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繁露第五次玉英篇研讀會記錄主持人:鄭卜五老師今天是我們第五、第六次的春秋學研討會,我們今天有很精彩的節目,會把很精的問題跟各位來作個提報,今天很榮幸邀請到經學研究所所長黃忠天、及蔡鴻江教授、蔣忠益教授、姬秀珠教授,我們非常歡迎他們三位,由他們來幫我們作個引言的帶入,另外也歡迎李志宏教授,李教授推廣讀經不遺餘力,李教授自己本身是電子學博士竟然能走入中文界真是非常的了不起。他們努力在國學上的推廣及研討真的是文武雙全,國學和理工都能踏入,實在是最了不起的。還有一位教授汪志平教授,接下來先把時間交給黃所長,給我們勉勵勉勵,談談未來的展望,再把時間交給蔡鴻江教授,請大家掌聲歡迎。所長:黃忠天教授歡迎大家一起來高師大,一起研讀春秋繁露,我們經學研究所成立至今大至有十個月,在學校算是個非常年輕的研究所,目前專任有三位教授,是我、鄭卜五教授及蔡根祥教授,三位專長各不相同,鄭老師專攻春秋這方面,蔡老師專攻尚書,個人著重在易經方面,這十個月事實上是百事待舉,課程會陸續開得完整,我們基本上以儒家為核心,道家為輔,但各家經典都會相當重視,經學研究所發展方向,前三年希望辦好碩士班,之外晚上從事推廣的工作,研究所主要是在學術,但是在社會推廣的工作我們也應該盡點力量,所以鄭卜五教授及楊濟襄教授熱心於讀經及經典的推廣,我們也很樂意來協助,也許下學期也可以到經學所的研討室來研讀,希望五年內能成立博士班,希望將來能有經學博士,這是我們一個理想及努力方向,也希望大家也可以到經學所來參觀。鄭卜五老師:我們非常謝謝黃所長,其實黃所長在經學研究所各方面的努力、各方面的參與以及他自己本身投入的心力其實是不遺餘力,從我們開始在籌畫以及整個的推動,我們可以說在披荊斬棘之下,由我們黃所長的領軍一步一步的推動,來年希望能設立碩士專班,任何科系,有興趣都能來報考,我們也會安排課程來引領他們走入中文的世界,這是在我們今年度提出伸請的目標,剛才黃所長也說到,今年招收十五位,去年十位,都能一起加入經學的研究,讓經學真正展現它經世致用的功能,以後的經學是未可限量的,在座各位都是中文的精英,未來要開擴中文世界的尖兵,各位未來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市場,所以大家在研討今天的春秋學,它是一個算起來是絕學,但它確實是因應於每一個時代,只要那個時代很有活力很有衝勁,那個時代就會展現春秋學的面貌。那我們知道在漢代是春秋學非常蓬勃的時代,在清代也是春秋學非常蓬勃的時代,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那一代的士子,他們感覺到讀書的最大目的不是謀一口飯吃,重要在為生民,至少考量到所有人民未來應該怎麼走的路線,為未來打算開闢怎樣的一個局面,所以學春秋學的人大部份都有一種經世致用的鴻志,我也一直鼓勵很多研習春秋學的同學朋友,希望我們的學生未來能出來當部長或院長,甚至選總統,那我們春秋學必定大盛,其實春秋學本來就是經世致用之學,它就是以古鑑今走出一條更開廣的道路。孔子當然也是如此,他雖然不盡然有出仕之心,但他自己也很鼓勵自己的學生出來,孔門四科政事就是逃不了的一件事,他教導學生的六藝之學也不過就是要學生未來能致仕之用,我想,我們都是承繼著孔老夫子的職志,打算把這種學術的命胍承傳下去,我想,大家的心志應該是相同的,話不多說,把時間交給蔡鴻江教授,蔡教授上次報告非常精彩,今天還有很多更精彩的要跟大家報告,我們不要礙於時間,如果大家還有很多要和大家討論的,談不完沒關係,我們下次還可以再談,因為我覺得大家應該盡量把自己所認知的提出來,或介紹給大家或共同討論,那我們現在掌聲歡迎蔡鴻江教授。蔡鴻江教授: 所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午安,上一次在時間上的關係沒辦法作個完整的報告,今天最主要的是把竹林篇後面的地方作補充報告。有關竹林篇整篇文章,我們根據賴炎元教授他分出的五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最主要是討論統治者,尤其是管理者,基本上你自己如何把自己的團體管理好,你必須要用什麼方式,這裡特別提到任力而不任德,如果你自己用自己所掌有的權力來領導底下的人,而不用德的話,不能發自內心用最慈善的一面來管理底下的人,甚至用暴力行為來統治人民,像這種團體很容易敗亡掉,何況又是一個國家。