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课内文言文课文分析要点.doc_第1页
上海市中考课内文言文课文分析要点.doc_第2页
上海市中考课内文言文课文分析要点.doc_第3页
上海市中考课内文言文课文分析要点.doc_第4页
上海市中考课内文言文课文分析要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学一、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清朝彭端淑。二、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生动地阐明了任何事情上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一个“为”字,从而具体引出在学习方面不仅要立志,而且要付诸行动。2内容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以两个设问句和两组对比论述提出任何事包括学习,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一个“为”字。第二部分(第26段):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富僧畏难不前与穷僧知难而进)的写作方法。第三部分(第7段):通过故事类比推断出结论,我们立志学习,关键是要付诸行动。天时不如地利三、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四、 课文分析1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内容结构: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2段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3段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4段进一步阐述“人和”,通过对比论证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注意,是“观点”,不是“中心论点”)。3写作特色: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对比论证(如第4段)。排比的修辞手法(第3、4段)。橘逾淮为枳五、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人。善辞令、善外交。2作品:选自晏子春秋。六、 课文分析1主要内容: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诡计,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2晏子的人物形象特点:爱国机智(突然面对楚王预设的诡计,从容应对,巧妙反击)善于辞令(第一段“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回击楚王的四句话运用比喻、设问、反问,巧妙而犀利)。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段):晏子使楚前,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第二部分(36段):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伤仲永七、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王安石,号半山,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八、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被称为神童到二十岁沦为平庸的常人的过程,以方仲永为反面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2内容梳理: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五岁开始显露异才(第段):写其天赋之高,也交代其天赋被不断挥霍和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这段写“闻”。十二三岁才能衰退(第段开头至“不能称前时之闻”):这段写“见”。二十岁沦为才能平庸的普通人(第段“又七年”至“泯然众人矣”):这段写“闻”。周处九、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选自世说新语,其编者(注意:不是作者)是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十、 课文分析1主旨:课文记述了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弃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能浪子回头,成为有用的人”的道理。2周处的人物形象:早年“凶强侠气,为害乡里”。杀虎斩蛟表现其“勇猛无畏”。从寻访二陆到终为忠臣表现其“勇于改过,痛改前非”。3写作特色:选材精当。“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周处的个性特点。侧面描写。以乡人对周处的评价、态度来表现周处为害乡里的形象。衬托手法(正面衬托)。以虎、蛟来衬托周处之“横”、之“勇”。描写细致(杀蛟之凶险,乡里相庆的场面,周处欲改过而恐年已蹉跎的心理活动)。小石潭记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课内还选入了他的作品黔之驴、捕蛇者说。2作品:选自柳河东集,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创作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之一。十一、 课文分析1主旨:全文按作者的游踪来描写小石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小石潭幽深凄清的氛围,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2段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移步换景)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的活泼可爱。(动静结合)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比喻)第四段:写小石潭幽深凄清的氛围和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第五段:交代同游者。三、了解写作特色1、动静结合(表现潭中游鱼的活泼可爱)2、借景抒情(借小石潭幽深凄清的氛围抒发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卖油翁十二、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另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醉翁亭记,词作生查子元夕。十三、 课文分析1主旨:通过记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形象地阐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艺术特色: 文章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陈尧咨的自负傲慢;卖油翁的娴熟沉稳)。核舟记十四、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明朝魏学洢。2作品:选自*虞初新志,我们学过的课文口技(清 林嗣环)也选自其中。十五、 课文分析1主旨: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2内容分析(“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第二部分(第25段):按空间顺序,围绕“奇巧”的特点,先总后分地描述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第三部分(第6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与开头相呼应。3写作特色:对比的手法。核舟形体之小和雕刻的人、物之多、之精细形成对比,突出了核舟的精巧。说明中穿插描写。对核舟中人物的肖像(外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富有神韵与情感。口技(本篇为2013年中考篇目)十六、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清朝林嗣环。2作品:选自*虞初新志,我们学过的课文核舟记(明 魏学洢)也选自其中。十七、 课文分析1内容梳理:时间主要内容要点变化演出前(第1段)交代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等待的氛围。“善”字领起全文。四个“一”极写道具的简单。渲染安静、期待的氛围。静三段演出(第24段)一家人梦中惊醒声音远近,外内,小大,分合动一家人重入梦乡声音大小,密疏静突发大火、众人救火声音突起,少多,简杂动演出结束(第5段)表演戛然而止四个“一”呼应首段,以道具之简反衬表演之丰富、技艺之高超。文字俭省,留给读者想象空间。静2写作特色:叙述中的动静转换。正面描写(口技表演)和侧面描写(宾客反应)相结合。首尾呼应。愚公移山十八、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2作品:这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十九、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通过记叙年近九十的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天神(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屈服于困境的气魄与毅力,也启示我们克服困难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2内容梳理: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交代太行、王屋两山的面积(大)、高度(高)和地理位置。第二段:写愚公决定移山并在家人、邻里的支持帮助下付诸行动。第三段:写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愚公予以反驳并表达了对移山终能成功的信心。(*对比)以上三段依次写到的移山面临的困难:两山高大愚公年迈劳力缺乏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他人嘲笑。第四段:愚公之举惊动山神,感动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移走了两山。(*侧面描写)陋室铭二十、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唐代刘禹锡。60篇中我们还学过他的竹枝词以及他和白居易互为酬答的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作品: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3重要链接: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课内学过他的作品出师表。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记录他和弟子言行思想的著作是论语。课内与其相关的作品是孔孟论学(前四则)。