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碗都不能少”例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摘要】: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独立的写作课程,小学低年段的一、二年级,主要以说话、写话为主,到中年段三年级,才真正引入“习作”一词,而“习作”一直是很多三年级学生望而生畏的。解读教材不难发现,低年段的“说话”“写话”是为中年段的“习作”过渡、铺垫的。笔者联系教学实践,从“与编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大家对话”三个角度谈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让孩子们爱上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关键词】:说话、写话、习作、有效过渡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大汉到面馆吃面,一开始连吃了九碗面都没有吃饱 ,直到吃了第十碗才终于饱了。大汉万分懊恼:“早知如此,前面九碗面就不用吃了,直接吃这第十碗面就行了。”这则笑话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由地让我联想到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独立的写作课程。在小学低年段的一、二年级,主要以“口语交际”和“写话”为主,到了中年段三年级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习作”。作为教师,如果直接从这“第十碗面”三年级“习作”时才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那学生一定得落个“吃不饱”的下场。现实中,“习作”也一直是很多三年级学生望而生畏的。看来,这面是一碗都不能少啊!那么,如何实现低年段说话、写话至中年段习作的有效过渡,让孩子进入三年级后觉得“习作”并不是一件难事,从而能真正爱上习作,切实提高写作能力?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学段目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思考。一、与编者对话让教材解读更清晰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发展需求是编者编写教材的依据。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训练依附在阅读单元之后。纵观一年级至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单元练习中所有关于“口语交际”、“写话”和“习作”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联系,低年段的“说话”“写话”是为中年段的“习作”过渡、铺垫的,而且“说话”“写话”“习作”是学生生活体验的反映,是学生交际活动的一种体现。 以“描写景色”为例: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1“口语交际”题目是春天来了:去大自然中找春天,把找到的春天讲给大家听,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讲给全部同学听。二年级上册练习2的“做做说说”中,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到了三年级,上册的习作4是一篇引导学生写秋天景色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能留心景物的特点,初步感知描写景物的方法。细细思考这三个年级中关于“景色”的说写练习,可以发现,其实它们遵循着“体验说话写话习作”的序列规律。 低年级孩子语言积累贫乏,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强。所以,低年级的说写训练就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春天,去野外观察秋天,这本身就是孩子们最开心、最兴奋的活动,孩子们一下子就深深爱上了这项“室外作业”。“把找到的春天讲给小组队员听”,“讲得好的还能作为代表讲给所有同学听”,这种带有“展示”和“比赛”性质的说话形式怎能不再次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们说话的欲望呢?一年级孩子是这样说的:大部分孩子会说:“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杏花也开了。”个别语言丰富的孩子会说:“春天就在奶奶家的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还有粉红色的桃花。”在景物前加了表示颜色的词,能初步描绘一下景物的特点了。一年级的要求只是停留在“找找说说”的层面上,而到了二年级不仅观察要求提高了要“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而且还开始要动笔了把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一个“或”字充分地体现了教材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画画”深受大部分孩子喜爱,用画画来表现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无疑也是孩子们都乐意的一种活动。但不免也有一些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挑战、热爱文字的孩子,他们这时会对“写”这种形式产生非常大的兴趣,“我就要做跟你们不一样的事”、“我就要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于是,在浓浓的兴趣和美好的憧憬下,孩子的“写话”便出炉了,如“秋天到了,小朋友们都换上了秋装。田野里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稻子黄了。我爱美丽的秋天。”这三言两语便是孩子真实的观察所得,没有写作要求的束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还能仿照课文秋游中的语言“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稻子黄了。”这也与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是相符合的,这就需要孩子平时的积累。尽管是篇幅简短,语言也不够精彩,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能让孩子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对写话的兴趣,这不也正是新课标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吗? 到了三年级,真正引入“习作”一词。习作4就是一篇引导学生写秋天景色的习作训练。在写作引导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动笔之前,请读一读冯长柱同学写的作文。”,“长满了野草的山坡是再平常不过的吧,可在冯长柱的笔下竟是那么美。讨论一下,冯长柱是怎样写山坡上的景色的。”范文的引入和讨论,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留心观察景物的特点,有动有静地写。此时,习作方法的引入让孩子们的文章有章可循,一、二年级类似题材的说话写话无疑给如今的习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平时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又能为习作增光添彩,在它们的铺垫下,孩子们的习作便水到渠成了。 再横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其他习作,都可以在低年段的单元练习“说话、写话”中找到痕迹。如习作2我的自画像,就可以在一年级上册练习1的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中找到影子;再如习作5动物名片设计大赛却能在一、二年级的练习中都找到痕迹:一年级下册练习4的“学学动物的叫声,并在句子里加上动物叫声,再读一读”和二年级下册的练习4的可爱的动物“观察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说说它的样子,再用几句话写下来。”