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家口山中城说明书10-7ok.doc_第1页
1--张家口山中城说明书10-7ok.doc_第2页
1--张家口山中城说明书10-7ok.doc_第3页
1--张家口山中城说明书10-7ok.doc_第4页
1--张家口山中城说明书10-7ok.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低碳节能宜居园区规划。说明书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张家口,京西重镇、三省通衢,是典型的塞北城市,距省会石家庄市306公里,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傍保定市,西连山西大同市,东南距北京仅199公里。全市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多雨少,气候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9.1度,坝上多年平均降水量360-400mm,坝下400-500mm,多年平均雨水蒸发量850-1200mm,干旱指数2.0-2.5,无霜期90-130d,“十年九旱”是张家口典型的气候特征。张家口市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地貌特殊,山地、丘陵约占三分之二,小平原、河川约占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张家口市的经济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位于西山、东山之间主城核心区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且核心区内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产业“退二进三”,进行土地功能置换急需相应的发展空间;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支撑,必须为第二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用地;同时,在未来二十年内,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将急剧增加,城市用地需求也相应增大。这些因素都要求拓展城市空间,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张家口市经济持速增长,开拓新的城市空间,构架新的城市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张家口市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家口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确立了“西展东扩”、“扩城上山”,大力开发可利用浅山区,打造“宜居城市”的发展战略。2006年以来,张家口市政府先后划拨给通泰高速公路集团公司各类土地10块、4432.12亩,即通泰集团19号地和通泰物流园区;确定划拨但尚在办理确权手续的5块、约14903.5亩,即交通生态园、西山公墓原公用事业管理局“增绿添彩”景区、新园景区、大二期“增绿添彩”用地和西山产业集聚区后勤保障基地。两项合计19335.62亩。通泰集团公司迎合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方针,结合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山中城”项目的发展构想。 第二部分 总则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6张家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7张家口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8河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二、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从整个张家口市的层面来分析研究本规划区的问题。2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原则注重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3经济性原则努力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节约用地;4社会性原则明确功能分区,加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创造良好的居民生活环境;5控制性原则突出时代特征,注重对用地结构与土地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为建立在土地贮备制度条件下有计划招标、成片出让、综合开发提供信息和技术依据,作为城市建设和政府经营城市的引导和控制。6、安全性要考虑城市通达的安全要求、防洪及地质灾害的防治等。三、规划目标加强对浅山区的开发利用,对生态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改善,强化各分区的协调与共融,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山中城、城中山、山水张家口”的宜居城市形态。第三部分 现状概况与分析一、区域位置本项目规划区位于张家口市中心城区东西两侧,城市建城区以外。项目组成地块布局较为分散,大多数处于浅山区,多为生地。二、规划范围山中城项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东山规划区,即东环快速路与张承高速路之间的浅山区,规划面积666.0公顷;二是西山规划区,即西环快速路以西部分浅山区及万全3000亩后勤保障基地,规划面积 312.69公顷。三、自然生态环境1、地形地貌规划范围内属典型山地地形特征。地形高低起伏,错综复杂,冲沟发育,整体地形地貌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以构造剥蚀为主,为丘陵斜坡地貌,山脊走向基本一致。西山海拔高度710米至1020米,相对高差310米左右。东山海拔高度740至104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2、气象气候本规划区属暖温与寒温过渡带的东亚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风多雨少,气候干燥。特点是气温低,温差大,夏季凉爽短促,雨量少而集中,冬季寒冷干燥,冰冻时间长,年平均气温7.7,年平均降雨量416.4mm,多集中在六、七、八月,年平均无霜冻期113天至163天,气候的四季特征分明。