二十一、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2层次结构:第一层(13句)运用比喻,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47句)描写居室环境表现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描写来往客人表现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趣;描写日常生活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怀。第三层(89句)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以孔子的话作结,含蓄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3写作特色:对偶和押韵(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令全文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用典。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源于“德馨”,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爱莲说二十二、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宋朝(北宋)周敦颐。2作品:“说”是一种文体,可说明,可议论,可记叙,都是为了阐明道理。3重要链接:陶渊明,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田园诗人”。课内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二十三、 课文分析1主旨: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风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2段意: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将莲花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品格逐一加以联系、赞美。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写作特色:运用了衬托(以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和比喻(以莲喻君子;以菊喻隐逸者;以牡丹喻富贵者)。王顾左右而言他二十四、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孟子,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教材中选自孟子的篇目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孔孟论学后两则。二十五、 课文分析1主旨:通过描写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讨论中巧妙地诘难对方,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的故事,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2孟子的人物形象:能言善辩、胸有成竹;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3写作特色类比说理,层层推论。主要通过语言(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推进情节。公输二十六、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兼爱”(平等博爱)和“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是墨子思想的核心。2作品:选自墨子。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著作,由墨子及其弟子著述。二十七、 课文分析1主旨:课文记载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2墨子的人物形象特点:非攻的思想,艰苦实践的精神。能言善辩(采用迂回战术,巧用类比,旁敲侧击,诱使对方进入自己设下的圈套,然后进行驳斥,使对方理屈词穷)。曹刿论战二十八、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2作品:选自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清晰,繁简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二十九、 课文分析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令弱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鲁国获胜的原因在于: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2人物形象特点:曹刿有责任感、爱国情(和“乡人”的对比);深谋远虑(指他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鲁庄公的对比)。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一面,也有能听取曹刿建议并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的另一面。3段意:第段详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必须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第段概写战争经过:鲁庄公的两个“将”;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第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解释两个“可矣”。4写作特色:叙事线索:以长勺之战的时间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对比(详见“人物形象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十、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三十一、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通过叙述齐威王接受邹忌劝谏而采纳群臣建议,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告诉我们“位高权重者容易受到阿谀和蒙蔽,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政治”的道理。2人物形象特点: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臣。齐王:虚心纳谏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明君。3文章结构:l 第一部分(第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在妻、妾、客的赞美之余冷静反思,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说明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l 第二部分(第段):邹忌以自身的经历(比美小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婉转规劝齐王除弊纳谏。(说明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爱国。)l 第三部分(第段):齐王纳谏及其付诸实践后的良好效果在国内修明政治,在国外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明齐王虚心纳谏,勇于实践。)4写作手法:类比说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十二、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三十三、 课文分析1主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内容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例证法。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3段):正反对比论证。人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4段):结论。3写作特色:排比的修辞手法(第1、2段)。举例论证(第1段)和对比论证(第3段)。从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第3段,人国)。孔孟论学三十四、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3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4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三十五、 课文分析1第一则: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2第二则:学习的方法学思须紧密结合。3第三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好学、下问。4第四则:学习的态度学习应坚持不懈(以“为山”、“平地”设喻说理)。5第五则:学习的态度学习须持之以恒(以“一暴十寒”设喻说理)、专心致志(以“学弈”为例,将两人的态度进行对比)。6第六则:学习的态度要带着批判怀疑的精神读书(以如何读尚书为例)。黄生借书说三十六、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家:袁枚,号简斋,自号随园主人,清朝文学家。著作小仓山房文集。2 作品:“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三十七、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2内容梳理:l 第一部分(第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第1段交代写作此文是缘于黄允修借书一事。第2段首先用了“天子”、“富贵人家”少有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三个事实论据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作者用人们对于“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深化和扩展了论述。从心理和行为角度再次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3段以自身少年时借书难、读书专和为官后藏书丰、少读书的经历进行对比,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l 第二部分(第45段):紧扣“借书”, 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希望其读书专,归书速。三、写作特色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三十八、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画兰竹。