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碳的化合物课件.ppt_第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碳的化合物课件.ppt_第2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碳的化合物课件.ppt_第3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碳的化合物课件.ppt_第4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4章 碳的化合物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页 contentspage 目录 经典考题剖析 考点归纳 目录页 contentspage 考点归纳 考点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 药品 大理石 或石灰石 稀盐酸 不要写成caco3和稀盐酸 2 原理 注意 1 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因为浓盐酸易挥发 使制得的co2不纯 混有氯化氢气体 2 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因为稀硫酸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 或石灰石 的表面 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3 不能用na2co3代替大理石 或石灰石 因为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太快 不便于收集 考点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3 发生装置 固 液 气体型 参看课本p111图6 10 4 收集装置 只用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co2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5 co2的检验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如果石灰水变浑浊 则该气体为co2 化学方程式 考点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6 co2的验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如果木条熄灭 则已充满 这样做是利用co2不能燃烧 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7 co2的工业制法 8 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操作过程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入大理石 塞紧胶塞 3 固定装置 4 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液封 5 收集气体 导管一定要伸入集气瓶底部 6 检验是否集满 考点2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和方法 1 药品的选择原则 选择反应速度适中 价格便宜 来源广泛 污染少 实验安全 所制气体纯净的药品 2 实验装置的设计 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原理 以及反应条件设计装置 装置设计要简单 便于控制和操作 考点3 二氧化碳的性质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o2固体叫 干冰 2 密度比空气大 3 能溶于水 设计实验证明 参看课本p114实验6 5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也不能支持燃烧 实验探究 参看课本p113实验6 4 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解释 屠狗洞 现象 灯火实验 2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探究 参看课本p114实验6 6 化学方程式 碳酸不稳定 考点3 二氧化碳的性质 3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 烧碱反应现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原因 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3沉淀 化学方程式 co2气体的检验 长期放置的石灰水 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色物质此反应的应用 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 生上炭火炉时 墙壁反而更潮湿 建筑工人在没有用完的石灰浆上覆盖一层土 鸡蛋放入石灰水中一会儿取出 可以保鲜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考点3 二氧化碳的性质 4 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化学方程式 考点4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 二氧化碳的用途 1 灭火 2 作致冷剂如人工降雨 舞台烟雾 3 制碳酸饮料 4 作温室肥料等 2 温室效应 由于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温室效应的危害 全球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升高 淹没沿海地带 土地沙漠化 旱涝灾害 农业减产 3 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措施 减少煤 石油 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开发利用太阳能 风能 乙醇等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 严禁乱砍滥伐 考点5 一氧化碳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实验室制取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想一想 水能防止co中毒吗 2 化学性质 1 可燃性 作燃料 是煤气的主要成分 现象 产生蓝色火焰 放出热量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考点5 一氧化碳的性质 2 还原性 冶炼金属 现象 黑色粉末变红色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 操作顺序实验时 先通co 后加热 实验完毕 先停止加热 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 但需对尾气处理 方法是将co点燃转变co2 或收集起来 考点5 一氧化碳的性质 3 毒性 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 使人因缺氧而死亡 4 co2和co化学性质的比较 考点5 一氧化碳的性质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各步的化学反应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的 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 干冰 用途 化工原料等 考点5 一氧化碳的性质 化学性质 1 通常情况下 co2 支持燃烧 也 燃烧 2 跟水反应 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 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溶液变 色 因为 写方程式 加热又变为 色 因为碳酸h2co3不稳定 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写出化学方程式 考点5 一氧化碳的性质 3 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写方程式 现象 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 写方程式 考点5 一氧化碳的性质 3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 密度比空气 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写方程式 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写方程式 不是置换反应 现象 黑色粉末 产生的气体能使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写方程式 特别注意尾气的处理 一氧化碳有剧毒 会使空气受污染 必须把未反应的co燃烧转变成无污染的co2 考点5 一氧化碳的性质 毒性 一氧化碳吸入肺里跟血液的血红蛋白结合 破坏了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4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该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是 经典考题剖析 考点归纳 目录页 contentspage 经典考题剖析 例1 2014 莱芜 下列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 干燥 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 其中正确的是 d a 图示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装置中长颈漏斗未伸入液面以下 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故a不正确 b 图示为使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 进气导管未伸入浓硫酸中 二氧化碳气体不能通过浓硫酸 未达到干燥的目的 故b不正确 c 图示为气体的收集装置 集气瓶瓶口向下 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应采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c不正确 d 图示为把二氧化碳气体通过伸入溶液中的导管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故d正确 答案 d 例2 请根据下列装置 回答有关问题 1 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 长颈漏斗中应加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装置还可以制取 气体 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角度说明制取该气体的理由是 2 c装置的收集方法为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碳 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 不需要加热 排水集气法 3 经查资料可知 nh3的密度比空气小 极易溶于水 有刺激性气味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来制取nh3 若用a装置做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 应如何改动 最好用 装置来收集nh3 理由是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利用酒精灯加热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不和空气中的物质 e 1 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 长颈漏斗中应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装置还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角度说明制取该气体的理由是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 不需要加热 2 c装置的收集方法为排水集气法 3 因为利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制取氨气时需要加热 所以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 并且应该用酒精灯加热 氨气极易溶于水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 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即用e装置收集 例3 2015 北京 右图所示实验中 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 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下列能说明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 变红 不变红b 变红 不变红c 变红 不变红d 比 先变红 不变红 d 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不变红 co2密度比空气大 故 比 先变红 答案 d 例4 2015 雅安 1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原理是 写化学方程式 可选用如图1的装置 填序号 制co2 设计b装置时使用仪器a的目的是 abc 通过加入液体的流速来控制反应的速度 2 在反应装置的残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溶液ph变化如图2所示 提示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a点时 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是 bc段溶液ph一直为7的理由是 滴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cacl2 hcl nacl 在bc段发生的是cacl2与na2co3的反应 cacl2呈中性 与滴入的na2co3反应生成的nacl溶液也呈中性 所以在bc段ph值为7 1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反应条件是常温 所以可选用如图1的装置a b c制取二氧化碳 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