3、水文规划区内基本上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冲沟,多雨水期起自然排水的作用。冲沟切割地形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4、植被从规划区地貌看,多为沟谷及丘陵山坡,山顶多为裸岩,山坡多为灌木林地、坡耕地和荒坡地。土壤类型主要以黄粘土、砂砾土等构成,有效土层较薄,土质结构松散,质地较差。全区自然植被较少,覆盖度较低,以油松、侧柏、荆条、蒿草为主。由于坡陡沟多,土地瘠薄,植被覆盖率低;再则,多年来发展畜牧业,水土保持治理区的林草时有被牲畜啃食的现象;同时乱砍乱伐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规划区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5、工程地质张家口处于中朝准地台上的活动地带震旦亚界的局部地槽燕山沉陷带西段,张家口北票深断裂的尚义赤城段东西向横惯北部,地层属中生界侏罗白系,多数地区为轻亚粘土或湿陷性黄土,允许承载力为10-25吨/米2,局部地区为沙卵石层,允许承载力为25-40吨/米2。四、道路交通 城市快速路东环、西环线将规划区与中心城区分隔开。由于规划区内基本为荒山和空闲地,基本没有成型的城市开发建设,区内仅有一些蜿蜒曲折的车行便道和步行小路。整个规划区的外部交通条件比较优越,在快速路东环现有两处立交,三处下穿通道将老城区和东山规划区联系起来,快速路西环有三处立交,三处下穿通道将老城区和西山规划区联系起来。五、土地利用现状本规划区大部分属未开垦浅山区,已建设用地很少,约为15公顷,除万全3000亩后勤保障基地外,其他用地全为荒地或坡地,拆迁量较少,适合新区开发。东、西山山体形态完整,荒山、荒坡较多,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地区具有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六、建设用地条件分析1、用地条件通过对地形坡度、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灾害分布等多因子迭加分析,对规划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地形坡度在0-15%之间及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内的用地评价为适宜建设用地;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及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内的用地评价为较适宜建设用地;地形坡度大于25%及处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的用地评价为不适宜建设用地。表1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一览表用 地 范 围用 地 评 价用地评价分类主要分布在西山西部平缓地带地形平缓,地面坡度小于15%;不受洪水影响;地基承载力一般为18吨/平方米左右,可作为各类建筑的建设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山西部、西南部和南部,西山南部和东部分布于丘陵山坡地,地面坡度一般在520%之间;地基承载力大于18吨/平方米;工程建设前,应做好场地平整、边坡防护、治理周围山洪影响。为基本适宜建设用地。较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西山体山脊线、沟谷等坡度较大的地带分布于丘陵山地,地面坡度大于25%,因坡度过大,难以进行建设,适宜绿地保护培育原有生态环境。按国家规定退耕还林(还草)为不宜建设用地。不适宜建设用地按上述评价标准,东山片区规划范围总规划用地面积666.0 公顷,适宜建设用地162.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4.33 %;较适宜建设用地262.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9.34%;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约242.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6.33%。2、建设优势条件政策优势巍峨的北、东、西山脉一直是阻隔张家口市向东、西、北协调发展的屏障,南部地势开阔,用地条件较好,但受机场净空要求的影响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法规的限制,客观上制约了城市向南发展。但随着张家口市政府“东展西扩”、“扩城上山”的城市发展战略方针的确定,这一尴尬局面得到了全面的改观。交通优势规划的张(家口)石(家庄)高速公路、张(家口)承(德)高速公路,和即将竣工的环市区快速路为张家口市冲破东、西天然屏障,开拓城市空间,加快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交通条件。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张家口市推行的“增绿添彩”工程,在东、西山进行了大面积的荒山绿化及景区景点建设,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增强了与市区的联系。因此,应不失时机加快其开发进程,东山以“山中城”为发展主题,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健康、宜居的独具山水特色的生活社区,西山以“城中山”为发展主题,建设成城市副中心,带动西山产业区发展。3、制约因素地形因素本项目规划用地大部分为浅山区,规划区内冲沟较多,用地划分、交通组织难度较大,必要时需要架设桥梁和打通隧道,填挖方量较大,前期投资较高。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各用地地块宜分台开发。市政设施规划区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和中心城区相对高度较大,市政设施缺乏, 除西山规划区万泉3000亩后勤保障基地外,其它片区各类市政工程管线布局难度较大。第四部分 规划区规模1、用地规模规划用地面积为666.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421.6公顷,占规划用地面积63.3%。2、人口规模(1)用地法。东山规划区内安排居住用地227.83公顷,根据“张家口2000年总规”规划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24.92平方米/人,本规划区居定性为中高级城市居住片区,居住环境、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有较大限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取40平方米/人,则推算出东山规划区内人口约5.7万人。