所以在第一段中,春秋繁露中它特別也告訴我們一些經世致用,這麼一小小的觀念問題如能深植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裡面,那今天我在管理一個公司或管理一個團,到底是要以德服人或是以力服人,如果說,你基本上不能從這裡作一個出發的話,光只知道我的位子最高、權力最大,底下人的話無所不聽,這樣未必能作到讓人心服口服,我想,我們從第一段這個地方,任力而不任德短短的這幾個字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回想空間。另外,底下第二個就是說,我們在春秋經裡面,基本上當然有些原則性上的事情,原則性上的事情孔子當然會記上一筆,這一筆一定有好有不好,好的話當然會有獎,不好的話當然會有所貶,可是我們在春秋二百五十多年事件當中也有些是要變,所以底下提到有些變的事件,在孔子的春秋經裡面卻是從不同的角度又去肯定它的。也許有人在看孔子的春秋經時,你按照原則去作論斷,你會發現孔子怎麼這邊說是,那邊說非,到底準則何在呢?這是我們在第二段這邊大概可以看得出的。另外第三段特別提到,我們任何的福起自於自己本身的憂,禍起自於喜,這種道理於人切近,看到這裏也深受感動。感動任何禍喜的發生來自在自己本身,人必有遠慮,你必須要考慮得很遠,沒有近憂的話,也許有很多事你不會放在心上,所以這邊的憂字不是告訴我們整天要憂愁滿面,而是告訴我們有些事情要有一些準備,今天我們作任何事情都能考慮周詳的話,那麼我們成功機率會比較大,較高些,這樣一句話用在我們人身上,是最切合的,那從第三段這邊可以印證到春秋學是一部經世致用的一部書。另外第四部份,記載祭仲當初是答應宋國把公子接回,還有齊國的逄丑父殺其身,而讓國君能夠活得下去,這些最主要在春秋經裡面同樣讓國君有所生存,但臣子所作所為情形不太一樣,孔子對臣子的所作一定會有褒貶的情形。另外第五部份,春秋經厭惡鄭襄公居喪伐,在孔子當年寫春秋經是特別考慮到,人家有喪事而調動大軍去攻打人家,這是一件很要不得的事,孔子一定會有所批評,這些以上在竹林篇中大概是它五段的重點。上次講到第一段,這次從第二段開始講起,說春秋經者,無以平定之常義而懷疑變故之贊美,則其大義可知曉。這邊最主要說在春秋經裡面如果說按照一個原則去看,也許會發現裡面多少會有些問題,但是當中還是會有一些變通性,這些變通性在孔子所作的評論是不太一樣的,那底下的每一段都會舉出實證,譬如說楚國的司馬子反與宋華元和談的事情,司馬去宋國看,結果看到宋國裡面是如此的醜陃不堪,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這種情形對司馬子反而言看了非常的不忍心,若回去跟楚莊王說這是一個最好可以攻擊的機會,那當然受災受難就是宋國,他沒有這樣作,私底下和華元訂了和談,在春秋經來說,基本上大夫本來就沒有職權對外去和別人訂合約,這樣作的話,按照春秋經的筆法是有問題的,不過孔子基本上還是會去肯定司馬子反的作法。司馬子反奉楚莊王的命令到宋國的理由何在?董仲舒認為有慘怛之恩,不忍餓一國之民,使之相食。由這一點可以了解這是真正人性的發揮的地方,人性光輝的地方,今天眼見人家國家內人道相食的地部,甚至拿骨頭當柴火來燒,你還忍心派大軍去攻打嗎?所以這種情形反觀在我們現在伊拉克這個地方也是如此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我們讀古書,而古書的道理有些確可回應到我們現代的社會裡頭。所以董仲舒特別提到推恩者遠之為大,為仁者然為美,也就肯定一個人能從人性善的一面去好好推廣的話,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如果一個仁者能夠從自然本性上把你好的一面發揮到了極致,是一個最美好的事情。從這句話中我們可深深體會,道一定要修,但要將善的本心推廣還是得由做來落實,這是實際上的問題,這是第二段的部份。另外在第二次的問辯還是環繞在剛才說的,按照春秋之法,卿不憂諸候,政不在大夫,在那個時代,基本上大夫要奉國君之命,須遵守君命的,但司馬子反卻沒這樣做,是有一點點小問題的。第三個湨梁之盟是諷刺奪君尊,大夫不能出使國外去和人家訂和盟這是不可以的,是奪取國君的權力的。第四點特別提到古之良大夫事君不顯諫,有善言均由國君發佈。這是在當時政治上執行上的一個原則。第五點司馬子反解二國之難,是因不得已之舉,此已奪君之美名,固然他這樣做的確是有奪君之美名的,但能成為楚宋之間的和談,甚至也能緩和宋國,事實上這光榮應在楚莊王的身上而不是在司馬子反的身上,但因司馬子反有先見之明,他知道這個情況,他寧可先做。