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材分析.doc_第1页
六年级教材分析.doc_第2页
六年级教材分析.doc_第3页
六年级教材分析.doc_第4页
六年级教材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教材分析一、将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品德与社会课程推进到五、六年级,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面对教材中大量的社会知识,许多老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一不小心就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知识型的社会课,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特性。(一)明确课程的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学是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二)寻求两个通道1、走进生活的通道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逐渐加大了知识的含量,容易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开始,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如,学习隔海相望(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6课)一课,可以从学生对台湾企业的了解,对台湾人的了解(比如有台湾来的学生在学校上课;家里有亲戚在台湾;和他们说过话,看他们写过字。),对台湾的电影、电视,歌星、影星的了解,对台湾商品的了解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同根同源,我们都是中国人,台湾是祖国血脉相连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既了解台湾的社会生活,又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11课)一课中有一则“新闻链接”:“最新消息: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建筑工地发生化学毒剂伤人事件,这些毒剂正是侵华日军当年所遗留下来的。” 一段新闻立刻成为了链接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它会带着学生走进历史,去和历史对话,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我们用类似的方法处理教学,可以使许多看似枯燥的历史、地理知识生动起来,还原为学生所熟悉,至少能理解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做出价值的判断。2、走进心灵的通道传统的历史课往往采取宏大叙事手法,淹没了历史中的人和生命,使历史变成了一种只需要记忆的年代、事件和人物。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则大量采用了生命叙事,借助于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人物去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比如学习战争何时了(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一课,教材就是从具体的故事入手,以历史还原法,用战争中的儿童的生命故事引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如请把我埋得浅一些这个故事,就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对生命的漠视与摧残,从而激起学生的同情与对战争的痛诉。其实,历史本身就是感性的,过去纯知识体系的教学把很多感性的东西抽空了。而现在,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使知识的学习融入更多的情感体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三)实现三个转换1、从“面对客体”转换到“面对主体”品德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一个态度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怎样对待人,怎样对待自然,是认同、还是抗拒,是接受还是反对,我们和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比如,学习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9课)一课,在谈到“有限的自然资源正在频频告急”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感到这似乎和他没什么关系,离他远着呢!鲁洁教授举例说,我们可以这样转换一下:“当你到30岁的时候,你身边的什么物种可能没有了;当你到50岁的时候,什么物种可能没有了。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让这些自然资源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呢?”类似这样的提问,就能够把问题转换到与他们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来了,让学生知道人与资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提问,就让学生作为主体进入了,他就觉得资源与他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事不关己。如:学习鸦片的背后一课,可以采用换位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如:如果你是当时的鸦片受害者,看到林则徐禁烟,你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吗?这样,学生就能以主体的身份进入了,就能真切地体验到当时的禁烟对老百姓来说,是多么及时,对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林则徐是在维护中国人的尊严,维护中国的主权,是对经济侵略者最好的打击。如果只是认知,恐怕就不能触动学生这样的感情。再比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部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和英国政府签定了伤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如果只是让学生认知,学生是体会不到,也不能激起学生的义愤,更不能体会到清政府的无能之极。如果我们做这样的设计:“看看南京条约签定了什么内容?如果你是当时代表中国签约的清政府官员,你会签这样的条约吗?那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为什么又签了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呢?”2、从“知识认知”转换到“心理体验”知识课的学习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光要认识到,还要体验到。进入体验,才会有知、有意、有情、有行,才会有价值引导,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知识是通过认知来获得的,态度则需要体验。总之,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形成相应的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强加于人的,这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战争何时了(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一课中的生命叙事引起了学生对战争的憎恨,给了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使他们由此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但这种心理体验不一定要学生马上说出来。生活中有许多知识是缄默的,我们把它叫做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内心对话。我们的品德教育便要重视学生这样的内心感受,而不一定要科学地表述历史知识3、从“见物即物”转换到“以物及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鲁洁)因为,这些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 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想到、认识到、体验到,让劳动者能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找到感觉,让书本上的东西活起来,让学生与生命对话,你就是一个高明的教师。”比如学习金字塔下留个影(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7课)一课,讲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是由古代的埃及人建造起来的,埃及这个国家也是由人组成的,我们就要把背后的人推出来。只要在教学中讲到人的创造,人的活动,自然就建构了品德。