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家庭教育中溺爱的危害分析与思考由“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引发家庭教育的思考摘要:独生子女时代家庭教育中溺爱的现象普遍存在。溺爱的主要表现有过分关注、全力满足、姑息迁就、剥夺独立、过度保护等,容易引发孩子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溺爱综合症和负面人格特征的产生,家长应正确认识和孩子的关系,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严爱有度。关键词:儿童 家庭教育 溺爱 危害有人说:“生活像一艘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好像两支浆。船要想行得快,双桨要相互配合,这样我们才能到达南北极和浩瀚的宇宙”。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课文讲了巴迪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有母亲慈祥的鼓励式的爱和父亲严厉的警告式的爱,才使巴迪健康成长。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如果当初巴迪只受到这其中的一种,那么要么就自暴自弃,要么就自高自大,那也许他就不会成功,可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给以不同方式的爱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即使孩子上学了,学校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达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一些学者已经提出家庭教育指导中“指导对象主体化”的教育观念,认为应体现“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向合作关系”。当然,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而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点不容置疑。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小学教师生涯,让我感受到这一点,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孩子过分盲目的爱,甚至是“溺爱”。家长的“爱”如果到了“溺爱”的程度,也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产生消极的影响。最近,对我班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1、全班中有24个住校生,有18个人来学校的第一天不会整理内务,不会叠被子,不会铺床,不会洗衣等。有14个学生不想去排队打饭,有21人不喜欢排队打饭。2、全班有51个人,回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13个人,认为不用做家务的有21人,长辈不让做家务的有17人。3、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的调查方面,有43个人说自己的要求总会得到父母的同意。 由此可见,现在孩子在家里就是宝,父母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过份溺爱,把孩子当作笼中的鸟,修剪掉其翅膀,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成了没翅膀的小鸟,遨翔不到蓝天之中。一、溺爱的主要表现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育子方法,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特别是随着“四二一家庭”的增多,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长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在子女教育上投资。据最新调查显示:“隔代教养”已成为婴幼儿早期教养的一大特点,有好大一部分03岁婴幼儿是由祖辈(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养,祖辈与父辈在养育观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大,祖辈更倾向于过分疼爱孩子。溺爱在儿童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一、过分注意。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孩子成为呼风唤雨的“小皇帝”“、小太阳”;二、全力满足。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父母不顾家庭条件及孩子愿望的合理性,一味地满足子女物质上的需求和愿望;三、姑息迁就。对孩子的任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四、剥夺独立。家长事事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让其自己去做。如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五、过度保护。对儿童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或置之不理或“护短”,或顾及到孩子的面子和前途,竭尽全力为孩子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这五种溺爱的形式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比较典型,但并不意味每个家庭都具有上述五种形式,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二、溺爱的危害分析做父母的无不钟爱自己的子女,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任何动物都具有的天性。然而,溺爱是对儿童伤害较大的抚养方式,溺爱的后果,轻则使儿童难以成人,重则危害长辈、危害家庭,甚至危害社会。在两个阶段溺爱的危害性最大:一是儿童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儿童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儿童的一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溺爱的种类不同对儿童发展的伤害不同,而同样是溺爱造成的儿童伤害,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1、 溺爱对婴幼儿亲历亲为需求的剥夺会引发“感觉统合失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儿童的认知发展要经历四个连续的阶段,从出生到2岁属于第一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儿童受内部动机的驱使会不断探索周围的事物,需要通过“亲历亲为”来发展感知能力、运动能力、记忆能力及语言能力等。然而,在这一时期,家长通常会以“爱”为理由过度保护儿童,限制儿童的行动和发展。如,怕脏,让孩子在“手口敏感期”不能充分应用手、口去感受外界,在对食物感兴趣的时候不能去自己吃,发展眼、手、口动作的协调;怕孩子累,不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孩子去抬头、翻身、爬行;怕孩子摔,不让处于空间发展敏感期的孩子去充分体验爬上爬下的乐趣。因此,由于对外界的感知缺乏使儿童对外界的控制感降低,儿童会表现出动作发育落后、动作不协调、对行为的计划和后果的预测能力不足,情绪上会表现出胆怯、自卑、无能感以及对家长更多的依赖。2 、容易引发幼儿“儿童溺爱综合症”的高频率发生“溺爱综合症”是指家长对儿童过于娇生惯养和溺爱,以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行为、品行和习惯方面的问题。