所以我們在這邊說,一個大夫出使在外難免會有特殊狀況,而這特殊狀況要用變通的方法來處理,董仲舒也特別提到以下四點,我特別提出第一點,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於變,常用於常,在這邊我們可以知道,春秋經這部書,基本上用常謀去看它也會發現固然有遵行的軌道可行,但也會發現有些是變的,後面這裡特別到變用於變者,孔子在記載的過程當中,他會看到事實的真相,當他不是在一個原則之下他還是會作一個記錄史,大概有了這樣一個孔子的微言大義在裡面的。福之本生於憂而禍起於喜,此理於人最為切近,剛才己大略提到了,這樣一句話在我們的生活是值得讓我們有所警惕的,在社會中,有些人有憂患意識,當然作起事來會比較謹慎,相對來說,他的成功率也會比較高。如果自己本身太過幸災樂禍,事情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我想這種災禍的降臨也是必然,所以事情在我們人的身上是一個最明顯的事情。在這一段記載春秋經當時的得失,一定會把所以然之故,就是會把前因好好的探討出來,不會只擺在後果的地方,這一點也是孔子在處理春秋經典當中用了一個非常圓融的方法,若由結果來論斷前因的話,有些是會有狀況的,孔子在前因後果的處理上,雖然前因沒說得很清楚,可是微言大義在裡頭,甚幽而明,雖然用較幽的筆法來寫,但我們仍可以了解他的意思,這邊我們也不可不察的。這一點董仲舒也深深去體會孔子在寫的春秋的史事。按春秋而適往事,窮其端而視其故,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這一段我們也可以看到整個春秋這一段時間的歷史,任何一個事故的發生我們要能窮究事情的根源之所在,所以這邊董仲舒也特別告訴我們,在我們了解事情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用謹慎的態度,由以上四行字來告訴我們,假如我們來看春秋經這一部書,亦可萶由左傳、公羊或榖梁來對照,也許由這樣還可找到一些種種珠絲馬跡。這邊所舉的例子,譬如說齊頃公即位時,有其優勢:國固廣大,地勢便利,得霸主之餘尊,志加於諸侯。照理說,如果他當時好好作的話,也可以和齊桓公一樣可以均和天下的諸侯的,可是他確定不是,養成一個驕傲的氣勢,所以不從諸侯於清丘,於斷道,在新築打敗衛國,他所顯現的氣勢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在這邊可以看到,同樣在春秋大國中,有些國君可以做得很好,有些國君可能藉著比較優勢的條件,而沒有把自己本份的事情作好,所以這樣一個國君就會被記下一個敗筆。所以後來提到的曾經發生的鞌之戰,鞌之戰齊景公被捉,結果因逄丑父的長相和齊景公很像所以就被殺了。可是齊景公在這次的教訓之後還有一點反省,所以在第五點這邊,齊頃公自此改過,不聽音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身,家國安寧,由此可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當了國君如此,當了百姓也不例外,國君如果自己知道錯了還有反省自新的機會,所以從齊景公兩階段不同的表現,我們可以了解,放諸在我們個人身上,我們也是如此的。迷途羔羊走錯路了如能回頭是岸還是能有光明的前程的。由這些例證,的確可反觀到我們現在的社會的。第四段鄭祭仲許宋與齊逄丑父殺其身,以生其君。底下特別要提到中權,春秋經會就當時人物的表現,看他們的表現到底是動機何在,有些事要通權達變,按照某一方式去作,萬一有了狀況,是否要堅持還是要知權的方式去作處理,董仲舒也特別提到,像魯隱公、鄭祭仲,面對自己所發生的事情,可以用權變的方式去作處理,但權變並不等於權謀,這還是有差別的。底下鄭祭仲置鄭厲公於君位,當時鄭祭仲到了宋國這裡,答應宋國必須要安置好鄭厲公的,所以在春秋經裡特別知道他是一個知權而行之,認為在當時鄭莊公剛過逝,在整個國家的局勢,知道要安定國君讓整個宋國不發生一些內亂的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春秋經特別提到能夠懂得利用這樣一些權變上的方式,最少能夠讓宋國不因爭權奪位方面的事情而發生內亂,萬一沒有達成願望也許宋國會有所抱怨,總算有個圓滿的落幕。.第三就是齊景公逄丑父這樣的事情,特別看到底下這個地方,逄丑父對齊頃公能曉以大義君慢侮而怒諸侯,是失禮大矣今被大辱而弗能死,是無恥也而復重罪,請俱死,無辱宗廟,無羞社稷。,如此逄丑父尚有廉名。董仲舒在此為逄丑公說了公道,最少他還能懂得個兼,所以用了廉名二個字來稱讚他。