(2)容积率法。东山规划区一类居住用地用地面积约77.25公顷,二类居住143.22公顷。平均容积率取1.0,则居住建筑总面积为227.83 万平方米。平均户型面积取150平方米,每户按3.2人计算,则西山片区规划容纳人口约 4.9万人。综合上述两种预测方法,预测本规划区内容纳人口约5.0万人。 第五部分 总体用地规划构思一、 设计理念及总体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和形态及城市主要街道和标志建筑的制定往往是由风水观念决定的。反映在城市上即:“自然中有城市,城市中有山水,山水中有建筑,建筑中有园林,园林中有小筑,小筑中有自然或自然的替代品(盆景、山水画等)。”浅山区开发将改变张家口的城市空间形态,本项目规划以山水园林城市为愿景,提出“山中城”、“城中山”、“山水张家口”的总体设计理念。东山片区为本次开发的“山中城”设计理念,西山片区为本次开发的“城中山”设计理念,东山片区体现山之城,西山片区表达绿之肺。从全局和整体着眼,从张家口中心城区整体范围来看,其总的布局形态为:“六区”,即:桥东片区、桥西片区、高新开发区、西山片区、西山产业园区和东山片区。本项目规划区用地即位于东山片区和西山片区之内。东山规划区规划紧密结合自然地形地貌,体现“自然”和“生态”;西山规划区结合西山片区整体思路和长远发展以及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体现“城市韵律”和“服务功能”。二、东山规划区设计理念及布局构思1、东山规划区布局及功能定位体现“山中城”的整体设计理念。2、东山规划区定性为中高级城市生活片区。规划体现“自然”、“生态”与规划建设的融合。3、规划区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西区、东区和生态园区六个部分。提出“协调区”的概念,“协调区”即为旧城区中低级居住形态和居住模式与东山规划区高级居住形态和居住模式的过渡区域,为中级和高级居住形态的混合区域。北区、中区、南区和西区为本次规划的“协调区”。4、“城市森林”构筑山中城东山规划区“山中城”规划用地666.0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21.6公顷。生态绿地(交通生态园和新园景区)236.0公顷,占规划区面积的35.4%,规划定性为城市的东花园;山中城建设用地为城市提供约 0.9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绿地,主要为山顶道观景台、植物园、峡谷公园、东山游乐场、七里景区公园和各种街头游园;“山中城”依地形地貌建设城市“绿网”,联系各区,形成三级绿化形态的“森林城市”。5、“世外桃源”营造全新生活空间。“山中城”建设力求吸引全市市民的目光,为此规划提出:一、花园式居住形态,二、“回家就是度假的开始”的环境目标,三、有氧运动的健身栖息地。6、“桥梁,隧道”整合城市一体化交通八座桥梁、一条隧道(100米左右)体现 “山中城”山地特征的交通体系,三处互通式立交、三处下穿(东环快速路)通道、一处上跨(东环快速路)通道,实现市区与“山中城”的交通一体化。第六部分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性质分类和代码均采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地块性质一般划分至中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划分至小类。一、地块划分的原则:1、根据开发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需要划分地块,尽量保持地块性质的单一性。2、用地划分和定性遵从土地经济价值及区位级差规律,保证地块管理与开发的合理性。3、地块划分应充分考虑保持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等尽量单独划分,以便重点优先保证。4、基本地块的划分应根据由城市道路、步行道等形成的人工界线确定。对于单一性质的成片用地,应采用增加可灵活管理的城市支路或步行道加以划小。5、考虑在规划实施中统一开发及进一步重组的可能性,小地块可以合并成大地块,或者大地块可以细分为小地块;主次干道及支路交叉口的位置不得随意改变。6、配建设施具体定位可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际开发中调整,并经当地规划局核准。二土地利用地规划(一)、东山规划区1、居住用地东山规划区划分为六个生活居住组团,居住用地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东环快速以西以高层为主,东环快速以东快速路沿线以多层和小高层相结合,其它部分以多层和低层相结合。与中高级城市居住片区定性相适应,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要体现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区居住用地面积为227.8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54.04 %。其中一类居住用地77.25公顷,二类居住用地143.22公顷,中小学用地7.36公顷。2、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区商业服务用地结合居住组团布局,与休闲公园、游乐场、居住区、居住组团的有机结合,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的变化,完善城市休闲、娱乐、购物的良好外部环境,或布置于组团中心、或布置于组团交接处,主要布置星级酒店、汽车超市、金融和商务办公及其它必要的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区商业服务用地主要以“点”和“面”的形式布置,总用地面积10.9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59%。3、文化娱乐用地东山规划区结合南入口通道和规划公园,规划了一处综合性的游乐场,用地面积1.36公顷;结合新规划七里景区公园及周边用地,布置一处娱乐设施用地,用地面积0.94公顷;结合东部高级居住组团布置一处娱乐设施用地,用地面积0.7公顷;结合新园景区,规划布置了6处企业会所用地。4、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宜布置在居住人口集中的地方,应相对独立并和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在东山规划区中部规划了一处医疗卫生用地,用地面积为0.97公顷。5、绿化用地规划区内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构成,绿化用地面积112.2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26.62%。