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教学大纲(仅供七年制中医专业用)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医学教育中,它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生理学教学的目的是令学生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活动原理、调节机制和内外环境的影响因素等,为学习后继课程及医疗实践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应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方法,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打好基础。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课两部分。总学时为108117,其中实验课和讨论课应达到40%左右。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新陈代谢、兴奋性、整合、稳态、调节和负反馈等基本概念。掌握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 2.了解生理学三个水平意义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现代生理学与中医生理学在研究思路、方法上的特点、从中进行对比、沟通。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生理学的三个水平。生理学的实验方法,急性和慢性实验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调节的概念和意义(整合作用;维持机体稳态)。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比较。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 反馈调节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前馈。中医阴阳理论与机体稳态;中医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与机体整合功能和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与生命节律的对比、沟通。 教学方法提示 重点讲清楚一些重要生理名词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重视掌握基本概念。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讲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负反馈和正反馈等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要求1. 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刺激与反应;兴奋性的客观指标;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传播的基本原理。2. 熟悉强度时间曲线;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3. 了解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动力。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主要介绍钠钾泵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剌激与反应。有效剌激的条件。强度时间曲线。剌激引起兴奋的基本过程。局部兴奋及其总和。兴奋性的客观指标:阈值;时值;阈电位。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细胞生物电的记录和观察。细胞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动作电位的传播。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骨骼肌收缩的机理。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形式。 教学方法提示 重点讲解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基本形式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通过生物电现象的发现到电生理学科的建立、发展史实引导学生为科学不懈努力。 结合本章内容选播“细胞膜物质转运”和“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等影像教材,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以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检查学生对反应与反射;兴奋与兴奋性;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阈强度与阈电位等有密切关系概念的区别能力。 第三章 血 液 教学要求 1.掌握内环境的概念;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和生理特征;血液凝固和血型的基本理论。并要求熟记有关血量、各种血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血粘度、血沉等正常值。2.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生成破坏和纤溶过程。3.了解白细胞、血小板生成和破坏的过程与调节。了解中医“气血”理论与血液生成特性和功能的关系。 教学内容 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浆渗透压和血浆酸碱度、血液的基本功能。 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生成:原料;促成熟的因素;调节。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特性。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血液凝固概念。凝血因子。凝血的基本步骤。凝血原理及过程(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抗凝血物质及其应用。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纤溶的基本过程和生理意义。正常血量。ABO血型分型的依据。血型鉴定与输血关系。RH血型。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中医“气血”理论与血液功能、特性和生成的关系。中医血瘀证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的关系。中医卫气理论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法提示 重点讲解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特性。血凝和血型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运用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掌握复杂的问题。 联系临床实际和日常生活讲解血型与输血、抗凝和生理止血等问题。 启发、指导学生列表比较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特性、生理功能及其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使所学的知识得以系统化,便于理解、记忆。第四章 血液循环 教学要求 1.掌握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心肌生理特性;心脏射血功能;心输出量;心音及其产生原理。掌握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动脉脉搏的产生;微循环的生理功能和调节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2.熟悉心电图基本波形;血流动力学概念;各类血管功能;中心静脉血压;组织液生成。3.了解各种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心肌收缩基本原理;心力贮备;心脏内分泌功能;淋巴液生成与回流和脑循环的血流特点等。 教学内容 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工作细胞。自律细胞。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特征及离子活动基础。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与窦性心律。异位节律。自律性形成原理。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心脏内的传导传导途径。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心肌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肌收缩性。理化因素(含K+、Ca2+、Na+)对心肌特性的影响。 心脏的射血功能正常心率。心动周期。心脏射血过程和各期心腔内压、瓣膜开闭、心室容积以及血流方向的变化。左心室压力心音心音听诊区。心音产生的原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特征和产生原理比较。第三心音。第四心音。心音图。心脏内分泌心房钠尿肽的主要生理作用。心脏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心脏的其它活性肽。体表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导联方法。正常心电图基本波形及其意义。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的概念。血流量。动脉血压形成原理。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动脉脉搏形成原理 动脉脉搏波形成及其各成分的分析。中医脉象现代研究介绍。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和功能。微循环通路。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的生成与回流。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的递质及其作用。舒血管神经。延髓心血管中枢的功能定位和活动特点。调节心血管活动的高级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房容量感受器反射;其他心血管反射。