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考点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考点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考点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考点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考点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艺 考点42孔子 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排查基础知识 细讲核心考点 精练高考模拟 考点训练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排查基础知识 1 孔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思想内容 核心 仁 和 礼 主要内容是 仁者爱人 和 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 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 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 主张 的教育原则 教学方法上主张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上主张 学思结合 孔子和老子 一 答案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2 地位 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老子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 1 哲学思想 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提出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的思想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 政治思想 倡导 3 影响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 图解识记 图解识记 孔子的思想体系 1 背景 1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2 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井田制瓦解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3 政治 诸侯争霸 分封制走向崩溃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 文化 兴起 造就了一大批士人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百家争鸣 二 答案 私学 1 儒家 主张 提出 仁政 学说 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 养浩然之气 影响 孟子的代表作 孟子 在唐以后被奉为经典 孟子被尊为 亚圣 答案 2 主要派别 孟子 荀子 主张 哲学观 提出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论 主张 治国论 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影响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性恶论 2 墨家 答案 代表 墨子 主张 非攻 尚力 节用 节葬 影响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微点拨 兼爱 微点拨 仁爱 是推己及人 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兼爱 是不分亲疏 远近 厚薄的无等差的爱 答案 3 道家 代表 庄子 主张 提出 齐物 的观点 提出 逍遥 的人生态度 认为天与人 影响 一种消极的世界观 但很多观点被其他学派所吸收 不相胜 答案 4 法家 代表 韩非 主张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 政治上 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文化上 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 与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 5 兵家 代表 孙膑 主张 强调战争规律 利用和创造有利形势 重视人的作用 影响 对后世影响深远 图解识记 图解识记 百家争鸣 3 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 地位 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影响 儒家思想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 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 其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道德准则 变革精神 答案 1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关系剧烈变化 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2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 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 于是他提出 克己复礼 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 恢复社会秩序 3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 仁 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 仁政 思想 孟子的 仁政 贯穿着民本思想 必背答题要语 4 在教育上 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主张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 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5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提倡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 提出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 要求 废先王之教 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 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返回 细讲核心考点 1 图片藏史 孔子的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主题一 孔子讲学图 论从史出 孔子讲学图 中 孔子盘坐于台席 弟子跪坐于四周 众弟子年龄悬殊 衣着各异 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 礼 同时体现了 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 2 史料探史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史料一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史料二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圣王之治 礼义之化 然后皆出于治 合于善也 荀子 探究据上述史料说明孟子 性善论 和荀子 性恶论 是完全对立的吗 答案 性善论 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 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 二者表面截然相反 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 答案 3 重点讲解 孔子 仁 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 1 客观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分裂割据 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 以图自强 2 主观方面 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4 归纳比较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1 图片探史 道家与法家思想的比较 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 主题二 老子 韩非子 探究上面两位人物在治理国家的主张上有何不同 你认为谁的主张更易于被当时统治者接受 为什么 答案 答案 1 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 韩非子主张 中央集权 2 韩非子的主张更易于被接受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人民渴望统一 韩非子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 史料证史 儒家与墨家 仁爱 思想的比较 史料一子曰 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史料二凡入国 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 则语之尚贤 尚同 国家贫 则语之节用 节葬 国家熹音湛湎 则语之非乐 非命 国家淫僻无礼 则语之尊天 事鬼 国家务夺侵凌 即语之兼爱 非攻 墨子 论从史出上述史料表明孔子的 爱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有等级差别 墨子的 爱 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不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 故不被统治者重视 3 归纳比较 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 治国上 儒家主张 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 而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严刑峻法 2 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 性本善 而荀子主张 性本恶 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 制天命 而老子主张 顺自然 4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 强调社会责任 而道家则主张 逍遥 的人生态度 强调 超脱 4 图示构史 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 返回 精练高考模拟 1 2015 山东高考 尚书 酒诰 云 人无于水监 照镜子 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 1 2 3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 统治者不要把水作为镜子 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 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 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 体现了民本思想 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1 2 3 高考题组 2 2015 安徽高考 据 史记 载 一日 魏太子下车 向一位新贵 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 2 3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 魏太子下车 向 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 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与题意相悖 故排除 c 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排除 答案a 1 2 3 高考题组 3 2015 海南高考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 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 1 2 3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 主要是由法家提出的 故a项错误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倡导实行法治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倡导 为政以德 在治国方面强调 仁 礼 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故b项正确 厚古薄今 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 