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思想.doc_第1页
孔子的仁学思想.doc_第2页
孔子的仁学思想.doc_第3页
孔子的仁学思想.doc_第4页
孔子的仁学思想.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本科生论文题目(中) 姓名与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提要】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很大的一席地位,而儒学的创始者孔子的思想更是不一二足:“克己复礼”的社会观、“各因其材”的教育观和“德治”的政治观念等等。但有一个思想是联系所有这些思想的纽带,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些思想得以践行的最核心的思想即孔子的“仁学”思想。本文即以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主要论题进行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仁”到底是什么、“仁”的实践以及行“仁”的意义。【关键词】孔子;论语;仁;仁学;爱人;克己复礼;【正文】一、“仁”的根本含义关于仁的解释,古今以来都有好多种解读。据考察,论语中有100多处提到了“仁”这个字1,而且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定义,他以一种放松的态度进行随意的发挥。但我以为,考察它的根本含义,跟当时孔子所处的时空是分不开的。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反映了当时人性的恶化和人们道德的下滑。由此,孔子继承了上古和西周时期理性的人文精神传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再来看看儒家相关的典籍中所提到的“仁”: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这就是“仁”的本意。然而,中庸中又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中提到:“仁者,人也。”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释义。这两个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指出:有了爱人的心,才能称之为人,才能称之为有“仁”之存在。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二、“仁”的实践那么既然“仁”是一种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并提出了“爱人”是“仁”之根本,那么“仁”跟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博爱是一个概念吗?我认为不是。孔子在论语中除了提到了“仁”是什么之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爱是什么爱?是不是对每个人都要付出同等的爱?孔子都给出了答案。首先,“仁”所提出的爱一方面是倡导广泛施行的,而另一方面,他也提出对不同的人的爱是可以有差异的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这句则表明了“仁”所倡导的爱人,就是要从自身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是“仁”所表现的广泛性。但广泛性有一个前提,即是:仁爱之情作为人类的一种自然情感的生发,必然首先表现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身上。“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说明人首先要对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有爱心,然后才能对关系远的人有爱心孔子认为这是人性的表现。这也是“仁”的爱人概念不同于西方的“博爱”观念的重要之处。当然,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由人到物、由亲及民的逻辑先后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人与对物、对亲与对民爱的差异上。人只有先爱亲人才能爱大众,也只有先爱人类才能爱万物。反之,不能爱亲人就不可能爱大众,不能爱人类就不可能爱万物。而且,爱亲人、爱人类、爱万物的方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后世的孟子对此问题解释得十分清楚:“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要首先爱亲人,才能及万物所以“孝”被认为是孔子“仁”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标准之一。提到“孝悌”,就免不了提到“克己复礼”。“孝”之一义本就是孔子所提到的宗法制度中的一个方面。“克己复礼为仁6。”也就是说要克制一己的欲望,主动用礼来规范自身行为,就可以实现仁了。从词源上讲,礼本是祭祀仪式,其本身即是一种“践行”7。随着宗教文化向世俗文化的转化,礼由原来单纯的祭祀仪式扩展为所有社会性仪式以至社会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发展为实现道德价值、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礼背后真挚的道德情感仁。仁是礼的精神基础,没有仁的精神基础,礼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虚假形式。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实现“仁”的重要形式。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可见,人的各种德性只有通过“礼”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也只有通过“礼”才能引导老百姓归于仁德。故而“礼”既是“仁”的标准,也是“仁”的宗旨和目的。而“仁”则是“礼”的具体表现。三、行“仁”的意义孔子“仁学“的出发点是修身,但最终是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使仁德布于四海,使天下人都受仁德之感召,向往仁德、归于仁德。“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9”安天下百姓,孔子认为是“仁”之实现的高级境界,就连尧舜那样的人也未能完全做到。但仔细研读论语,我们发现,这种境界也并非不能做到。首先,老百姓对“仁”有强烈的需要和期盼。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0。”老百姓对“仁”的依赖甚于对水火的依赖,由此,行“仁”于天下是符合百姓需要的。只要有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方法,就能达到“安百姓”的境界。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以“仁德”“安百姓”呢?当然是具有仁德的王者。王者行仁于天下主要是指“仁政”。就像孔子所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1。”如有圣王出世以“仁”治理国家,经过三十年就能实现“仁政”。行仁于天下会达到什么效果?论语子张中所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这不正是天下归仁的景象吗?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一种人人都不只顾追求个人私欲、不侵犯他人利益的理想社会12。即使是在现在这个世界中,行“仁”也有很大的意义。正如学者姜志勇在文章中提到的:“仁从政治学角度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实行保护个人的利益和权利、维护个人尊严的制度。这方面的制度,西方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中有许多积极的元素,可资借鉴。第二,是要维护他人的利益,要帮助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实现个人利益。这方面的制度,中国的仁政思想有很丰富的元素可资利用。第三,要实行亲亲的教化。就是要提倡信、义、智等,使朋友有信、兄弟有义、父子有情、夫妻有爱,这是根治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良方。第四,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目标。做到前面三点,我们就可能实现理想的社会。”更感性一点来说,现在,人与人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隔膜和互不信任。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尤其是生活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的当下的中国人,不仅需要亲情的温馨来慰藉,更需要友谊,更需要那种超越一切尘世利益计较的崇高的友情,从行“仁”的最初开始,爱己,爱人,爱万物。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仁”词条;【2】 论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嬗变:作者肖必恒,人民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