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局部性体液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的血流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教学方法提示 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讲授心血管功能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把心脏兴奋节律和传导;心脏射血过程和心音、心电、血压形成等基本知识理论作为重点内容。 配合播放“心脏射血功能”、“心传导系统分析”、“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等录象片。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组织专题讨论,如“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血管有哪些变化?其变化关系如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起来并加以运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学生描绘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心电图、心音图和动脉脉搏波等曲线,训练其分析曲线的能力。适当介绍中医脉象的现代研究,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生理学知识分析各种脉象形成的可能机理,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对中西医基础理论汇通的兴趣。第五章 呼 吸 教学要求 1.掌握肺通气、肺换氧的原理及呼吸运动的调节。2.熟悉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3.了解肺泡的功能特征和肺的非呼吸功能。了解中医“肺主气”的现代生理学基础和气功调息与呼吸调节的关系。 教学内容 呼吸的概念。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 肺通气 呼吸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呼吸运动。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胸内负压的形成及其意义。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肺总容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换气,组织换气。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扩散速率、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通气/血流比值。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气体的运输形式。O2的运输,O2与Hb的可逆结合,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2的运输,形成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和脑桥的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机理。高级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动脉血CO2分压对呼吸的影响。缺O2对呼吸的影响。H+浓度对呼吸的影响。PCO2、H+和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肺的非呼吸功能中医“肺主气”概念与肺通气的关系。气功调息与呼吸调节的关系。 教学方法提示 胸内负压的形成为本章难点之一,可自制“胸内负压形成原理”装置,边操作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可激发学习兴趣。讲解呼吸中枢时,可简略介绍古老的动物中枢分段横断实验方法和新近的中枢神经细胞放电方法。以不断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理论的基础。组织专题讨论“中医气血理论的现代生理学基础”,引导学生用呼吸和血液生理知识与中医的气血概念和功能论述相互对比、沟通。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教学要求 1.掌握食物在胃内和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及其调节。2.熟悉食物在口腔内消化过程及营养物质吸收部位和机制。3.了解大肠内的消化活动。了解中医“脾主运化”理论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和脾虚实质研究概况。 教学内容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的方式。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道的神经支配。胃肠激素的概念。 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咀嚼和吞咽。食道的功能。 胃内消化 胃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胃蛋白酶原、盐酸、胃粘液、内因子)。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液分泌;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运动的形式。胃的基本电节律。胃运动的调节。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性质、成份和作用。胆汁分泌与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及其调节。回盲括约肌的作用。 大肠的机能 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结肠电。大肠的运动。排便反射。吸收 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的原理。几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胃肠道的免疫和保护功能。消化器官活动的完整统一性。中医“脾主运化”理论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脾虚实质研究概况。 说明本章内容规律性较强,易理解,可采用教师重点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重点讲透胃液的分泌调节和胃肠激素,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选播有关胃液和胰液分泌的录像片,加深对本章重点内容的理解。介绍我院和本教研室有关脾虚实质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第七章 体 温 教学要求 1.掌握人体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波动;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基础代谢的概念。 2.熟悉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过程。 教学内容 体温的概念。人体体温的正常值。体温的生理性变动。体温相对稳定的意义。 体热来源,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产热与散热产热过程。主要产热器官及影响产热的因素。散热形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汗和出汗。 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概念。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目的要求 1.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调节。2.尿浓缩及稀释的过程和机理。3.了解肾脏在排泄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排尿活动。了解中医“肾主水”、“肾主骨生髓”理论的现代生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 排泄的概念。尿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肾脏的功能。 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机能 滤过的作用。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滤过率与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血浆流量的变化)。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重吸收的特点和方式。Na+、K+、Cl、HCO3、葡萄糖和水的重吸收。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影响重吸收的因素。渗透性利尿。K+的分泌和K+Na+交换。其它物质的排泄。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贮存、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小管重吸收的调节。甲状旁腺激素对肾小管的作用。心房钠尿肽的利尿和排Na+作用。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现象。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和维持的原理。肾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尿液浓缩和稀释过程。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排尿活动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膀胱内压与膀胱内尿量的关系。排尿反射。肾脏的内分泌功能。中医“肾主水”与肾脏排泄功能。中医“肾主骨生髓”与肾脏内分泌功能。教学方法提示本章内容与组织学、生化学关系密切,可引导学生从功能与结构统一的角度理解肾脏生成尿液的功能;把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与体内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维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一个难点,可从现象到本质,从浅入深,逐层剖析进行分析,并适当联系临床常用利尿药的作用机理,提高知识的实践性和学习兴趣。第九章 内分泌 教学要求 1.