八市联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 一些传统节日却反而不如洋节日热闹 于是有高校禁过圣诞节 对圣诞节进行封杀全堵 反对高校这一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是赞成对圣诞节进行封杀全堵的理由 不符合题意 圣诞节属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不能盲目排斥 因为文化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应该和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符合题意 答案为b 热点聚焦关注时政拓展视野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热点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数千年来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弘扬汉字文化 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汉字 了解汉字 才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 有利于世界人民认识中国 了解中国 消除误解 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 热点预测 1 书写经典 传承文明2015年10月2日晚 央视综合频道2015年度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总决赛圆满落幕 12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 最后来自信阳的河南选手徐玮琦凭借超强实力和稳定发挥勇夺冠军 赢得现场观众的由衷赞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 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领略汉字之美 此举是基于汉字 为书写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重要文明标志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独特作用 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a b c d 解析与答案 1 a本题考查汉字的地位及作用 分别从汉字的作用和地位角度说明了推出该节目的原因 均符合题意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独特作用 不符合题意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说法错误 2 举办博览会 保护非遗成果2015年9月23日 2015中国 银川第三届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正式开幕 本次博览会有24个城市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 参展的非遗项目 有剪纸 皮影雕刻 麻编 银碗制作 刺绣 口弦制演 掐丝沙画 布堆花 木板刻画等 这些非遗项目流传久远 特色鲜明 体现了 a 人们需要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b 西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c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d 我国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解析与答案 2 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非遗项目流传久远 特色鲜明 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c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文化的类型和风格 且当前人们需要的是多种类型 多样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a不符合题意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 又有糟粕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b表述错误 材料旨在强调不同地区文化而非不同民族的文化 d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 3 关注汉字应用 实现文化复兴二十世纪电脑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 今天我们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电脑 而电脑在中国的运行又离不开汉字 因此今天中国各行各业 千家万户进入电脑时代 汉字应用问题的解决功不可没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汉字文化的复兴 据此有人认为 汉字复兴就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 请运用有关知识 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属于认识类题目 首先应指出汉字复兴对于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 然后指出两者不能等同 最后指出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需要进行文化创新等 答案 1 汉字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记载了中华文化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