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法律适用.doc_第1页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法律适用.doc_第2页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法律适用.doc_第3页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法律适用.doc_第4页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法律适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法律适用案件1【主要案情】高某酒后驾驶,行经须减速让行路段未减速,直接冲撞人行道上的梁某,致其二级伤残。经交警部门认定,高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并被判定构成交通肇事罪。之后,梁某向法院起诉高某,要求高某赔偿其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内的各项损失。高某对其他赔偿项目都予以认可,唯独拒绝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其理由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内容,刑事案件被害人之精神损害抚慰金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争议焦点】刑事被害人之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判解分析】审判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争议的焦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已经明确指出,“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既然连受理都不予受理的话,更不用谈什么承担赔偿的问题,而且通过刑罚已足以体现对受害人的精神慰藉。因此,应当驳回梁某要求高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第二种观点认为,最高院的上述批复存在不合理之处。通常情况下,犯罪只是民事侵权行为严重化的结果。既然行为性质及危害结果均较轻的民事侵权行为都要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则行为性质及危害结果均较重的刑事犯罪行为没有理由不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责任。况且,刑罚只能是惩罚犯罪分子已成事实的犯罪行为,并不能代替赔偿被害人之精神损害。因此,为全面保护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应当支持梁某要求高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笔者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通常理解,精神损害是指对自然人精神活动的损害。受害者或其近亲属因其人身权利等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伤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加害人赔偿一定数额的金钱,则称为精神损害赔偿费,或称精神损害抚慰金。从定义的表述上我们不难看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前提就是因人身权利等受到“不法侵害”。这里的“不法侵害”并没有限定为民事法律领域的侵害,犯罪行为也是一种“不法侵害”,只是这种侵害的行为性质和危害结果比较严重,以致于触犯刑事法律。既然犯罪行为也是一种“不法侵害”,相应地也可能需要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责任。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依据批复的内容驳回刑事案件被害人之精神损害抚慰金诉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损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损解释)第一条第一款则明确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也就是说,在精损解释第一条第一款所列各项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或者近亲属均可以请求加害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尽管精损解释是针对民事侵权行为而出台的,但是其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就无须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而是认为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暂时不由精损解释调整。而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人损解释并未将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加害行为性质加以区分,应该说这里的加害行为是包含了犯罪行为在内的,若非如此,则没有必要专列一条来援引精损解释,相关情况直接对号入座适用业已存在的精损解释就行了。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加害人的犯罪行为不仅触犯了刑事法律,同时也触犯了民事法律法规。不管加害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加害行为对受害人而言都是一种民事侵权,受害人均应有权依据民事法律法规要求加害人承担各项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只要加害人的侵权行为存在,受害人就相应地享有此种诉权,而不因加害人行为性质的恶化而受影响。综合分析,人损解释并未将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责任的加害人之加害行为性质及危害结果予以区分,即并不区分加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因而其并不排除刑事案件被害人请求犯罪分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权利;而在私法领域,法无禁止即自由,故而刑事案件被害人有权请求犯罪分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这样,就涉及到人损解释与批复的效力等级及孰能优先适用的问题。人损解释与批复均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均应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二者的效力等级,因而二者的效力等级可视同一样,故应从二者的优先适用问题出发。从时间上比较,批复从2002年7月20日起施行,是旧法;而人损解释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是新法;根据新法优先于旧法适用的原则,人损解释具有优先适用的地位。因此,刑事案件被害人享有请求犯罪分子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权。而交通肇事罪案同属刑事案件,故而交通肇事案刑事被害人亦应享有请求犯罪分子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权,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该诉权理应得到法院的支持。【后记】诚然,批复在其出台之时及之后一段时间内有其意义所在,能够统一国内各地方法院在这一方面的不同做法,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树立和维护了司法权威。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深化,批复显得有些滞后和不现实,不利于有效保护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批复规定精神赔偿不属于受案范围,其理由在于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已经承担了刑事责任,已达到慰藉被害人的目的,这显然是以承担刑事责任为理由而免除民事责任,以公法的后果代替私法的责任,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刑法作为公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惩罚犯罪分子达到惩戒、威慑和警示的作用,而不是对受害人进行补偿,其不同于民法作为私法,侧重的是对受害人的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进行完全的补偿,以使其尽可能地恢复到受侵害之前的状态。所以,这两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事实上,批复的内容与现行法律中的很多条文都是相冲突的,加之其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而从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角度出发,应尽可能地从现有法律中找出依据,以回避该批复的适用。比如,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上述情形除与他人同居不会构成犯罪外,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均可能因后果严重或情节恶劣而构成犯罪,而一旦重婚,并无情节轻重之分均构成犯罪。结合婚姻法其他法条及其立法精神,该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实际上就是认为犯罪行为同样要承担损害赔偿,包括赔偿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这显然与批复的内容不符,但婚姻法属于法律,作为上位法,其效力等级当然地要高于作为下位法的批复。【编者按】文章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是否合理?2如何适用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对于第一个问题,有必要提及的是:最高院为何作出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从批复的内容来看,该批复是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以及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而作出。