所以,学习“写作”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关于“说写”的教学目标都不能忽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但又不可揠苗助长。“说话”“写话”就是“习作”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缺少了这个阶段,孩子的“习作”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免不了重重摔回地面的结局。2、 与学生对话让教学活动更有趣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一种“写作情趣”的表达清晰可见。同样,教育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原动力,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作为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从写作的起始阶段开始,培养学生“说”、“写”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产生说写的快乐心态,最终达到积极主动快乐习作。1、 基于“说”的兴趣激发。 小学低年段的看图说、自由说、想象说、表演说等一系列说的形式,让孩子对说产生了兴趣,孩子在形式多样的言说心声、表达情感中逐渐产生了想说的欲望,积累了“说”的语言,而后在“说”的基础上写,逐步降低了儿童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在说话训练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努力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说话训练中体验到无限乐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说话能力。例如,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给学生戴上一些头衔,如“小小解说员”、“小导游”、“小博士”等,或让学生充当课文中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使学生想说、爱说。在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我当小小导游员”的说话训练。孩子们个个劲头十足,踊跃报名。于是,我提出要求:“要当导游来介绍鸟岛,并不是背课文,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带上丰富的表情、动作,让游客们听了你的介绍后都能喜欢上鸟岛。”孩子们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导游员们便开始“上任”了。那堂课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孩子还自备了道具,如“导游旗”、“手提扩音器”等。请听一位小导游是这样开场的:“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各位一起来到美丽的青海湖鸟岛。今天,由我给大家介绍这个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希望大家喜欢。鸟岛位于”生动流畅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小听众们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所以,在说话训练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各种角色情境中,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说话训练的带来的无穷趣味,为而后的“写”打下扎实的基础。2、 基于“游戏”的快乐写话。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写话,引导学生快乐游戏做了写,想象趣事比赛写,写画结合乐着写,把写话化为游戏,从而让游戏的快乐因子点燃儿童“写”的欲望。例如:苏教版二下练习5中的“教你玩游戏”:你玩过哪些游戏?请选择一个有趣的游戏,教大家玩一玩。要注意说清楚游戏的名称和玩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这项教学内容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先让孩子们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游戏。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激发了,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自己喜欢的游戏。接着,教师让孩子们根据各自对游戏的喜好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推选组中最会玩游戏的同学为小组长。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组员把自己最喜欢而其他成员又不知道的一个游戏教给大家。这下子,运动场上彻底沸腾了,每一个小组都热火朝天地玩起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游戏:“谁是铁皮人?”、“背靠背,谁先起?”、“警察来了”“哈哈哈”的笑声回荡在校园,游戏的快乐洒满了每个孩子的心田。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你最喜欢哪个游戏?它是怎么玩的?然后小组内推荐一位说得最好的孩子在全班作交流,老师和同学作适当的评价和补充。有了游戏的快乐体验,有了说话的语言铺垫,此时再让孩子把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写下来便显得水到渠成了。又如:二下练习8中的“说说写写”:你希望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展开想象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一写。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谁是最佳设计师”的游戏活动:“好的设计师,首先要能完成设计图纸,既能画出形象的画面,又能清晰地写出设计意图:交通工具的外形和功能。完成设计图纸后张贴在教室墙报上,我们一起来评选出最佳设计师。”多么富有挑战和创意的一项竞赛啊!孩子们摩拳擦掌,绞尽脑汁地完成自己的“设计图纸”,在画与写、比赛和展示的有趣结合中,此时的写话在孩子们心中俨然变成了他们最喜欢的一项游戏。3、 基于“赏识”的活力延伸。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要学会赏识学生。在学生的说写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稚嫩表达一定要多赞美,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只要发现闪光的词句,就不要放过,或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并大肆表扬,或在作业本上画上鲜红的波浪线,打上大拇指,写几句表扬的话。儿童一旦把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看作是乐趣、是享受,就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说写实践中,使写作的兴趣链更加牢固地延伸。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在班级内开设“涂鸦墙”,创办过“我是小作家”的班刊,收效明显。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尝试着慢慢培养孩子写作的自由心、快乐心,让他们感觉写作就是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哪怕只有一句话,这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我从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开始他们的写作之旅,不管什么内容都可以写。