这样就能在人性的基础上把自然与人联结起来,把历史与人结合起来,把知识与道德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机体!二、明确课程目标,把握生活领域,培养世界公民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源的社会。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特别是一个联系上亿人的因特网(Internet)进入我们的生活,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信息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圈变大了,世界变小了,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去对待当今世界,能够把自己作为一个世界公民去容纳异域文化,要学会对异域文化的欣赏,认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进而与异域文化相融。一、明确课程目标,树立培养世界公民的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中指出:“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 、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等等。它们都有一个明确地指向:培养世界公民。 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明确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目标指向是什么?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们的生活不一样”。7、跟着唐僧去西游8、金字塔下留个影;9、奥林匹克的故乡;10、我做志愿者;11、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12、春节和圣诞;13、人种有不同下册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地球生病了”“世界问题还不少”1、 可爱的地球;2、从世界看中国;3、我们互通有无;4、网络连接你我他;5、地球在“发低烧”;6、天有不测风云;7、许多物种消失了;8、可怕的物种入侵;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0、战争何时了;11、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2、我在联合国做报告从这两册几个单元的主题来看,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走向世界的下一代。如:学习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我们一是要明确它的主题是“世界问题真不少”,学习这一课,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世界中的问题,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中的问题,要成为世界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二是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2、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简约地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能树立正确的人类科学技术观。对科学技术如何用,才是道德所在。这是本课的核心。 再如:学习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我们首先要明确它的主题是“地球生病了”,学习这一课就要是引导学生对自然与生态的有一个正确地认识,要建立正确的伦理道德。其次是本课的具体目标: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要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材中我们努力体现这一培养目标,把对于自然征服和战胜转变为关怀和爱护。进行这样的价值引导,为的是使我们新的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关爱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并从这种理性和关爱出发,去规定和制约自己的行为,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二、把握生活领域,负起培养世界公民的责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回归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品德的教育。从课程标准的陈述和各年级教学内容分布图来看,儿童的“生活”是有不同领域的,3-4年级的侧重内容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与家乡生活,5-6年级的侧重内容是祖国生活和世界生活,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相应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从奥林匹克的故乡一课来看,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学生的学习处在“世界”这个生活领域之中。因此,在这个生活场域中,回归生活不是要回归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家乡)生活,而是要回归学生的走近世界的生活。n三、感受本身就是道德教育。n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同时它本身也是品德教育的一个载体。但我们不能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品德教育的载体。知识的教学拓宽了道德教育的途径,视野。比如,比如学习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关于水资源的教育,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大量介绍,不知缺水的情况,怎么要学生去爱护生态环境?品德教育需要知识这个基础。品德教育要从学生的个体经验、体验出发,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教学不能光有个人的经验。在个人经验上应有所拓展、加深、升华。教学应是三个经验的结合:一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的个人知识,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教师也是一参与者,不能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教师有没有进入,有没有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学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和真实性。教师要平等的参与,要把自己的体温放进去。四、让学生在生命叙事受到教育传统的教学太过于理性主义,在教材的呈现上主要是宏大叙事,而不是生命叙事。新课程就是要改变这种理性主义,采用生命叙事的方式,让学生能看到事件中的人,通过生命叙事的方式来打动人。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并非所有的活动都具有同等的价值,真正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意义的是那些具有生命感动的活动(如:体验缺水)。学生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才能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的人生故事。 五、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具有哪些品质呢?1、生活的亲历性。 2、 生活的整体性。3、具有真实的意义。4、生活的确证性。5、课程、课堂的作用有限。6、人的本性是要走向实践的(自己动手试一试)。1、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世界是我们所遵循的课程理念。教材以及教学要从生活世界出发,不要脱离儿童的生活,这是从出发点的角度来思考教材以及教学跟生活世界的关系。如我们的教学不要机械地去“服从”课标或教材,而是要坚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备课首先要把功夫用在对于本班学生生活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上,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课前的准备,不再课程资源的享用者,而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 2、回到生活中去。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n为此,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要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课程是做了很好的引导的。 六、让学生从“失语”走向自主表达n在德育课程被当作知识来教的时候,教师是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