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岳麓版.ppt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岳麓版.ppt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岳麓版.ppt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岳麓版.ppt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岳麓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情境引入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秦汉时 官员坐陪 唐宋时 官员立侍 明清时 百官跪奉 一 明朝的建立 二 废丞相设三司 三 厂卫制度 四 八股取士 加强皇权的措施 一 明朝的建立 1 元末红巾军起义 2 朱元璋建立明朝 时间 地点 人物 1368年 应天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1368 1398年在位 明星档案姓名 朱元璋别名 朱重八家庭出生 贫农 至少三代 座右铭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 1328 1344放牛1344 1352当和尚主要负责出去讨饭 元朝的灭亡 原因 元朝末年 社会矛盾激化 天灾连年 人民生活困苦 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 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二 废丞相设三司 1 撤中书省 2 废丞相 3 在地方 废行省分权于三司 4 设五军都督府 前 后 左 中 右五军都督府 调兵权授予兵部 布政司 民 财 按察司 刑狱 都司 军事 胡惟庸案大捕杀 三 厂卫制度 什么是厂卫制度 你怎样认识明朝建立的这一制度 锦衣卫木印 锦衣卫 三 厂卫制度 1 目的 2 内容 3 评价 监视官吏 镇压人民 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锦衣卫 明太祖 东厂 明成祖 西厂 明宪宗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改革行政机构后的对比 答 唐太宗时期增加了宰相人数 而明朝废除宰相 使得相权和皇权统一 唐朝六部属于尚书省管辖 而明朝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吏 并由皇帝直接控制 而唐朝没有 p78 课中题 比一比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吗 三司的职能是什么 废行省设三司有何作用 布政司 民政 财政 按察司 刑狱 都司 军事 便于朝廷控制 四 八股取士 什么是八股取士 明朝建立后 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这就是八股取士制度 隋朝 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唐朝 完善 常考科目 进士科和明经科 武则天首创武举与殿试 明朝僵化 八股取士 科举制发展的过程 2 特点 3 作用 四书五经范围内作答 文体限于八股文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不利于社会进步 八股取士 1 目的 选拔官吏 加强统冶 明科举贡院 京城里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 从前学子们最向往又最恐惧的地方 蒲松龄描述参加科举的举子的七种表情 皇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1 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 今南京 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 努尔哈赤b 朱元璋c 皇太极d 李世民2 图4人物即位后 改革行政制度 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 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 a 丞相制度b 郡县制度c 行省制度d 科举制度 3 明史职官制 记载 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 诛丞相胡惟庸 之后 朱元璋立下圣旨 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 臣工敢言立相者斩 根据所学知识 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d 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4 小明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