底下第四點,董仲舒對人的看法,這一點和我們的人性有關係,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喜歡去探討,到底我是好還是不好,能不能去辨識,我與生俱來的善性就把它作發揮,萬一這個人的本質就不好的話,是要讓他隨波逐流下去還是要作矯正,這個地方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董仲舒對人性的看法,而且這邊也提到個正德正道,正道來自天,老天爺本來就給我們的,跟著我們的生命長相左右,正道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要行仁義羞可恥,我們從這一點可以去肯定大家都是如此的,父母生下我們之後,善性都在我們的內心,要看我們要怎樣好好的去運用,我們可以朝善的方面好好的去運用,去發揮,萬一有怎樣的可恥之事,我們必須要有所節制,不要讓人家去蒙羞,由以上這四點可以知道董仲舒的確是肯定我們人性,在此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清自己本身,不會懷疑自己是好還是不好的,而讓我們本身去肯定自己是好的。在第五段最後,有關董仲舒他拿春秋經裡面譬如說鄭國去討伐許國的,這是一個夷狄的行為,因為我們在春秋經裡特別可以看到除了把中原當正統夷狄都是以蠻夷之邦來看待的,在孔子寫的春秋經中並不完全說中原都是好的,夷狄都是不好的,要看你的行為表現,譬如說你去討代別人而沒有正當理由,這和夷狄有什麼差別呢?所以孔子要把這樣的敗習記錄下來的,底下鄭襄公也是如此的,衛穆侯剛過世,而莫名其妙去討代人家,居喪就不可以去討伐人家,這樣的行為孔子還是要評論伐喪不義,是一個沒有公平正義的行為。第二次的問辯部份也是我們上面的部份,董仲舒提到:先王之制,有大喪者,三年不呼其門,順其志之不在事也,我們也可以深深了解的,在儒家思想裡固然是講的是孝道,不僅是在上位的國君,下至老百姓都是如此的,今天父母過世是個大喪,既然是大喪就必須要守喪,那這段期間就要把其他的事情排除掉,儘量不要去影響到守喪,這樣一個孝道在我們現在來說雖然不易做到,但若真發生這樣的情形,最少要把父母的喪事料理好,所以這樣一個孝的精神還是存在到今天的。最後,公羊傳的經文來自春秋經,我把公羊傳的經文和左傳的春秋經作了對照,有了一字之差,這一字之差是有關晉侵鄭,這樣事實上也沒有作比較前後明顯的對照,所以在這裡也是讓我們在讀春秋繁露及春秋經,也許因為一字之差的關係而讓我們有所偏誤,最後把這種情形也特別提出來,在這邊也感謝經學所能給我這個讀書機會。鄭卜五老師:非常謝謝蔡教授特別提出問題讓我們去思索,其實在當時二百四十二年有很多事是值得探索的,那這些探索是說,春秋本身在書寫時有它的義法存在,那這些義法不是春秋在寫時自己定的,而是古時的史家以及孔子在刪修的時候很自然就有一些大家約定俗成的某種書寫的方式,接下來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董仲舒會舉出很多的例證,是相同的一個事件,但是春秋對它的評語有的是褒有的是貶的,其實在事的話應要給它徵罰等等,有某些情況春秋就會有輕重的拿捏,其實完全要看春秋重制、貴制,我們讀到竹林或玉英都會提到春秋以原心定罪,要看原來的出發心是善的或是惡的來定他的錯誤,當然有時會發現心善事不善,我們常會做很多事情是心善事不善,但是只要你是心善的,結果或方法比較不好的話,那麼春秋雖然也會有所貶抑,但在用辭上就會較輕點,不會那麼重,但若有很多事情,存心就不良的,那在春秋裡用辭就會較重點,褒貶就會較明顯。接下來是玉英篇,由中山大學研究生蔡如婷同學來作導讀。蔡如婷: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所要導讀的是玉英篇,我自己看過這篇,我覺得玉英篇最主要的是要談禮,就是合不合禮這個行為,大家先看第一篇下面本文關鍵字句的討論,像我標起來的部份,在講義第一段中所言春秋有經禮,有變禮。為如安性平心者、經禮也;至有於性雖不安,於心雖不平,於道無以易之,此變禮也。及下面的明乎經變之事,然後知輕重之分,可與適權矣。他的禮有經禮和變禮,然後下面大德和小德,我覺得大德應是所謂的經禮,小德就是變禮,像這邊故諸侯在不可以然之域者,謂之大德,大德無踰閑者,謂正經;諸侯在可以然之域者,謂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權譎也,尚歸之以奉鉅經耳。然後接著討論合理性的探討,本篇主要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由君王的即位性,第二部份是臣子行為的合理性,它書寫的方式有分,像宋繆公、吳王僚,衛侯晉齊桓公即位的合理性,下面是臣子的,目夷、祭仲、荀息、衛曼姑四個人,它在探討關於禮這四個人。