其间,我通过朗读、“涂鸦墙”展示等方式鼓励写得真、写得好的学生。我班的“涂鸦墙”上几乎展示过全班所有孩子的作品,每当看着孩子们驻足在“涂鸦墙”前欢天喜地读着自己或别人的作品时,我知道,写作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慢慢萌发了。 “我是小作家”是我班自己创办的班刊。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就把班里几乎所有孩子的写话或日记搬到了这样的册子里,清晰的文字,美丽的画面,这架势绝对超过书店里卖的“高级作文书”,试想,哪个孩子不希望上面有自己的作品,哪个不为自己的作品登在了上面而无比激动,从而爱上写作呢?看来,“赏识”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让孩子们从心底爱上写作,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享受,它让说写的萌芽从孩子写作的起始阶段就快乐勃发、健康成长。三、与大家对话让教学方法更得法为写作教学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博士叶黎明认为:“作家是可以培养的”,“美国将作家创作视为技术,强调技术的可行,方有训练的卓有成效。教师要给予学生文学写作以技术上的支持,教师要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写作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换言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教的有“法”:有指导,有方法,别让“教作文”异化为“叫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写作教学不可“教”的妄论,要让写作教学从起始阶段真正“教”起来。 1、教师“下水”明明白白地教低年段学生阅读量和语言积累相对少,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缺乏表达的自信心。在这个写作教学的初始阶段,让孩子学着去模仿就显得特别重要。“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点出了下水之必要。在说写训练中,教师“下水”,首先,在心理上,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其次,在行动上,它给学生以“范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知老师表达了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为避免教师“下水”之作框住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去思考问题,这样也能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说写内容就有一种广泛性、创新性。例如,在进行“春天来了”的说写训练时,课前,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找到了春天。孩子们有的说“田野里”,有的说“花园里”、“小河边”、“校园里”我把这些地点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我选择了一处地点给学生作了个示范:“今天早上,老师也在我们的校园里找到了春天。春天来了,她就像一位爱打扮的小姑娘,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特别漂亮。校门口的两棵老桃树开花了,一朵朵,一簇簇,远看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由于我的语言很形象、生动,说的内容也是孩子们亲眼所见的,于是,孩子们都被吸引住了。当我要求他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说一说找到的春天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了,都想抢着把自己的见闻告诉大家。“昨天,我在田野里找到了春天。春天就像催我起床的妈妈,她来到了田野里,把麦苗儿叫醒了,麦苗儿穿上绿衣裙,跳起了舞”、“我还在奶奶家的菜园里找到了春天。春天请来了雨弟弟一起来到菜园里,沙沙沙,让菜苗苗们舒舒服服地喝个够” 听到了吗?孩子的模仿和创新能力是无穷的,多么生动稚气的语言,多么充满童趣的想象力,这回,我被深深吸引了。在孩子们充分地描绘春天后,我再让孩子拿出手中的笔,把找到的春天写下来,还可以配上插图。2、及时点拨规规矩矩地教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作文该“怎么写”,假如对涉及的写作知识一概不谈,那么教学中的“教”将皮之不存。叶黎明博士认为:“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的确,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体不同,需要的表达知识也不同。这就考验着教者首先自己要对写作常识的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学生说写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写作知识的点拨和渗透,让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低年段学生说话写话,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今后习作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看图说话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肯定或点拨,把“观察顺序”的知识渗透给孩子:如,观察景色,可按“整体部分整体”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动物的外形,可按“从头到尾”或“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这样,学生观察有了顺序,说话写话也能做到有序。又如:新课标中低年段对“写话”的年段目标有“写想象中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在说写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知识”。在教学春到梅花山时,我出示了梅花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了“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这个比喻句的生动和形象,这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想象:这满山的梅花还像什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还像一片片红艳艳的海棠花。”此时,我首先表扬孩子“红艳艳”这个词用得好,接着告诉孩子们:“想象时,我们要把这种事物想象成另一类事物,梅花和海棠花都是花,它们是同一类事物。”这下子,孩子们明白了:“这满山的梅花还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还像灿烂的朝霞” 3、随堂训练扎扎实实地教如果只在“单元练习”的说话、写话时或“习作课”中训练学生说写,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所以要将说写训练辐射到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课堂教学中。低年段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情趣性强,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用来训练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最初的拼音教学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