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免疫应答PPT专业课件.ppt_第1页
病理性免疫应答PPT专业课件.ppt_第2页
病理性免疫应答PPT专业课件.ppt_第3页
病理性免疫应答PPT专业课件.ppt_第4页
病理性免疫应答PPT专业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理性免疫应答 1 2 第一节超敏反应 3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指已经致敏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 所引起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亦称变态反应 allergy 能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通常称为变应原 4 分类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5 一 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immediatehypersensitivity I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因其发生速度快 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 反应发生快 消退快 由IgE抗体介导 无补体参与 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无明显的组织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6 一 参与反应的物质 1 变应原 allergen 能选择性激活CD4 Th2细胞与 细胞 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质 7 特点与分类 1 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 真菌 螨等 2 食物变应原 牛奶 鸡蛋 鱼 虾等 3 药物及生物制品 青霉素 异种动物血清 4 其它 某些酶类物质 动物皮屑等 8 禾本科花粉 豚草花粉 长蠕孢子 格链孢子 DustMite 9 2 IgE及其受体 IgE是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抗体 能产生IgE的浆细胞分布在鼻咽 扁桃体 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 IgE是亲细胞抗体 能通过其Fc R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 使细胞进入致敏状态 10 IgE结合在具有Fc R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11 IgEFc受体有两类 Fc RI 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 IgE合成后迅速结合上去 使机体进入致敏阶段 Fc RI和CD23 为低亲和力IgE受体 与IgE结合 通过IgE捕获抗原 可以抑制IgE抗体的产生 12 3 参与细胞 1 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二者均来自于骨髓的髓样造血干细胞 肥大细胞分布在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呼吸道 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下层 而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液中 13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均分布有高亲和力IgE的Fc R 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结合 细胞膜不稳定 导致细胞脱颗粒 I型变态反应发生 14 肥大细胞的激活 15 2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呼吸道 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 仅少量存在于外周循环血中 其活化释放的生物学活性介质参与了I型超敏反应的晚期反应 16 4 生物学活性介质 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 1 组胺 释放快 作用快 维持时间短 可扩张毛细血管 使其通透性增加 诱导支气管和肠道平滑肌收缩 刺激外分泌腺分泌 是引起痒感的惟一介质 2 激肽原酶 刺激平滑肌收缩 使支气管痉挛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强 吸引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等向局部趋化 17 新合成的介质 1 白三烯 LTs 释放及发挥作用缓慢 4 6h 但维持时间长 1 2d 是引起晚期反应的主要介质 其主要作用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地收缩 2 前列腺素D2 PGD2 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3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主要参与晚相反应 可聚集和活化血小板使之释放组胺 5 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增强I型超敏反应 4 细胞因子 包括IL 2 IL 3 IL 4 TNF 等 18 二 发生过程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效应阶段 19 1 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 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IgEF 段与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表面F R 结合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0 2 发敏阶段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与致敏细胞表面两个以上相邻的IgE结合 使FceRI桥联 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脱颗粒 21 3 效应阶段 释放的活性介质 预先储备的介质 组胺 激肽原酶等 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 前列腺素 PAF 细胞因子 IL 4 IL 13 等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 气管 支气管 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小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促进腺体分泌增加 22 组胺PAFPGD2LTC4 TNF PGD2 PAF LTC4 酶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支气管收缩 肠能动性增强 炎症 组织重构 23 变应原 特应性机体 IgE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Fc R结合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 Fc R桥联 脱颗粒外排分泌生物学活性介质 预先储备的介质 新合成的介质 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高 腺体分泌增加 平滑肌痉挛 全身性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性鼻炎 哮喘 消化道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荨麻疹 初次 产生 再次 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 I 24 25 3 消化道过敏反应 三 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过敏性休克 1 药物过敏性休克 2 血清过敏性休克 2 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4 皮肤过敏反应 26 过敏性鼻炎 许多器官都会受到变应原的影响 27 鼻息肉 28 扁桃体炎 29 皮肤荨麻疹 30 湿疹 31 结膜炎 32 支气管哮喘引发的肺气肿 33 四 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 查明变应原并避免接触 2 脱敏治疗与减敏疗法 1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小剂量 短间隔 20 30分钟 反复多次注射 2 特异性变应原减敏治疗 小剂量 间隔一周左右 多次反复皮下注射 3 药物治疗 1 抑制介质释放2 拮抗介质作用3 对症 改善器官功能 34 Skintestforallergy 35 二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 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 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36 