其中公共绿地 93.74公顷,包括三个城市公园;防护绿地 18.50公顷。6、市政设施用地规划市政设施用地 2.80公顷,包括电力、电信、交通、给排水等设施用地。7、宗教用地结合新园景区北部高点,规划布置了一处宗教用地,用地面积1.10公顷。具体土地利用汇总详见下表:序号用地类别用地代号面积(公顷)比例(%)1居住用地R227.8354.04一类居住用地R177.2518.32二类居住用地R2143.2233.97中,小学用地R227.361.752公共设施用地C17.584.17商业金融业用地C210.932.59文化娱乐用地C35.501.30医疗卫生用地C51.150.27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1.100.263道路广场用地S60.0514.24其中道路用地S156.5913.90广场用地S21.980.47停车场用地S31.480.354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2.800.665绿地G112.2426.62其中公共绿地G193.7422.23防护绿地G218.504.396合 计:城市建设用地421.60100.007水域及其他用地E244.408规划区总面积666.00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控制各类居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用地规模、服务半径、建设方式以及其他对环境有特殊影响的设施卫生与安全防护距离和范围。(1)以社区为单位布置基层综合文化设施及社区体育活动设施。(2)根据规划区的特点,按中学1000米的服务半径,规划布局了2所中学,总用地面积为5.7公顷,其中东山规划区1处,用地面积3.28公顷,西山规划区1处,用地面积分别为2.42公顷;按500米的服务半径,规划5所小学,总用地面积6.53公顷, 其中东山规划区3处,面积分别为1.07公顷、1.75公顷、1.05公顷, 西山规划区2处,面积分别为1.31公顷、1.35公顷。根据规范的要求和350米的服务半径,在相应的地方布置了幼儿园,每处用地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3)规划区内布置了 2 处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3.7公顷,其中东山规划区1处,面积为0.97公顷,西山规划区1处,面积为2.73公顷。社区公建服务设施建设,按医院级别和有关医院设计规范确定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4)东山、西山规划区配套市场,结合商业设施布置,按综合超市类型设置。第七部分 道路交通规划一、现状道路交通1、对外交通规划区外围,新修建的城市快速路东环、西环,以及5处立交、6处下穿通道,为规划区营造了良好的外部交通基础,使东山、西山规划区和老城区及外部区域能方便快捷地联系起来。2、城市交通规划区东、西山浅山区,基本都是山地、荒地,有少数3-5米的碎石路。道路杂乱无章,线性曲折,坡度较大,路网不成系统,断头路较多。二、交通发展指引1、东山规划区东山规划区位于张家口市中心城区东部,作为张家口市区建设拓展用地,和市中心紧密相连。规划区域内不仅要解决自身基本的交通需求,还要解决与西部老城区、南部高新开发区以及对外的交通衔接。规划区为浅山区,地形复杂,道路组织和自然地形地貌要有机结合。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合理有效的利用现状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布局路网,以适应区域内的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区的交通处理,首先是加强与周边组团以及对外交通的合理衔接,重点建设四个环形主路,有效、合理的组织交通,其次加强规划区内部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各区域的交通联系,有效地处理车流的组织以及车流与人流之间的关系,减少两者的交叉干涉。三、道路网设计原则(一)有效地起到服务本区及联系周边地区的作用,结合规划用地布局,重点解决好规划区区域内部以及与规划区周边的交通联系。 (二)尊重规划区区域内部原有的路网格局,道路网的布局放在大区域内比较、整合。 (三)因地制宜,在生态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分析规划区的自然地形特征,使规划区城市道路很好地与规划区的地形条件相结合,节约建设成本。(四)规划布局及片区开发思路研究与道路网规划同步进行,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道路网布局尽量结合规划区未来的开发模式,避免城市道路将来可能成为土地开发的制约因素。四、道路交通规划(一)东山规划区道路交通规划1、城市道路网规划(1)、路网规划遵循所确定的路网结构,依托现状道路,尤其是现状高等级道路、现状交通设施及市政设施,合理布局道路网络系统,进行局部改造或者新规划道路。(2)、东山规划区定性为中高级城市生活居住片区,规划为组团型布局模式。根据规划布局,东环快速以西组团路网与旧城区路网相协调,南北贯穿道路为城市次干道,控制红线宽度为24米;东环快速以东路网布局为“四大环两小环”的结构系统,主环路及环路主连接线,控制道路红线宽度为14米,次环线及次要连接线,控制道路红线宽度为11米,景区车行便道控制车行道宽度7米。(3)、对外交通 :规划区西侧依托城市快速路东环线,以及外围东侧张承高速作为对外交通通道。(4)、内部交通:主要道路为红线宽度为14-24米的交通干道及环形干道,以及道路红线宽度为7-11米各种支路和车行便道。2、道路横断面分幅 本规划将规划区道路分为规划区干路、次干路、支路,共三级。(1)、规划区主干路:是城市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主要承担城市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分流过境道路的部分交通量,为各区之间提供交通联系。红线宽度为24米的道路分幅:24米=4米(人行道)+16米(机非混行道)+4米(人行道);(2)、规划区次干路:是城市交通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中次干路起到承上启下和景观过渡的作用,主要承担规划区域内的交通流量,汇集各区内的交通流量,分流主干路的部分交通量,充分体现其集和分的功能,本规划区次干路主要指东环快速以东规划区主环路及其主连接道路。红线宽度为14米的道路分幅:14米=2.5米(人行道)+9米(机非混行道)+2.5米(人行道)。(3)、规划区支路:为功能区内部交通组织道路,是次干路的有效补充。红线宽度为11米的道路分幅:11米=2米(人行道)+7米(机非混行道)+2米(人行道);红线宽度为7米的道路分幅:7米=7米(混行道路)。3、静态交通规划 (1)、停车场规划 规划区共规划四处社会停车场,中部结合酒店旅馆、商务办公及医疗卫生用地布置两处社会停车场,南部结合酒店旅馆、高级会所及游乐场,规划两处社会停车场。