此症在儿童的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常以学龄前儿童最多见,男女发生率相近。有关的研究组织调查发现,上世纪70年代,儿童中“溺爱综合症”的发病率不到3,但到上世纪末的90年代发病率已超过6,近10年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家长的过分迁就和百般依从,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分辨不出哪些是不适当的要求,哪些是正常的行为规范。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并由此会产生许多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反常,性格孤僻;无端哭闹,不讲理;兴奋好动,难以安静;稍不如意即损物吵闹,甚至动手打人;不按时进餐,偏食、厌食、爱吃零食;饮食不节制,消化不良;.生活能力差,做事有始无终,品行不端。另外,这种孩子往往在遇到困难时缺乏勇气、易于放弃,对自己没有恰当的评价和期望,经受不住打击、缺乏自信,自控能力较差,伙伴关系不良等等。3、 容易使儿童形成负面的人格特征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人格发展的基石。”溺爱型的家庭教养中,儿童会逐渐养成一种只能被捧、被赞扬或只能围着他转的心理和行为定势,使其会失去许多正确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机会,引发不良的人格特征。具体体现为: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而不去教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使孩子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偏激、唯我独尊的人;父母过度的关爱,使孩子总是得不到实践和创造机会,会使孩子习惯于依靠父母生活,没有自己的主意、见地,进取心和创造力将会被扼杀,缺乏自信心,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对事应有的责任心,对失败、挫折、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力较差;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会让孩子缺乏关爱别人的意识,缺乏同情心和自控能力,甚至变得无情。三、思考与建议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由此可见,对儿童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儿童得以健康成长,才是最有益的,如同禾苗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相反,太烈的日照和过多的雨水会杀青苗于田,对儿童的教育,情同此理。那么,家长应怎样做到对孩子关心而不溺爱呢?1、 应摆正独生子女和成人的关系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使其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便形成了我行我素、任性的不良性格特点。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尽量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并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等等。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2、 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儿童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幼儿期的自理能力培养是独立性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学习用品,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自己洗手等。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督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3、 严爱结合,把握尺度家长在关心、爱护孩子的同时,要善于学会把握尺度,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家长不应迁就孩子的不良习惯,不应随便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对孩子应该遵守的规则必须严格要求执行,绝不能姑息。家长应严格要求孩子的言谈举止,从小训练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家长还应从小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好,也要教育孩子不挑不拣,不跟别人在物质上攀比。为了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的时候,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受锻炼。另外,家长还应该多听听他人的反映,不包庇不迁就孩子的缺点与错误。有的家长听到别人议论自己孩子的缺点错误便火冒三丈,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毛病避而不见,其结果只能是放纵,被放纵的孩子必然会产生任性、骄横、不可一世的性格,最后往往也就毁在溺爱、放纵之中。4、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注重引导。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德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那么,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全面指导家庭教育。要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要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年发展面试题及答案
- 未来的商务英语职业市场的标准及技能测评题型试题及答案
- 医学护理教学课件
- 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复习资料的筛选与使用技巧分享试题及答案
- 火灾化学的原因及预防试题及答案
- 解析2025年大学化学试题及答案
- 住宅消防维修采购合同范例
- 佛山用工合同范例
- 上海买房赠予合同范例
- 办理环保证合同标准文本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NB/T 11646-2024井工煤矿采空区自然发火监测预警技术规范
- 2025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专业深度解读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之1:1范围+3术语和定义(雷泽佳编制-2025A0)
- 上海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招聘6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戏曲服饰图案解析》课件
- 2025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语法填空”题型说题课件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第16课《有为有不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MOOC】《思想道德与法治》(东南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中医与辨证-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