掌握人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胰岛和性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熟悉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和激素的作用原理。3.了解某些激素的合成与代谢和男、女性生殖器官的功能。了解中医“肾床精”、“肾主生殖”理论的现代生理学基础和肾本质研究思路方法。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特点。激素作用原理:第二信使学说和基因表达学说。垂体与下丘脑的机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 垂体内分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生长激素;催乳素;促激素。神经垂体贮存和释放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和释放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机能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维生素D3的作用。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胰岛素和其他激素的关系。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应激系统。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性腺。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的内分泌机能。卵巢内分泌与月经周期。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中医“肾”和“命门”的概念与内分泌活动的关系。“天癸”的概念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肾本质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提示 本章可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选讲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及其分泌调节,着重把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的双向调控关系讲清楚。内分泌功能异常与临床关系密切,教学中可通过典型病例如甲亢、糖尿病的介绍,以加强对内分泌生理功能的理解。中医“肾”实质的现代研究比较系统,内容丰富,教师可用专题讨论或讲座形式介绍其研究方法和成果,提高学生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自学性和积极性。第十章 神经系统 教学要求 1.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外周神经递质的作用及其受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肌牵张反射及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2.熟悉神经纤维生理功能及其兴奋传导特征;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中枢抑制;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和内脏功能的调节和大脑皮层生物电活动。 3.了解痛觉产生的有关理论和脑的高级功能。了解经络实质和针刺镇痛机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神经元活动一般规律。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和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营养性功能。 突触的概念、分类和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的特点。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肌肉接头。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递质。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和失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受体: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突触前受体。受体阻断剂。 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核团功能分类。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痛觉、皮肤痛。内脏痛与牵涉痛。针刺镇痛原理。 脊髓运动神经元。脊休克。肌牵张反射及其自动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质主要运动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 植物性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脊髓、脑干、下丘脑及大脑对植物性功能的调节。 大脑的高级功能 脑电图。条件反射。学习与记忆。觉醒与睡眠。大脑皮质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经络实质研究概况。 说明 神经系统生理抽象难懂,学生不易掌握。授课时应适当结合临床,尽量采用电教,图表等多种手段,并安排适当的实验课。 神经生理内容虽复杂,但系统性较强,可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兴奋性突触传递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等加以比较、区别,以利理解和记忆。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 1.掌握眼的折光机能和感光机能;耳的传音作用和感音功能。2.熟悉眼的折光异常和前庭器官功能。 2.了解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和视觉、听觉的功能检测方法。了解中医“肝开窍于目”和“肾开窍于耳”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眼的功能 眼的折光系统和物像的形成。眼的视近调节。眼折光异常。感光细胞。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暗适应和明适应。色觉。视网膜电图。视力。视野和双眼视觉。 耳的功能 传音系统的功能,鼓膜、听小骨、听肌和咽鼓管的作用、声音的传导途径。感音系统的功能,内耳的感音作用。耳蜗微音器电位。 前庭器官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功能。中医“肝开窍于目”、和“肾开窍于耳”理论的现代生理学基础。 实验项目 1.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含电生理仪器)的使用 2.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3.剌激种类、反应形式观察和阈值测定 4.反射弧分析 5.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和分析 6.神经纤维不应期的测定 7.人体肌电图记录和观察 8.人体正中神经运动纤维传导速度测定 9.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0.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1. 血液凝固和抗凝试验 12.血型鉴定 13.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记录和分析 14.蛙心起搏点和心特殊传导系统分析 15.蛙心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16.蛙心灌流实验 17.心脏收缩和心电图时相关系分析 18.人体心电图记录和分析 19.人体心音图记录和分析(示教) 20.人体动脉脉搏图记录和分析(示教)21.弦脉、滑脉、细脉脉搏图比较分析 22.人体无创性心功能检测 23.人体动脉血压测量 24.蛙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25.减压神经放电记录和观察(示教)26.动脉血压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实验27.针刺“人中”穴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28.人体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测定 29.胸膜腔负压测定观察30.呼吸运动调节实验31.膈神经放电的记录和观察32.胃肠运动形式和观察33.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影响34.胃肠运动的神经、体液调节35.影响尿生成的因素36.甲状腺素对动物代谢的影响37.肾上腺切除对小鼠游泳运动的影响38. 类阳虚大鼠心率、呼吸、体温、饮水量和能量代谢变化的观察39.脊髓反射和脊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安工程大学《学前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毛概全面深化改革课件
- 二零二五年自驾游车辆租赁合作协议
- 毛巾基础知识培训
- 2025版科技样板商铺房屋租赁中介服务协议书
- 2025版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合同示范文本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民宿装饰设计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定金合同范本详细版修订
- 二零二五年度吊顶材料研发、销售与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房地产项目股权转让与房屋买卖合同样本
- 文松宋晓峰小品《非诚不找》奇葩男女来相亲金句不断台词剧本完整版
- 高等院校毕业生转正定级审批表-6
- 贾宁财务讲义:人人都需要的财务思维
- 红星照耀中国选择题及答案50道
- 开放性伤口止血包扎技术课件
- 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
- 氯甲烷泄露应急预案
- 2.PaleoScan详细操作流程
- PLC西门子S7-1200应用技术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苏州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招聘考试真题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