第二頁導讀二,由經禮和變禮,而延伸討論的經文事件,像春秋有三弒,這一篇所寫的幾乎除了衛曼姑之外,幾乎都在隱桓莊閔僖有傳聞這一世裡面,所以在這一世孔子是用殺其恩,所以在這一世隱晦的地方就較少,所以在第二份導讀二第4頁上面,由禮來出發,整篇的目的在於說春秋之所善,善也;所不善,亦不善也,不可不兩省也。不管行為是對的或錯的都要將它記錄下來,它之所以會記錄這麼詳細,我想因為這一篇所涉及的經文事件都在所傳聞這一世裡,因為距離較遠,所以殺其恩,也能夠把事情的經過寫得清楚。就我自己讀的疑問,既然要這樣為何要作很多隱晦,就像第5頁下面,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這裡又列了好多改變名字改變君王,那我覺得既然這一篇所要探討的都是在有傳聞這一世,也都把他們的事跡寫出來,為什麼要再加這一段來說明呢?那這是我自己所存疑的。接著我們來討論經禮、變禮所延伸的經文事件,第一個,不稱魯桓公為王,是因為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弒兄,因為這一件事,所以魯桓公不稱王,因為它是在有傳聞這一世,所以將整個弒兄的經過都寫得很清楚,另外也有將榖梁傳和左傳整件事都引文出來,另外第二件事是,宋督弒其君與夷,像經禮和變禮,雖然在寫同一件事情,也會分臣子和君王,層次很明顯。接著就是指大德和小德,就是指臣子的,第一個是公子目夷復其君,終不與國,那我直接講結論,玉英篇是在談禮,要合於禮,但有些行為,如老師所言,可能心善但行為不善,若心善,即可說大德無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所以才叫作權譎。因為畢竟有些事情。例如婦人無出境之事,那如果是奔喪那就可以,當然有些事情像弒君或一些國君他不應該成立的,他有舉晉文公喜歡個妃子驪姬,想立她的兒子,又交代荀息,如果不應該立的國君,然後怹即位了,當一個臣子應擁護國君,這才是當一個臣子的責任,這就在談禮的權變。不管禮如何權變,還是要合於大規範。所以在第一句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人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無論是經禮或變禮,無論如何都要合於一個大規範,就如宇宙的條理規範般,當有些情況即使可以作調整,但最終還是要符合這些規範。最後麻煩蔣教授講評。鄭卜五老師:其實剛才如婷所說的,在這玉英篇裡主要談的就是這兩大命題,她都寫得很好,資烞也收集很好,其先談什麼叫作元者,是大始也。一剛開始,元是非常重要的,在春秋經裡有春,王正月,元年。元是開始的意思,所以這裡元是怎麼重要性,要把它提出來,提出來後,剛才如婷表現很好,她還把這四個公宋繆公、吳王僚、齊桓公他們即位的合理性如何提出來討論,這邊董仲舒所要提出的是春秋所說的經禮和變禮,談常和變的方式,那她這邊也都提出來了,並把它配上大德與小德,後來又利用了目夷、祭仲、荀息、衛曼姑四個人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他們四人的例子其實是相同,同樣的做一些事情,但是春秋經對他的判別是不一樣的,包括前面的齊桓公、宋繆公、吳王僚等等,他們的判別是不一樣的,接下來由蔣忠益教授作個引言,並提出問題來作討論,現在把時間交給蔣忠益教授來作導引。蔣忠益教授: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談談國文在學校的定位,剛也指導如婷同學在經學方面怎樣著手、怎樣分析資料、由資料中作歸納,由義理上各種社會層面、各種生活的角度來探討問題,六經皆史在這一方面我們由史的觀點來看,但是我們一般著重在儒家的義理方面去研究,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各種角度去切入問題,也就是由社會生活切入。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當時是用竹簡在寫,它需要用很少的文字去記載,在有限的文字裡它又要符合當時的義理,所以這一種情形用字遣辭相當不容易,然後在每個時空不同的作者各有各的詮釋、有不同的觀點,但將所有的義理作歸納之後,配合春秋學經世致用,以我們現在一些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的角度再切入去探討,也可以有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我們也勉勵同學對於經學好好研究,以經學為基礎才有辦法從事義理的探討。我們來看導讀第二這一部份,有關於春秋義法這一部份,春秋變一謂之元。