刑诉法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刑法第三十六条也规定只对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时方判处经济损失。这也就意味着,非物质损失(精神损害)是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尽管现在审视的是批复是否合理的问题,但归根究底,考究合不合理的,还应该就刑法和刑诉法的规定来看。或者说,在刑法和刑诉法没有修改的情况下,最高院出台批复其实也是基于无奈。关于如何适用批复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法的位阶层次、特别法与普通法、以及能否作为法律依据的问题。虽然在对照人损解释与批复时,应当看到人损解释所规定的,是针对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定,而批复则是针对刑事犯罪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别规定,也即在一定程度上批复应更处于特别地位。但应当明确的是,一般情况下,最高院的批复只是针对个案而作出,不能作为普遍案件审理的法律依据。因此,在比较法律适用的优先性问题上,首先还是应当确立:作为比照的双方,必须满足同样可以作为法律依据适用的前提。案件22010年2月12日21时许,李某某、谭某某搭乘李孔某驾驶的二轮摩托车沿207国道从岑溪市区往归义方向行驶,被被告吴某驾驶的小型轿车从后面撞来,造成李某某、谭某某受伤,李某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2010年2月16日下午5时死亡及两车不同程度损坏的交通事故。经交警认定,吴某承担事故主要责任,李孔某承担事故次要责任,李某某、谭某某不承担事故责任。被告吴某因犯交通肇事罪于2010年4月30日被岑溪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后原、被告双方因赔偿问题协商未果,2010年3月30日原告诉至本院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其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内合计102711.83元。庭审中被告吴某则辩称其已承担了刑事责任,不应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审判认为:吴某驾驶机动车没有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驾驶机动车不符合安全要求、不按规定定期检查检验,李孔某超过核定载人数的机动车,二人均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分别对事故的发生承担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因二被告的不法行为致原告伤亡,其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综合肇事双方在本案的过错,应由被告吴某承担70%的民事赔偿责任,由被告李孔某承担30%的民事赔偿责任。因本案事故车辆在被告中国平安财保东莞分公司(以下称“保险公司”)处投保有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险,且事故车辆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交通事故,原告因此事故造成的合理、合法部分经济损失没有超出肇事车辆投保的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险赔偿限额。原告合理、合法部分经济损失117332元依法应由被告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内赔偿60645元给原告,剩余的56687元由被告吴某承担70%的赔偿责任即39681元,被告李孔某承担30%的赔偿责任即17006元。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民法通则、保险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责任法、交强险条例、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规定,判决被告保险公司在投保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商业第三者险限额内赔偿人民币100326元给原告。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承担了刑事责任是否可以免去被告在民事赔偿方面对原告的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对此,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吴某对其交通肇事的行为已经承担了刑事责任,不应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在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以下称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及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以下称批复):“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以看出,刑事案件涉及到民事赔偿的,其范围仅局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失在内。所依,法院应驳回原告关于精神抚慰金的主张。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吴某虽然已经对其交通肇事行为承担了刑事责任,但仍然应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因为:首先,附带民事诉讼范围是针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言的;其次,原告并非单独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第三,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分属于不同的责任范畴,刑事责任的承担不能替代民事责任的承担。对于本案争议的焦点,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首先,在法律适用上应优先适用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作为上位法、新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称(侵权责任法)。被告辩称其已承担了刑事责任不应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所依据的是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及批复。其中,批复所说“不予受理”的内容包括“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其涵括了附带民事诉讼范围所规定的情形。其实,批复只不过是最高院在2002年7月20日对云南高院个案所作的一种指导性的意见,最高院为何做出这样的批复?实因当时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没有规定,刑法第36条、刑诉法第77条、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第1条第二款当时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规定又都限于物质性损失,这也就意味着,非物质损失(精神损害)是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这在刑法和刑诉法没有修改的情况下,最高院出台批复其实也是基于无奈。如果说批复是在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情形下作为个案指导性意见而出台的,2009年12月26日出台、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则是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的形式在全国施行的。该法第2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第3条: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第4条: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也就是说,其所列各项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或者近亲属均可以请求加害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尽管侵权责任法是针对民事侵权行为而出台的,但是其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就无须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相反,在侵权行为构成犯罪并给被害人造成损失,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同时承担行政、刑事及民事责任时,民事赔偿要优先满足。再次,在现实中,在肇事人因交通肇事罪被提起公诉之前,交通事故受害人完全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而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常常受理并予以支持。交通肇事案件中法律对被告人的刑事制裁,是因为其侵权行为非常严重,以致于触犯了刑事法律构成了犯罪,体现的是刑事法律作为公法,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功能和对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的修复。而民事法律作为私法,首要任务就是平衡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具体体现在通过对失衡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以达到恢复民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原来状态。而当民事主体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有损失的事实发生,必然要对这种损失予以救助,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