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编辑的编稿技巧.doc_第1页
浅谈新闻编辑的编稿技巧.doc_第2页
浅谈新闻编辑的编稿技巧.doc_第3页
浅谈新闻编辑的编稿技巧.doc_第4页
浅谈新闻编辑的编稿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新闻编辑的编稿技巧 关键词立意,编辑;新闻 编辑在很多媒体都是比较重要职位,无论是杂志或是报纸,或是网站编辑,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修改稿件。担任编辑近10年,一路走来,虽说没什么真知灼见,但希望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得来的一孔之见还有那么点实用价值。 一、立意决定“稿件的高度”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关于“稿件的高度”问题。比如有的通讯员写来的稿子就事论事,没有反映出重大主题,或者明明是很有分量的主题,由于通讯员没有意识到,写得不到位,表示得不充分,使一篇很有分量的稿子变得轻飘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主要原因是通讯员的立意不深,站得不高,不能够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只看见本单位这样眼皮低下这一疙瘩一块儿,没有从更高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只看到了本单位搞了什么活动就写,也没想想这样的活动哪里是特点,哪里与别的单位不同。 事实上,像汶川地震,“7.23”重大事故的那样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轰轰烈烈的场面不可能时时出现。就是遇上了,各大媒体专业记者早把通讯员挤没影了,通讯员所面对的大量的题材,几乎都是看来平凡无奇的人和事。成熟的通讯员他们十分善于发现平凡事物中所包含的不平凡的内涵,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写凡人小事,而是透过日常生活的表层,折射出时代潮流的主流,即以小见大。 在修改言论一幅画的启示中,作者由妻子绣十字绣的坚持推进的态度联想到阶段目标的达成。稿件基础不错,就是论述到结尾时,还未说尽兴,就戛然而止。仔细分析作者的意图,给言论加上“我们缺少的不是目标,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胜利的远方”一句,让文章主题更明晰。 二、要有发现问题的慧眼 做编辑工作有时候像在刀尖上起舞,要在纷繁的稿件中发现问题。如果不细心、缺乏经验,就容易谬以千里。 有一位铁路车务系统的通讯员写了一篇关于挖潜提效的方面的稿子,导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月来,这个车务段已发送煤炭259414车。”你若不细心,这句话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问题来,可你知道吗?当时那个月里全局日均装车也不过是10000车左右,按他写的数反推,一个车务段日均装车竟然是8600多车,占全局装车的86%,太离谱了。在编辑的反复追问下,作者又去重新核对,是38825车。多悬! 一个数字之差谬以千里。 这是由于通讯员采访不精心造成的失实。还有故意而为的。有一次,我们收到一幅没有拍摄属性的照片,但比较相信那名作者,所以刊载了。可是不久,就有读者反映,这张照片不是新拍的,而是一张两年前的旧作,如今图片上的建筑物都变了,给报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从此,编辑在收到照片后都会反复核实,对于修改照片参数的图片一概严密审核。 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学的书上有很长一个章节来阐述它,这是一个极严肃的问题。报道真实才能取信于读者,报纸在读者中才会有威信。所以,为了保证稿子内容的真实性,既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想当然。编辑中,必须认真、细致,多提几个问号,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和作者、相关人员、相关单位,再特别核对一下。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谨慎而导致新闻失实,使报纸的声誉受损。 三、把“点”做透就是好新闻 在和通讯员约稿中,常常得知一个很好的主题。但能反映这个主题的新闻元素太多,往往让人不好取舍。其实,把“点”做透就是好新闻。与其面面俱到地写,不如深入一个群体、个体,把他们的事情做透、做深,要比每个方面都是蜻蜓点水,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像本报刊载过的栾亚军干了42年“铁匠”所写的,42年,15000多个日子,栾亚军捶打出自己的别样人生。这其中肯定有很多事,具体到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才能让主题不散?作者围绕一个“钻”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写透,文章就不会散。 “王蓝领”有了新梦想就是为反映哈尔滨机务段开展的“读好书,做好事,讲身边人的故事”活动而约的稿件。作者没有单纯写活动如何,而是选取了他最了解的一个同事的故事,写他通过读书活动受到哪些启发,有了哪些变化,做透了这一“点”,稿件也就成功了。 四、救活“过时新闻”的小窍门 很多时候,通讯员送来的稿件内容不错,可惜他们没有新闻时效性的观念,到手的稿子也就过时了。但有些新闻的时效性过了,新闻价值还在,就值得挽救。要救活过时新闻,就必须寻找最新的新闻由头。在从前修改一些法制稿件的时候,一些大案要案虽然早破了,但我们就要找类似犯罪嫌疑人正式批捕、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归案等新闻由头。或者某些节日来临,可以从日常教育管理角度切入,引出我们的稿件。 用最新的新闻由头去激活过时新闻是比较常见的方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对一些类似新闻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用深入报道、分析报道、综述报道的办法把“过时新闻”重新串联起来,让新闻焕发生机。比如我们在虎年,做了追踪东北虎的专题策划。