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 故c项错误 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 不符合法家的思想 故d项错误 答案b 1 2 3 高考题组 4 战国某思想家认为 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 性 情 做事 追求利益 满足欲望的话 他们一定会做坏事 发生争夺 犯分乱理 而归于暴 带来坏结果 为此 他最有可能主张 a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 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4 5 6 模拟题组 解析答案 解析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 兼爱 思想 故a项错误 清静无为 是道家思想 与 一定会 犯分乱理 而归于暴 带来坏结果 不符 故b项错误 仁政是孟子的观点 孟子主张 性本善 与 一定会做坏事 发生争夺 不符 故c项错误 据 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 性 情 做事 追求利益 满足欲望的话 他们一定会做坏事 发生争夺 犯分乱理 而归于暴 带来坏结果 可知某思想家主张 性本恶 而荀子提出 人之性恶 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故d项正确 答案d 4 5 6 模拟题组 5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4 5 6 模拟题组 解析答案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 解析儒家思想强调等级伦理秩序 限制自由思想 与材料中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不符 故a项错误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即符合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 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也符合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故b项正确 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 与 在中国长期存在 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不符 故c项错误 法家用严刑峻法约束人们 与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不符 故d项错误 答案b 4 5 6 模拟题组 6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 礼法 上 尚 功用 大 重视 俭约 而僈差等 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 儒家 道家b 儒家 墨家c 法家 墨家d 墨家 道家 4 5 6 模拟题组 解析答案 返回 解析材料反对一味地重视节俭而忽视等级差别 甚至不允许个体差异和君臣上下差别的存在 不能正确理解 礼 对于建国家 壹天下的价值所在 材料出现两种观点 重礼 等级差别和 兼爱 节俭 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 故b项正确 道家强调 无为而治 与材料信息不符 故a d两项错误 法家强调法治 与材料信息不符 故c项错误 答案b 4 5 6 模拟题组 返回 考点训练 1 有学者说 春秋战国时期 尤其是战国时期 既是血腥 残酷的时代 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 主要是指 a 诸子 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c 士的兴起d 学在民间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 而宽容主要是指诸子 百家争鸣 属于文化方面的宽容 故a项正确 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 故b项错误 士的兴起属于诸子 百家争鸣 的条件 故c项错误 学在民间 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也是诸子 百家争鸣 的条件 故d项错误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2 1948年在起草 世界人权宣言 过程中 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 conscience 放进宣言之中 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 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 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与 conscience 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 礼b 义c 仁d 忠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孔子追求的 礼 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与题意不符 故a项错误 荀子主张 仁义 和 王道 以德服人 与题意无关 故b项错误 材料 人人生而自由 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 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反映了孔子 仁者爱人 的思想 故c项正确 孔子认为 要实现 爱人 必须遵循 忠恕 之道 即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 与题意不符 故d项错误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3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 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 曰 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 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这反映出 a 孟子理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 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 礼 的学说d 孟子用 民本主义 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 仁 的思想 主张实行 仁政 据材料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可知 以父母论君民关系 故a项正确 作为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且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 而非 君臣关系 故b项错误 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主张 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 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故c项错误 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 而非 君臣关系 故d项错误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4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a 教育思想b 农本思想c 民本思想d 重农抑商 解析孔子的 有教无类 是教育思想 而材料中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均无教育方面的涉及 故a项错误 农本思想实际上是重农思想的另一种表述 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均无涉及 故b项错误 材料中孔子的 仁 的思想 孟子 民贵君轻 仁政 思想 荀子的 君舟民水 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 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故c项正确 三个人的思想既没有涉及重农也没有体现抑商 故d项错误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5 韩非子 载 凡治天下 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 故赏罚可用 故禁令可立 而治道具矣 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a 人情关系b 道德规范c 法制建设d 礼仪秩序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材料中 故赏罚可用 故禁令可立 而治道具矣 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 因此韩非子认为 治天下 应重在依靠法律 故c项正确 a b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 故a b d项错误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6 战国时期 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 形成了 非儒即墨 的局面 但是 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 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 是基于 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故a项错误 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 但从材料中 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 兴起了变法运动 可知诸侯国采用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 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 故b项错误 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 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 可知法家加强君主权力 变法革新 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 是其被官方采用的原因 故c项正确 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 不是导致官方采用法家思想的原因 故d项错误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7 吕思勉先生说 大同时代的境界 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 即先秦诸子 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老子幻想回到 小国寡民 的社会去 墨子主张 兼爱 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 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 复杂性 1 2 3 4 5 6 7 8 解析答案 解析材料中仅列举了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老子幻想回到 小国寡民 的社会去 墨子主张 兼爱 思想 而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开历史倒车 故a项错误 社会进步有时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道德沦丧 因而孔子提出 克己复礼 等主张 说明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二者在短时间内是矛盾的 故b项正确 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对三代时期的向往 并未体现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潮流的观点 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讲述了对三代向往的思想家的主张 并没有体现先秦诸子的各派主张 没有反映出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 复杂性的特点 故d项错误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8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 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 中说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 又称 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 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 见贤焉 然后用之 荀子 中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