春秋貴元,也就是開始的意思,簡單的講也可以擴大到宇宙的起源。再由貴元主張,延伸討論國君即位正當性的問題,也就是國君在王位的繼承上是否合情合理等等這方面,茍能行善得眾,春秋弗危,衛侯晉以立書葬是也重點是在後面的得眾心之為大安也也就是國君再怎樣的成立、即位,到最後一定要得到民心,事例舉出宋繆公、吳王僚、衛宣公來提出討論,這些資料也收集到相關的春秋、公梁、榖梁等都提出來作探討。第二方面由春秋的禮制延伸到經、權的具體分際,在原文中對於經禮和變禮的狀況都有明白說明,經禮和變禮主要放置在安性和平心這方面,性不安心不平,在事用上沒有問題就是所謂的適權。另外在原文方面資料上都己有詳細列出,把春秋的思想重心講出來了,下面也有舉了許多討論的事例出來。第三頁談到大德小德的問題,大德屬於經禮方面,小德屬於變禮方面。其它的方面由楊老師來說明更為清楚,我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這裡作觀摩學習,也謝謝楊老師所長讓我在這裡觀摩,謝謝。鄭卜五老師:我們非常謝謝蔣教授,蔣教授非常客氣,在國學界也非常的用心。其實在研究近代上也有很大的績效,他也特別的關懷國文系未來的出路。剛才蔣教授和如婷也特別提到,所謂的在隱桓莊閔僖,我們常常把春秋分為三世,在董仲舒就開始分,何休分得更多,他們分作隱桓莊閔僖為所傳聞,文宣成襄為所聞世,哀定昭為所見世,所見、所聞、所傳聞這三世,在所傳聞世是殺其恩,是說恩已經有所差別了,她在這裡也提出問題,為什麼在殺其恩的時候還特別強調這些問題,楊老師對春秋繁露的探討是比較詳細的,還是把時間留給楊老師來說解。給楊老師鼓聲歡迎一下。楊濟襄老師:謝謝大家,誠如剛剛蔡鴻江老師、鄭卜五老師、蔣忠益老師還有黃所長等給各位同學都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其實經學不是只有在書本上打轉而已,其實有很多時候是要有人生閱歷,而這人生閱歷要如何去讀出茲味來,其實今天這幾個故事都講得很詳細,它就是要談這個東西,其實剛剛如婷拋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既然在三世裡面譬如說從隱公開始到哀公,哀公離孔子最近了,他書寫時當然有很多忌諱,可是隱公、桓公那麼久了為什麼還有這些詭辭,那書寫和事實上是不太一樣的,那我想這就是人生的歷練,怎麼說呢?待會講幾個故事和大家分享就會發現了,也就說舉個例子,比如說最熱門的槍擊案,槍擊案兇手真的找到的時候,那麼如果你是一個史官,你就要很清楚的寫出兇手是誰,但這個兇手也許只是個無名小卒,或只是個殺手或黑道人士,背後還牽出一大票的原由,有各種可能,可是這些人不是真正動手的人,好了,那如果你是春秋,你要來寫的時候你要怎麼寫,在前面談到今文學派特別是公羊學裡面,它很重視動機,也就是說肇事者不只是拿槍的這個人而已,它應該要把最後面的整個動機揪出來,雖然不是他動手,可是他是真正的兇手,那這樣一方面要寫出兇手另一方面又要顧及背後的真正兇手,這中間該如何來寫,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今天有好幾個故事都是在探討詭辭的問題,剛剛蔣老師就已經很厄要的提出人生歷綀的關鍵點,要從這樣的精神去看,人事歷綀上是有很多不得已的,也就是說在幕後跟第一線工作者,他們的立場,觀點有很多的為難,在還沒講故事前,就先以蔡鴻江老師提到的宋華元,宋國跟楚國打仗,司馬子反代表楚國看到宋國這麼淒慘,就跟華元說,其實我們楚國也沒多好,軍糧只夠七天,那既然如此我們就立和談吧!司馬子反回去告訴楚王說要議和,楚王認為不能議和,司馬子反說我們如果這樣子勝了也不光彩,所以這場仗沒有意義,但楚王堅持要打,司馬子反說那王你打我回去好了,結果就退兵了,就解了兩國之難,可是春秋在這件事上是很嘉許的。可是有難者就問董仲舒說,司馬子反簡直是太過份了,怎麼可以目中無人沒把楚王當成一回事,因此就有很多的討論,剛說的就是人的處事閱歷上時,人有兩難,不是說道理講得通就可以通行無阻,不是這樣,就是說有很多人情事故上面的周到,那麼在這裡請各位看講義的第四頁,有一個大原則,春秋之法,君立不宜立,不書什麼意思呢?