稿件主人公和一些新闻事件虽然已经报道过了,但我们以虎年追踪东北虎为由头,再入“虎穴”,翻出那些陈年旧事,开启陈酿的那些甘醇,达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编辑/刘佳) 浅谈新闻编辑的编稿技巧 关键词立意,编辑;新闻 中国论文网 /2/view-6215198.htm编辑在很多媒体都是比较重要职位,无论是杂志或是报纸,或是网站编辑,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修改稿件。担任编辑近10年,一路走来,虽说没什么真知灼见,但希望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得来的一孔之见还有那么点实用价值。 一、立意决定“稿件的高度”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关于“稿件的高度”问题。比如有的通讯员写来的稿子就事论事,没有反映出重大主题,或者明明是很有分量的主题,由于通讯员没有意识到,写得不到位,表示得不充分,使一篇很有分量的稿子变得轻飘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主要原因是通讯员的立意不深,站得不高,不能够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只看见本单位这样眼皮低下这一疙瘩一块儿,没有从更高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只看到了本单位搞了什么活动就写,也没想想这样的活动哪里是特点,哪里与别的单位不同。 事实上,像汶川地震,“7.23”重大事故的那样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轰轰烈烈的场面不可能时时出现。就是遇上了,各大媒体专业记者早把通讯员挤没影了,通讯员所面对的大量的题材,几乎都是看来平凡无奇的人和事。成熟的通讯员他们十分善于发现平凡事物中所包含的不平凡的内涵,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写凡人小事,而是透过日常生活的表层,折射出时代潮流的主流,即以小见大。 在修改言论一幅画的启示中,作者由妻子绣十字绣的坚持推进的态度联想到阶段目标的达成。稿件基础不错,就是论述到结尾时,还未说尽兴,就戛然而止。仔细分析作者的意图,给言论加上“我们缺少的不是目标,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胜利的远方”一句,让文章主题更明晰。 二、要有发现问题的慧眼 做编辑工作有时候像在刀尖上起舞,要在纷繁的稿件中发现问题。如果不细心、缺乏经验,就容易谬以千里。 有一位铁路车务系统的通讯员写了一篇关于挖潜提效的方面的稿子,导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月来,这个车务段已发送煤炭259414车。”你若不细心,这句话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问题来,可你知道吗?当时那个月里全局日均装车也不过是10000车左右,按他写的数反推,一个车务段日均装车竟然是8600多车,占全局装车的86%,太离谱了。在编辑的反复追问下,作者又去重新核对,是38825车。多悬! 一个数字之差谬以千里。 这是由于通讯员采访不精心造成的失实。还有故意而为的。有一次,我们收到一幅没有拍摄属性的照片,但比较相信那名作者,所以刊载了。可是不久,就有读者反映,这张照片不是新拍的,而是一张两年前的旧作,如今图片上的建筑物都变了,给报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从此,编辑在收到照片后都会反复核实,对于修改照片参数的图片一概严密审核。 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学的书上有很长一个章节来阐述它,这是一个极严肃的问题。报道真实才能取信于读者,报纸在读者中才会有威信。所以,为了保证稿子内容的真实性,既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想当然。编辑中,必须认真、细致,多提几个问号,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和作者、相关人员、相关单位,再特别核对一下。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谨慎而导致新闻失实,使报纸的声誉受损。 三、把“点”做透就是好新闻 在和通讯员约稿中,常常得知一个很好的主题。但能反映这个主题的新闻元素太多,往往让人不好取舍。其实,把“点”做透就是好新闻。与其面面俱到地写,不如深入一个群体、个体,把他们的事情做透、做深,要比每个方面都是蜻蜓点水,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像本报刊载过的栾亚军干了42年“铁匠”所写的,42年,15000多个日子,栾亚军捶打出自己的别样人生。这其中肯定有很多事,具体到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才能让主题不散?作者围绕一个“钻”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写透,文章就不会散。 “王蓝领”有了新梦想就是为反映哈尔滨机务段开展的“读好书,做好事,讲身边人的故事”活动而约的稿件。作者没有单纯写活动如何,而是选取了他最了解的一个同事的故事,写他通过读书活动受到哪些启发,有了哪些变化,做透了这一“点”,稿件也就成功了。 四、救活“过时新闻”的小窍门 很多时候,通讯员送来的稿件内容不错,可惜他们没有新闻时效性的观念,到手的稿子也就过时了。但有些新闻的时效性过了,新闻价值还在,就值得挽救。要救活过时新闻,就必须寻找最新的新闻由头。在从前修改一些法制稿件的时候,一些大案要案虽然早破了,但我们就要找类似犯罪嫌疑人正式批捕、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归案等新闻由头。或者某些节日来临,可以从日常教育管理角度切入,引出我们的稿件。 用最新的新闻由头去激活过时新闻是比较常见的方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对一些类似新闻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用深入报道、分析报道、综述报道的办法把“过时新闻”重新串联起来,让新闻焕发生机。比如我们在虎年,做了追踪东北虎的专题策划。稿件主人公和一些新闻事件虽然已经报道过了,但我们以虎年追踪东北虎为由头,再入“虎穴”,翻出那些陈年旧事,开启陈酿的那些甘醇,达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编辑/刘佳)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