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过关测试15(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过关测试15(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过关测试15(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过关测试15(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过关测试15一 选择题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2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使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嫁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 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4“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a男女平等 b人际和谐c君权神授 d上下尊卑5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该部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6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视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阶级的现实愿望和要求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7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在中国,在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仍属改朝换代范畴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提出新的革命方案 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8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b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代议制c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d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9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0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体制崩溃。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此段材料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 b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c中华民国的局限性 d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11图(a)、图(b)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图(a) 图(b)a图(a)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b图(b)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12“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实现,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6年是太平军胜利与危机纷呈的一年材料二1856年发生的震撼太平天国的那场灾难要归咎于他们自己中央领导方面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性在运动最初年代中就已经孕育于太平军的制度之中。政权要继续下去,就需要一种在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兄弟情谊,以刹住诸王之间的不和。但是兄弟情谊不久都被东王杨秀清的无情野心所毁。材料三杨秀清是不是邪恶的阴谋家暂且不论,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如果没有杨秀清的卓越行政才干和集权本能,太平天国运动决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胜利”和“危机”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指出了“那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全面?为什么?(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杨秀清。14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的理解。根据所学,“替爷替哥杀妖魔”反映太平军把西方基督教徒当成兄弟,而把清政府看作妖魔,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故选a项。2a3.c4d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从材料信息可知,天父诗严格规定了男尊女卑和君尊臣卑,故d项正确。a、b 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君主宣扬的观点。5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的理解。根据题干中“近代民主色彩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启蒙作用”分析,应是资政新篇,故答案为b项。6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政新篇的理解。从教材中关于资政新篇内容的了解,可知它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a项的评价明显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d项虽是资政新篇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但试题问的是“在军民中没有引起反响”的原因。由于该纲领不符合农民利益要求,所以反响甚微,故c项符合题意。7a8.b9.c10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及民国政府徒具形式,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可见材料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作用,以避免割据分裂状态。b项正确。11c12d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根据材料中“因社会之惰力”可知d项符合题意。13(1)“胜利”指太平军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危机”是指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2)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材料只看到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是天京事变的重要原因,但没有看到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不思进取,腐朽思想日益滋长,为争夺权利而自相残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3)对杨秀清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杨秀清凭借其卓越的才能,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杨秀清野心膨胀,压制其他将领,破坏团结,引起内讧,断送了太平天国的全盛局面。14(1)角度:政治(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