2重要链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且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课内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黠鼠赋(文)、记承天夜游(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记录他和弟子言行思想的著作是论语。课内与其相关的作品是孔孟论学(前四则)。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价)。课内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三十九、 课文分析1主旨:这封家信批驳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提出读书应当择其精华,深入研读。2段意:第一段明确提出反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第二段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印象不深刻的弊端。以孔子、苏轼的正面事例,虞世南等人的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当深入研究。第三段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无所不诵、泥沙俱下的弊端。以史记的正面事例,“小说家言”等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择其精华。3写作方法: 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黔之驴四十、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课内还选入了他的作品小石潭记、捕蛇者说。2作品: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三戒之一。四十一、 课文分析1主旨: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同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2主要形象:老虎:生性大胆,颇有心计。驴:徒有其表,外强中干。3内容梳理l 第一部分(第1段):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观察。l 第二部分(第2段):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最终认清驴的本质,吃掉驴。l 老虎心理变化: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l 情节推进:惧驴识驴戏驴吃驴4写作特色1心理、动作描写细致生动。2详略分明,详写老虎,略写驴。三、相关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即出典于此。狼四十二、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2作品: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通过谈狐说鬼,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有批判与讽刺。“聊斋”是作者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四十三、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写了屠户从遇狼、惧狼、御狼到杀狼的经过,告诉我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2主要形象特点:屠户:机智、勇敢。狼:贪婪、凶残、狡猾。3情节梳理遇狼(开头“缀行甚远”)惧狼(“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御狼(“屠大窘”“眈眈相向”)杀狼(“少时”“盖以诱敌”)4写作特色写狼重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屠户抓住动作和心理描写。记承天夜游四十四、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作品:“记”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3重要链接:我们学过他的文黠鼠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四十五、 课文分析1 主旨:本文记叙作者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生动地描绘当夜庭院中澄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并夹杂着作者自解、自矜、自嘲的复杂情感。2 段意:第一层(前两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与起因。 第二层(第三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寺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 第三层(第四句):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闲”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情。3 写作特色:层次分明: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比喻传神:月光如积水,竹柏影如藻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借景抒情: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哀,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等复杂的情感融入景色中。 岳阳楼记四十六、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2 作家: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四十七、 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及旷达胸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共勉。2内容梳理:l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以及作记的缘由。(叙述)l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壮丽景色,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悲喜之情。(描写、抒情)l 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及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议论)醉翁亭记四十八、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3 作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4 作品:我们还学过他的卖油翁(文)和生查子元夕(词)。四十九、 课文分析1线索:“乐”字为贯穿全文的核心。2主旨: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3段意:l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由来,点出太守之乐在于寄情山水。l 第二段通过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色的变幻,写出了山水之乐的无穷。l 第三段具体描写滁人出游之乐与太守宴集之乐。l 第四段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终托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陈涉世家(第一、三段)一、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5 作家:司马迁,我国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6 作品: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 课文分析本文生动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了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文章以事件发展顺序来组织全文,详写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略写起义以前的事迹和作战过程。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适宜。在人物描写方面,能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绘,突显人物形象。陈胜佣耕时与伙伴的谈话表现了他胸怀大志;几句起义的动员令,更突出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出师表三、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7 作家: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8 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四、 课文分析1主旨: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两份情感(报先帝、忠陛下) 一个决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2 段意:l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学生要掌握建议的内容)。l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的真挚感情。l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对自己、“贤臣”和后主提出了要求(学生要了解要求的内容)。五、 了解写作特点a) 表达方式:第一部分(15段):以议论为主。第二部分(67段):以叙述、抒情为主。 第三部分(89段):以议论、抒情为主。2语言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六、 其它成语:三顾茅庐、开张圣听、引喻失义、妄自菲薄、陟罚臧否等桃花源记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作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2文体: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二、课文内容分析1主旨:通过虚构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反映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2线索:全文以武陵人行踪为线索。3内容梳理:第一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