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李俊艳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2教材分析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3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具有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在老师的指导辅助下理解诗句的意思,阅读时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个性见解。教学目标1. 能够读准本课1个生字,会正确书写“亭”。 2. 通过自读、配乐读、同桌互读等朗读形式,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多数学生能够自主摘记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评价任务1.通过生生互评,检测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的能力;通过展示评价检测学生书写正确、美观的能力。2. 通过情境朗读,检测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指名读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5)多诵读,悟诗情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自己带着感情读四人小组读古诗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全班再齐读古诗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李俊艳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了解古诗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2教材分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3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理解古诗的能力,本诗内容浅显易懂,主要让孩子通过诵读,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含义,感受洞庭湖秋夜的美。教学目标 1. 能够读准本课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庭、潭、螺”。2. 通过自读、配乐读、同桌互读等朗读形式,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多数学生能够自主摘记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评价任务1.通过生生互评,检测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的能力;通过展示评价检测学生书写正确、美观的能力。2. 通过情境朗读,检测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及对古诗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4. 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指名读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师强调“潭”字笔画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5多诵读,悟诗情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第三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李俊艳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了解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对“词”这种题材有简单的了解2教材分析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教学初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3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生字的能力,对“词”这种题材接受能力也比较快。忆江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比较喜欢。同时,还可补充另外两首忆江南。教学目标1. 能够读准本课1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谙”。2. 通过自读、配乐读、同桌互读等朗读形式,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多数学生能够自主摘记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评价任务1.通过生生互评,检测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的能力;通过展示评价检测学生书写正确、美观的能力。2. 通过情境朗读,检测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三、自读词,提出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