是說上一任國君己立下任繼承人,就算所託非人,他的兒子是個昏君笨得不得了,可是那畢竟是前任國君立的,可是在這部份春秋不好多話,可是如果是大夫立的,不管你立的是不是賢才或是昏君,那春秋就一定會寫,寫出來就代表不對的,因為大夫是沒有權位、沒有資格立國君的,那如果是前一位國君立的,不管是好或不好,因為他有權位可以立,如果是大夫就算是立很好旳國君,春秋還是認為它是不對的,就是它的基本原則是這樣子,以下他就開始討論很奇怪的或人情上面值得體諒的故事,我們先來看,請大家翻到第一頁,它其實舉了三個王,宋穋公、吳王僚跟衛宣公,那麼,宋穋公、吳王僚的故事是這樣,大家在讀春秋的時候,剛如婷也指出了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當初的來龍去脈是怎麼回事,這個部份我們在網頁上有上傳幾個很好的網站,各位可以直接輸入,例如:宋穋公,你可以三傳裡,十三經裡,甚至史記裡面所有的事蹟就跑出來,我們就是用這樣的檢索系統,那我們就很自然可以找到,比如說請大家看宋穋公的事蹟到底怎麼回事呢?在隱公三年,底下這邊,請大家直接看到第三行,隱公三年是魯隱公三年,可是這件事是記宋國的事情,它講宋宣公謂繆公曰:以吾愛與夷,則不若愛女;以為社稷宗廟主,則與夷不若女,盍終為君矣?宣公後來以宗廟社稷為考量把王位立給繆公,就沒有給與夷,因為他覺得與夷不適合當國君的,所以宋宣公就立了穆公了,後來穆公知道當初國君是這樣的栽培他,所以穆公即位之後就把自己的兒子趕走意思就是你們別想要來繼承,繆公逐其二子就是莊公馮與左師勃,他說:爾為吾子,生毋相見,死毋相哭。我和你們斷絕關係了,與夷認為穆公不應該把兒子趕走,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當初我父親是否也要把我趕走呢?與夷講這個話是很合情合理的,這邊說:先君之所為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為什麼他給你國君的位子而沒給我是因為他認為你可以擔任社稷宗廟主,那你現在因此而把自己的兒子趕走而打算以後把位子交還給我,這應該不是先君的意思,假使子而可逐的話,那當初我的父親不就應該把我趕走才會傳位給你嗎?繆公說,先君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但我決定要把兒子趕走了,把王位還給你,我只是攝政而已,立乎此攝也所以他後來真的還位給與夷。可是這造成了一項悲劇了,後來這兩個被他趕走的兒子後來就回來把與夷殺掉,春秋認為不是繆公、與夷、及其兩子之錯,而是最早的宣公的錯,所以他認為宋之禍,宣公為之這是公羊傳的看法。那經文怎麼寫,我們待回再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中間是人情很曲折委婉的地方。接著請大家看第二個故事,吳王僚,這是很有名的季札掛劍的故事,經文只有說吳子使札來聘,那公羊傳就問到了,既然吳國是夷國怎麼會用吳子君,使季札顯然又是大夫,怎麼會連名字都寫出來呢?公羊傳就認為,他為了寫這件事是特別要嘉許季札的關係,因為,第二行,謁、餘祭、夷昧與季子同母的四個兄弟,謁子年紀最小可是最有才華,哥哥們都疼愛他,他們都想以後應該弟弟來掌國事,大哥說如果我們都讓給他,小弟一定不會接受的,所以哥哥也都即位了,但他們都不怕死,皆輕死為勇希望老天能降災禍謞自己早死,然後讓弟弟登位,後來謁、餘祭、夷昧都死了,是不是應該傳位給季子了呢?可是季子沒辦法接受,就出使到外國就沒有回來了,後來庶子僚便即位,即位後季子又回來了,這時王位該由誰來當呢?闔廬說,再怎樣也輪不到僚來當,應由季札當要不也是我來當,於是派人把僚刺殺,想把王位給季札,可是季札不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又要讓位給我,那我不是等於跟著你篡位嗎?爾弒吾君,吾受爾國季札又陷入了兩難,於是終生不再回國。這在人情上面有很多,實際是蠻動人的故事,所以這裡就討論到了,以宋繆公或吳王僚來講,雖然他們都即位了,雖然他們有的是先王命給他的,譬如說:宋宣公給宋穆公,有的可能是先王沒有即位,但依照血統是可以即位的,譬如像吳王僚,可是他們在春秋裡都是被批評的不受讚許的,讚許的是另一個例子衛侯晉,這裡也列出這個例子,其實這中間又有一段轉折,州吁把上一任國君殺了,自己篡位,別人又把州吁殺了,那不就沒國君了嗎?所以,公羊傳是認為這樣,經文會寫衛人立晉是因為國家都沒有國君,所以就擁立人心所向的衛侯晉,就來當衛宣公了,所以公羊傳就認為說,可見你到底是不是先王指派的也許我會有微辭,可是事實上衛宣公是受到嘉許的,是因為他得民眾的心了,所以董仲舒就特別把他提出來講,也就是說也許我會嘉許的當然位旳正不正是一個因素,可是今天如果是不正當的,但後面的部份是得民心的話,它不正當是沒錯,可是如果作得好還是嘉許你,他就舉這個例子來說。