1 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 靶细胞 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靶细胞表面抗原 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 改变的自身抗原 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发生机制 37 2 抗体 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38 靶细胞 靶细胞膜表面 半抗原抗原 刺激 IgG或IgM 抗原抗体复合物 半抗原 抗原 抗体复合物吸附于靶细胞上 激活补体 溶细胞 结合吞噬细胞 发挥吞噬作用 结合NK细胞 ADCC作用 靶细胞溶解破裂 吸附于 再次进入 机体 39 40 二 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输血反应1 ABO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2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 新生儿溶血症1 母胎Rh血型不符 多发生于孕妇为Rh 血型 2 母胎ABO血型不符3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4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 肺出血 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综合征 6 甲状腺机能亢进 Graves病 41 42 TypeIIhypersensitivityinducedbyexogenousagents 43 三 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III型超敏反应 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 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 嗜碱性 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 引起的以血管周围为主的充血水肿 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44 一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 易被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存在于循环 可能沉淀 45 2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 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3 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IgM和IgA 46 二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 结合 血小板FcR 组胺类炎性介质 激活补体 C3a C5a C3b 使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活化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47 三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1 补体的作用 2 中性粒细胞 3 血小板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 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胺等介质 吸引中性粒细胞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 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 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 血小板活化 产生5 羟色胺等物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 48 在III型超敏反应中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导致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放溶酶体酶 是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49 可溶性抗原机体抗体 IgG IgM IgA 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 小分子IC被肾脏滤过 大分子IC被吞噬 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激活补体 C3aC4aC5a 中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血小板 释放溶酶体酶 释放血管活性胺类 凝血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 通透性增强 水肿 局部缺血出血 局部或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III 吞噬IC 组织损伤 微血栓形成 释放血管活性胺类 血管通透性增强 水肿 刺激 产生 50 51 二 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Arthus反应 2 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类Arthus反应 2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 血清病 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4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52 Arthusreaction 53 Arthus likereaction 54 Serumsickness 55 类风湿性关节炎 56 系统性红斑狼疮 57 四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 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特点 发生速度慢 24 72小时后发生 消退也慢 由致敏T细胞介导 无补体和抗体参与 多在变应原进入局部发生 病灶组织出现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多数情况下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一 发生机制 抗原 T细胞 CD4 CD8 致敏T细胞 CD4 CD8 CD4 Th1细胞 CD8 CTL细胞 直接杀伤靶细胞 细胞因子IL 2TNF IFN 释放 初次 刺激 再次 刺激 T细胞增殖分化 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活化 细胞毒作用 局部渗出水肿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58 59 60 61 二 临床常见疾病 1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2 接触性皮炎 62 结核菌素试验 63 接触性皮炎 一 64 接触性皮炎 二 65 第二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缺陷病 一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 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低水平的自身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的现象 自身免疫不一定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病 AID 是指自身免疫反应达一定强度 引起机体病理改变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疾病 自身免疫病大多为原发性 少数为继发性 原发性AID与遗传有关 常为终身性疾病 继发性AID多与某些药物 外伤 感染有关 预后较好 66 二 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 1 自身抗原的形成 隐蔽抗原的释放 改变与修饰的自身抗原 微生物感染出现共同抗原 67 2 免疫系统和免疫调节异常 胸腺功能异常 Th1细胞与Th2细胞功能失衡 年龄 性别及内分泌因素 68 二 免疫缺陷病 一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disease IDD 是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组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的疾病 IDD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 先天性 免疫缺陷病 PIDD 和继发性 获得性 免疫缺陷病 SIDD 两大类 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成分不同 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