(2)、广场规划 主要结合公园、商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布置,规划区布置了三处休闲广场。 4、交通设施规划(1)沿主次干道间隔500-800米规划港湾式停靠站,每处直线长度不小于25米,宽度4-9米。(2)在组团中心地段以及流量较大处规划社会停车场,规划4处。(3)公建用地按每200平方米配置一个车位,居住用地按每300平方米配置一个车位;(4)规划四车道及以上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双向均设置展宽段,其宽度不小于3.5米,长度在交叉口进口道外侧角路缘石半径的切点向后展50-80米。5、步行系统规划 (1)、人行横道:主次干路交叉口、人流量出入较多的出入口附近必须设置人行横道。一般路段按间距250-300米设置。 (2)、盲道与残疾人通道:在生活性主、次干路、专用步行街、公共活动场所人行道内必须设置人行盲道和无障碍通道。 (3)、结合公园、观景平台、交通生态园等布置人行旅游通道。6、道路规划指标 (1)、规划道路广场占地面积为60.05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4.24%。 (2)、规划道路总长度为27.6千米,道路密度为4.1千米/平方千米。第八部分 低碳生态城分析研究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构建和谐社会。张家口东山低碳生态城将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建设方式要“能实行、能推广、能复制”,探索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社区的样板。1、适宜规模与生态定位东山低碳生态城位于张家口东环快速路与张承高速路之间的浅山区,规划面积约666.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421.6公顷,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5.0万人。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示范新区。2、紧凑型形态结构生态城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采用紧凑型、多中心、组团化和网络式的布局。东山规划区划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西区、东区和生态园区六个生活居住组团,居住用地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东环快速以西以高层为主,东环快速以东快速路沿线以多层和小高层相结合,其它部分以多层和低层相结合。各组团建筑相对集中布置,形成紧凑型布局;各组团分别配置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公共活动中心;网络式的路网形态,构建了便捷的交通体系。建设大面积开敞绿化空间,形成城市的东花园,成为生态城的绿色屏障,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与联系,建成以景观、环境、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绿脉”,构成三级绿化形态的生态格局。3、宜居生态的社区土地利用模式生态城借鉴新加坡“邻里单元”的理念,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混合安排多种不同类别住宅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全部采用无障碍设计,构成包括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的“生态社区模式”,居住用地内绿地率不低于40%。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衡布局、分级配置、平等共享的原则,建设社区中心; 按照人口规模配建文化教育、 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 保证居民在500米范围内获得各类日常服务。4、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生态城以节水为核心,建立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多渠道开发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实行分质供水,非传统水源使用率达到50%。建设直饮水工程,人均生活用水指标控制在120升/日。景观用水系统通过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的供水设施采用节水节能型。生态城注重产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积极开发应用风能、太阳能、 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形成可再生能源与常规清洁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供应模式,构建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节能型社区。5、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在生态城内部,构建以清洁能源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结合社区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慢行交通网络,规划自行车与步行优先的道路网络,采用无障碍设计,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引导居民的绿色出行,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城市公共设施,使居民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解决生活基本需求,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社区居民80%的各类出行可在3公里范围内完成。 在社区内采用先进的ICT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支持居家办公、网上商城,减少交通出行需求,构建集约型多功能社区。6、完全低碳的绿色建筑标准为了降低建筑能耗,东山生态城区内所有建筑都按绿色建筑标准建造。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