同樣的,位子如果是大夫來立的話,臣子和君王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我個人在讀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時,覺得自己是自嘆弗如,在那個時代沒有電腦,我們現在有現腦檢索故事前因後果方便,也可以同時檢索榖梁傳、左傳有不同的看法,在漢代時我們會發現董仲舒的頭腦比電腦還厲害,他可以一下子就把宋穆公、吳王僚、衛宣公的例子全都叫出來,而這些例子全都和國君即位有關係的,他本身就在談即位的正當性的問題,接下來他要談君和臣,他又一下子叫了四個臣子出來,而這個故事的情節又都很動人,又很相近,又很不得已,然後春秋的寫法怎樣,董仲舒可以在別人問難他時,他可以一下子就舉這麼多的事例出來,可見他是對春秋的事例非常的熟的,那這些故事,我相信在當時公羊傳,或三傳之外一定還有其他的史料,因為在董仲舒講的這麼多的事例有很多是現在左傳、公羊傳沒有講到的,那是不是有其它史料,也許哪一天出土資料會給我們一些答案。那在這些出土資料還沒出來前,董仲舒的這本春秋繁露就變成我們讀替秋的一本間接的資料了,因為我們事情搞不清楚,但春秋繁露把故事講出來了,以下就提供這幾個故事,請大家看第三頁臣子和君王的故事,他一下子舉了四個臣子的故事,國君和國君排比,臣子和臣子一起論,以下這四個故事都很相近,都佷不得已,第一個先講公子目夷的故事,請大家看第二頁最下面公子目夷,事實上就是楚國和宋之間的一段糾紛,宋公與楚子約好要乘車之會,這時宋國公子目夷就勸戒宋襄公說:楚,夷國也,強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自我為之,自我墮之,曰不可。可見這個國君還蠻君子的,結果沒相到對方小人,楚國伏兵車把宋國國君綁架了,就要威脅宋國,國君就叫目夷快回去守國,在很臨危時這個國家就是你的了,就給你掌政,我當初沒聽你的話,他們的對象是我,所以我留在這,你快偷跑。目夷說好,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所以我要保護是應該的,先別提國家要不要給我這事,所以就回去了,就守械而守國。楚人就跟宋國說:你們如果不把國家給我,我就把你們的國君殺掉,宋國老百姓說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己有君矣。要疫隨便你,楚人知雖疫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宋公釋乎報,走之衛。目夷說國為君守之這個國家是我幫你看守著,你怎麼不回來呢?所以他去迎接襄公回來。公羊傳說惡乎捷?捷乎宋這雖然是宋國的捷報,但仍然是不光彩的,所以為襄公諱,同時也為公子目夷諱也。這個諱跟時代久遠沒有關係,也就說在人情歷綀上有很多時候是很兩難的,要怎麼做到很周全,公子目夷的故事是這樣。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矿山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色彩美术考研真题及答案
- 高端医药中间体生产线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学生手册报告单评语大全
-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保障性住房项目土地使用与规划优化方案
- 农村集体粮仓租赁及粮食收储服务合同
- 离婚协议范本:财产分配及子女抚养权协议
- 双方离婚协议中车辆及财产分割具体归属约定书
- DGTJ08-2090-202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1.1 探究共享电单车的运行过程-系统特征 课件 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安徽版2024)
- 人教版高一物理同步讲练《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论及应用(讲)》含答案解析
- 急性牙髓炎病例汇报
- 第10课《美丽的颜色》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公安宣传打架课件
- 小米公司绩效管理办法
- (高清版)DB11∕T 2464-2025 应急避难场所运维技术导则
- IEEE 519-2022-IEEE谐波控制标准电力系统(译文)
- 2025年卫生类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护理学专业知识外科护理试卷
- 两癌信息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